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的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交融发展的悠久历史,宣传中华文化应重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在中华文化百花园,西藏文化具有独特品格和风范.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语境下,通过西藏历史人物主题出版等模式,加强议题设置,创新历史叙事范式、擦亮新时代“藏学符号”,是新时代对外传播的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末清初流亡日本的著名的遗民和学者,朱舜水在中华文化对日传播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深刻的家国烙印为其在日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足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对于他乡的认同与移情也促使其传播实践顺利开展.在此意义上,他既不是"陌生人",也不是"边缘人",而是作为"文化旅居者"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周逢年教授的著作从传播学的角度,详细描摹了朱舜水在日的对外传播活动,是近期跨文化传播历史研究领域一本有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出版"走出去"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国际传播视角对目前出版"走出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就提高出版"走出去"的效果给出建议和解决办法.首先,关注国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习惯和阅读喜好,精心策划选题;其次,注重翻译质量,在尊重原作原意的同时,做到翻译的国际化表达;最后,选择国外受众习惯使用的平台、渠道或方式进行图书推广.此外,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海外爱国华侨华人在对外出版中的作用.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从目的 语文化群体的需求出发,讲好中国故事,加快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外传播的初心是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共产党、宣传中国,主题出版的初心是讲好中国故事.我国外宣主题图书出版在创新中不断前行,要做到内容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普及中国智慧;要进行形式创新,适应微传播、碎片化阅读趋势;要注重国际合作创新,重视借船出海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阮静 《传媒》2012,(6):71-7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国际传播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为汉语国际传播的未来发展拓宽了空间。该文从"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准确的文化定位以及充分的文化交流"三个角度,集中论述了做好汉语国际传播多方面的文化准备,是推动中华文化健康有序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冯小强 《新闻世界》2024,(3):98-100
纪录片在文化传播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彰显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推动文化自信与自强的国际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需要采取适当的传播策略,讲述人类共同的故事;以中华文化为根基,重视价值观的传播;加强国际合作的思维,增强其对外传播的亲和力与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王悦欣的《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一书,从书法艺术的视角来观照汉字的美学旨趣,让人耳目一新.该书把汉字的审美与对外汉语传播结合起来,拓展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视域;肯定了汉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和凝聚中华民族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提出汉语走向世界的具体对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8.
出版业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行业,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本载体,以文化建设为己任的出版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理应有深刻的自觉,对文化的自强理应有坚定的信念.本文阐述了出版业坚持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对当前出版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出版业应从内容创新、激活编辑创新理念、完善出版创新驱动机制和走好融合创新之路几方面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出版创新.  相似文献   

9.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传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有力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探讨黄河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面临着难得机遇,提出推进黄河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档案自信源于丰富的档案资源,地方档案文化开发与传播关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本文首先阐述何为档案自信,概括其与地方文化传播互为促进的关系;其次以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为例,介绍其文化传播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再次分析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的影响因子,并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愿景;最后从传播环境、资源、媒介、合作、反馈等角度提出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的传播策略,旨在打造地方档案文化品牌,提升档案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本文从多角度考察了中华文化在俄传播的基础与战略意义。无论是早期的传教与经济贸易、国家级文化交流品牌的打造还是孔子学院的设立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仍需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导,在加强来华留学教育建设、培养知华友华人才的同时,践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则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高度的中华民族自觉、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霍雪莹 《报刊之友》2014,(4):152-153
本文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趋势入手,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行现实角度的分析。力求在借鉴的日本文化对外传播经验的同时,提出适宜我国发展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从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倡“文化立国”“读书立国”的政策支持以及关注受众、内容为王三方面维度来阐述,希冀可实现传播“中国梦”的世界愿景。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性的新型传播载体———因特网络的崛起 ,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新渠道。本文探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主要聚焦于网络在传播领域的异军突起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影响。文章以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传播为切入点 ,从网络在拓展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的潜力着手 ,进而论及面对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网上的强势地位 ,加强传播中国文化的中文信息的网络化建设之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外宣在我国的对外发展中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树立国际形象、发展国际战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方式.文化外宣对我国的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媒体,在文化输出中自然要起到先头部队的作用.近年来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创办就是中国的电视业在对外传播方面的一次出击.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探析,找出"国际频道"在省级电视台中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国出版走出去工作要求出版人要有大局意识,在充分了解海外读者需求的同时,结合出版企业自身优势特点,不断创新走出去工作新形式新思路,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做好新时代的文化传播使者.  相似文献   

18.
洪莹 《出版广角》2018,(7):61-63
中国出版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具有代表性贡献成果的专业性博物馆,必须紧密联系文化自信进行功能定位.中国出版博物馆应整合文化、创意与教育等诸多出版模块,弘扬爱国主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陈列国家典籍,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展示当代东方文明印记,推广中国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危机,本质上都与文化价值观念冲突有关。我国要充分利用当下有利的形势,顺应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需要,积极传播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有识之士赞赏的中华文化价值观;要以确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为前提,以国内形象塑造为基础,加快培养造就既熟知本民族又了解世界历史文化的对外文化传播高级专门人才;要充分利用奥运的余绪和正在或即将举办的各类国际性盛会传播民族文化;要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平台的搭建更要着力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要信任并巧用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发挥其对外文化传播的特殊职能。  相似文献   

20.
境外大学生的培养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让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播者.新闻传播学专业境外大学生具有双文化背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让境外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主动承担者,首先要让他们热爱和认同中华文化.境外生教育应通过课程思政,强化认同教育;通过媒介实践,深化国情教育;道器并重,发挥对外传播优势;因地制宜,完善培养方案.如此才能实现培养目标,让境外学生成为认同中华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外传播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