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与"法"是黄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万物的根本,对万物具有统摄作用,这为"法"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前提.通过对黄老学"道生法"命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与"法"的内在联系,"法"是"一"的显现,"一"是"法"的形上依据.在现实政治中,君主是"一"的化身,具有执一生法的功能."法"是实现"一"的途径,"一"体现了"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再读《故都的秋》,忽然发现文中有很多的"一",一数竞有30多,为何要这样的密集使用"一"呢? "一",通常表示人事景物的数量,强调其"少".作者以为静观清晨秋景,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然后细数着"一丝一丝"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比较好.细想啊,"一椽"尽显了那旧时建筑的文化,年代久远的沧桑感和悲凉的秋意有多吻合;向院子"一坐",边品味那"一碗"浓茶,边细数那轻轻摇动的"一丝一丝"的日光,原本那暖暖的日光经过树叶而被"一丝一丝"成细碎、阴凉,那是多赏心悦目的文人雅事!一椽,一碗,一丝一丝;清、静、悲凉,正是郁达夫"十余年"之想的故都之秋味.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以来中共"一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金蛟 《天中学刊》2008,23(1):98-106
中共"一大"研究以1980年为开端,至2000年以前,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间、"一大"召开闭幕日期、包惠僧的代表资格、"南陈北李"缺席"一大"的原因、"三月代表会议"、共产国际对"一大"的作用、"一大"党纲、选出的中央机构、召开地点、"一大"时全国党员人数、"一大"的意义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以来,中共"一大"研究在以下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大"闭幕日期、包惠僧的代表资格、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间、"南陈北李"缺席"一大"的原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一大"的作用、"一大"党纲、"一大"的意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地位、"一大"未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原因等.  相似文献   

4.
<正>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一"字都是指事字,用一横表示数目。"一",笔画最少,古人根据一根手指的形状,造了个"一"字。它的形状,从古至今,从没变过。别看这"一"字就这一笔,它的内容可丰富了。有人从《汉语大词典》中查到"一"字有24种语义。以"一"字为头的词有2400多个,如果加上它在中间和末尾组成的词,那就更多了。"一"字用得最多的,是把它看作是最小的正整数。这也就是"一"字的本义。正因为是最小的正整数,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序数中的"一"。如"一不做,二不休",这"一"便是序数。  相似文献   

5.
从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每一篇散文的独特性,教学偏离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与"人文"境界。散文教学应更近"语言"、更近"人物"、更近"散文"来关注散文的教学意味,回到课堂去发现"这一篇"语言的独特,发现"这一人"体验的独特,发现"这一篇"文体的独特,守护文本的独特,收获一片独特的意境,过上一段独特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6.
《动物笑谈》是人教版新教材中的新课文,这一课教学基于创新理念开展了大胆实践,由"一个词"到"一篇文",由"一篇文"到"一本书",由"一问题"到"一任务",由"一节课"到"一理念",努力把快乐、思维、成长的必经之路还给语文课堂,还给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半""一半"和"一A半"等"半"类词语的性质和功能。"半"有数词和副词的性质,并无量词的功能。副词"半"是数词"半"语法化的结果,对"半"的多功能的分化和"一"的虚化促成了"一半"的产生。副词"多/大半"是词组"多/大半"词汇化的结果,同样,对"A半"多功能的分解也促使"一A半"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与数词"半"对立分布的"一半"是数词;与副词"A半"主要处于对立分布状态的"一A半"也是数词。虚化了的"一"在"一"类词语中不宜再看作数词。  相似文献   

8.
"五·一"假前,通过学习"分数的意义",学生知道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他们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却只浮于表面。于是,长假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首先  相似文献   

9.
"一课一得"是语文统编教材倡导的教学核心理念。"一课一得"听起来简单,想起来也不复杂。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精心养育。"一课一得"的提出主要是遵从语文教学规律,剑指语文教学的软肋而应对的长期策略。"一课一得"必须精准把脉,厘清"一课一得"的"课"与"一课一得"的"得"。  相似文献   

10.
正"剖析一种现象,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这是因为每个现象都会涉及多个方面,都会折射出多个视角。数学也是一样,一个知识、一组公式、一种思想,从表面上看,它们就是"一个"、"一组"、"一种",然而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一个"、"一组"、"一种"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层次的内容,如果我们忽视这层次背后的世界,就会给学生呈现一个"笼统且模糊"的数学,而不是"清晰且逻辑"的数学。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  相似文献   

11.
1.不要把"校长"当作一种"权力"去发挥到极致,而要当作一门"专业"去潜心研究既然学校不是"衙门",那么校长就不是"官僚"。承认教育是一门科学,那么"校长"就应该是一门"专业"。  相似文献   

12.
今天上午,我在阳台上写毛笔字,发现"一"字很难写。初看"一"字,我觉得只是一横,并不难写。但我反复地写,写出的字却始终不能令我满意。看来写好"一"字,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字虽然只有一笔,但它是汉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笔画。只有写好"一"字,才有可能写好"二"字,从而写出更多漂亮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丝不挂"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赤身裸体,但这个意义相对晚出,《汉语大词典》在这一义项下,引用的例证是宋代杨万里的《清晓洪泽放闸》诗。其实,这一成语最早源于汉译佛经,原本形式为"寸丝不挂",此外,还有"一缕不挂"、"一丝不著"、"不挂一丝"、"不挂寸丝"、"不挂一缕"等形式,由于类推机制的作用等原因,最终,确定为"一丝不挂"。  相似文献   

14.
一天晚上,"互"和"相"吃过饭来到河边散步."互"走在"相"的前面,笑嘻嘻地说:"我在你前面,组成‘互相’一词,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听"互"这么一说,"相"一大步跨到"互"的前面,说:"我在你前面,组成‘相互’一词,也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职学校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探索"双创"教育教学实施中,要在总体"靶"向目标上,明确"一个核心,一个重点,一个体系",即以锻造"双创"意识品格为核心,以提升创新思维水平为重点,构建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实践教学、独立探究、指导协助、文化引领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开展"双创"实践教学中采取"树"状实施路径,即夯实教学团队这一"根基"、做强通用课程这一"主干"、做优实践教学课程这一"主枝"、做精个性化指导课程这一"花朵"。同时,建立"双创"教育"养护"体系:多元评价,硬件保障,校、政、行、企、科研院所五方协同。  相似文献   

16.
"一ⅩⅩ"和"一Ⅹ一Ⅹ"是"一"和量词组配的两种重叠形式。"一ⅩⅩ"和"一Ⅹ一Ⅹ"都有多种语义、句法功能。两种格式的句法功能既有差别,又有交叉,而且两种格式在语义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也有交互现象。  相似文献   

17.
张宁 《衡水学院学报》2012,(6):82-85,100
围绕"东皇太一"的身份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通过梳理"太一"一词含义在先秦两汉时代的变化以及"东皇"在古代典籍中的所指,论证"太一"一词在先秦时代很可能并没有"具体形象的神明"这一含义,而仅仅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东皇太一"的真正身份很可能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18.
《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胜一负"有的注曰:"胜负各半".此注释不确.战争中,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方情况去作战,战争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怎么能够预言胜负各半呢?这显然与作者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用意是相违背的.另外,"一"作"各"解在词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一"无"各"意.句中的"一"应作"或"解."一胜一负"  相似文献   

19.
一、"技能领雁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内涵中职学校"技能领雁工程"包含"一核两翼":"一核",即以"专业技能强化教学"为核心;"两翼",即"教师技能领雁工程"和"学生技能领雁工程"。一核与两翼,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各有其效,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项脊轩志》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配套参考书把句中的"先妣尝一至"译为"先母曾经来过一次"。笔者认为,把"一"讲成"一次"太拘泥于"一"的常用意义了,不符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