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师道德敏感性是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竞争和评价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中教师道德敏感性可能处于钝化状态。从教学活动的道德属性出发,阐释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意蕴,探究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构成维度——道德知识、道德想象力和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并分别从教师作为道德实践者和道德教育者两个视角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道德敏感性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可以从道德伦理型学校文化的创建、融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师资培训及提升教师的道德反思与体验来生成教师的道德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几何递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种观念纷至沓来,教师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应有哪些内涵?可用三重境界予以解读:望尽天涯——社会人的道德内涵;为伊憔悴——既为人师的道德内涵;蓦然回首——超越教师的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3.
由于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实现教育道德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重困境,比如:个人尤其是教师道德目标意识的淡薄;教育变革过程的复杂性;道德目标本身的复杂性等。本文通过对变革动力的分析,提出了实现教育道德目标的途径——建设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识一个人,应遵循"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终于人品"的规律。教师也有四重境界——表象境界、才华境界、道德境界和人格境界。表象境界是教师的第一重境界。这里的表象是指一位教师通过个人的美言善举留给别人的外在印象。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两个途径实现。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由于其主体——教师的经验和理性已趋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多已成型,道德的“自身”修养,(即在道德观念、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实践的基础上,自觉的思辩、探究、修身、评价和再实践以至向更高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现谨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教师专业道德建构中,规则取向视域的教师专业道德主张以道德规则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内在性等;德性取向视域的教师专业道德主张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普遍性和外在性等。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应将外在的道德规则和内在的道德自觉结合起来,建构规则和德性统一的教师专业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师当自律     
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道德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自律。师德建设相对于社会道德建设,自律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自律。 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这样告诫教师:“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  相似文献   

8.
教育伦理是教育活动中以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教师德性完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伦理,体现了当代教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品性和道德修养,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伦理的自觉践行。在师德教育中,面临着教育目标道德缺失、教育过程道德失落、师生关系道德旁落等问题。为此,应通过道德教化、道德评价、道德激励等方式,将教育伦理内化为教师德性,以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治作为国家课程,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效果关乎中小学法治教育成败。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限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存在法律认知偏差。为此,我刊特约请北京教育学院王兰涛同志,结合一线教学诊断,分析教师在法律的规范性、公民基本权利、民事权利等教学中常见的法律认知偏差以及教师在法治教育理念中存在的认知偏差,进行法理阐释与澄清,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我们希望王兰涛同志的系列文章,能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裘高飞同志从宏观层面,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架构,对青少年法治思维培养问题作了深度探究,与王兰涛同志的文章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0.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遵循知识——情感——行为——习惯的规律,取得了良好效果。一、联系学生实际,晓之以理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学生周围的事例,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索,使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有机地联系起来。有的教师喜欢结合课文设置道德情景,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辨  相似文献   

11.
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宋晔 《教育研究》2005,26(8):48-52
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教师德性不是作为教师基本的行业规范,它是在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关怀、教师宽容和教师良心。  相似文献   

12.
尹丽晨 《考试周刊》2013,(88):129-129
教师道德有最低要求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有更高层次——教师德性的期望。勤奋奉献等道德要素并不是优秀教师的全部,只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个人道德,因此优秀教师不仅要有奉献学生的善举还要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教学实绩的智慧.以及把教学智慧运用于教学实际的可行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认识教师专业素质的视界,从教师的专业特性分析和专业特征揭示上看,教师的道德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道德智慧反映出“合目的性”的价值追求、道德认知能力的极至和道德自由上的深悟与超越等特征,说明了道德智慧是一个连续的系谱,需要在道德感知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感染能力等方面加以历练。  相似文献   

14.
<正>冯友兰认为,做人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识一个人,遵循"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终于人品"的规律,故教师也有四重境界——颜值境界、才华境界、道德境界和人格境界。颜值境界是做教师的第一重境界。这里"颜值"是指一位教师给人的外在形象,因为教师是一个班级的"广告牌",是学生的"标杆"和关注的焦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相似文献   

15.
教师道德评价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师道德的认识和评价存在着一个矛盾的现象:社会大众认为现在教师的职业声望下降了,而一些教育理论界人士却大声疾呼不要给教师过高的道德要求。教师道德由教师职业伦理与教师个人道德组成,对教师道德的评价应该从教师职业伦理、教师个人道德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入手。这一矛盾现象源于传统教师道德观没有区分教师道德的两个维度:社会大众针对职业伦理,而教育理论界针对个人道德。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的去道德化现象使得人们对教师道德的评价越来越忽视个人道德维度。由于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所以教师道德评价的个人道德维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评价不仅要认真考虑职业伦理维度,更要关注个人道德维度及其与职业伦理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兰芳 《海外英语》2011,(7):39+46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自然也应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中学阶段正是学生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教育应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分学科,不分年级,任何一位教师在"教书"的同时都不应忘记另外一个重要使命——"育人"。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成功融入德育教育,我认为教师要努力做到"三心"。  相似文献   

17.
教师就像蜡烛,点燃了自己,启发了学生。——(意大利)路费尼老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捷克)夸美纽斯师者,人之模范也。——(中国·汉)杨雄我认为学生真正的课本是他们的老师。——(印度)甘地人们只会向他们爱戴的人学习。——西班牙谚语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  相似文献   

18.
<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道德选择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在考试时,学生能对题目创设的道德情境作出正确选择,写出答案,但并不认可这种选择,更不用说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源于学生认知上的道德冲突——教材和教师传授的道德知识与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建构的知识不一致。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特性。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高职教师专业道德构建的重要性,讨论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从高职教师自身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角度提出了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的责任不但在于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在于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