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mt DNA控制区(D-Loop)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安徽省野生赤链蛇6个野生群体14个个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链蛇D-Loop序列长690 bp,6个种群共检测到变异位点20个,占全部序列的3.42%,14个个体共检测到6种单倍型。采用邻接法(NJ法)对所有单倍型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安徽省野生赤链蛇可以分为3支,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各1支,淮北、江淮丘陵及沿江为1支。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     
单分子记忆技术开发成功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的研究小组负责人、九州大学入江正浩教授日前宣布,已经开发出利用光线照射单个分子来实现信息存储的尖端技术。单分子记忆技术耐久性高,可以反复存取百万次而不损坏,存储速度达到微微秒级。如果最终实现单分子记录信息,原理上,每平方英寸将能够存储记忆1千万亿比特的信息量,比现在通行的DVD记录密度高出约100万倍。入江教授试验中所使用的是含有碳和硫的光敏分子,这种分子经光照后其颜色和结构会发生变化。研究小组对这种分子的结构进行了加工处理,使分子在可见光照射时能产生…  相似文献   

3.
对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溶液表面吸附的测定"进行了拓展,将体系由单一的正丁醇溶液扩展成正丁醇、异丁醇和叔丁醇一系列同分异构体。分别测定了3种醇溶液在不同浓度下的表面张力,拟合实验数据进而计算得到了单分子的占有面积,并与chem3D软件的理论模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求得吸附量和单分子占有面积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区分分子纳米尺度的结构差异。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微观的具象认识,并对表面吸附实验有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单分子光谱检测技术从低温到高温、从非溶液介质到水溶液、从固体到活细胞、从有机燃料到纳米颗粒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简单介绍了几种单分子检测的方法,最后对这一前沿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郝伟环 《物理教师》2002,23(4):37-37
1 问题的提出高二物理课本第 2 9页写道 :“一种粗略的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是油膜法 .把一滴油酸滴到水面上 ,油酸在水面上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 ,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 .图1是单分子油膜侧面的示意图 .事先测出油酸滴的体积 ,再测出油膜的面积 ,就可以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 .测量结果表明 ,油酸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1 0 - 10 m .”我在完成学生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时 ,经过上百次的实验 ,测得油酸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 0 - 9m ,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给出的不相符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侯建国院士、杨金龙教授和朱清时院士等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新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Langmuir单层膜对碱式氯化铜晶体的成核和取向生长的调控作用.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技术对晶体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和观察.结果表明,在生物单分子膜诱导作用下,可以获得花生状的碱式氯化铜晶体,且主要沿(110)晶面取向生长.并进一步探讨了生物单层膜在晶体生长上的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大学新闻中心近日宣布,该校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成功地将富勒烯单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用氮原子取代,同时利用单电子隧穿效应,研制成仅由一个分子组成的新型单分子整流器。这种分子器件和传统单分子整流器的工作原理不同,在重复性和可控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7月22日,国际权威的《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化学动力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对单分子反应一级动力学作出解释.以Lindemann历程为基础,阐明单分子反应机理的动力学特征,并指出只有在整个反应是一级和三级混合在一起的降变过程,才是真正的Lindemann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化学键理论中 ,MO理论与 VB理论是描述分子中化学键的两大理论 ,这两种理论在解释分子结构及成键等性质方面各有所长 ,VB理论适合描述分子的静态性质如分子的结构、成键特性及键的形成和断裂行为等 ;而 MO理论则适合于处理基态、激发态分子的性质及阐明分子光谱、光电子能谱的性质。对这两个理论的异同点作一些初步分析 ,可以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化学键理论。一、不同的数学物理思想MO理论研究的是分子中单电子的运动状态 ,选取分子轨道 (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 )作为线性变分法的变分函数 ,占据在分子轨道上的电子的运动遍及整个分子空间 ,…  相似文献   

11.
综述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技术在中药、食品、生物体样品领域的分析应用,毛细管电泳法作为分离分析的一项重要技术,使分析生物分子得以从微升水平进入纳升水平,并使单细胞分析,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进行蛋白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可以显著提高分析速度和分离效率,在生物活性分子的分离分析中体现出了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侯建国、杨金龙和朱清时院士及合作者日前利用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图像计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惟一地确定了碳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吸附姿态.这标志着"足球分子"等具有三维结构的单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姿态的识别难题得以解决,为实现单分子操纵和深入了解表面化学及表面物理问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Talbot效应基本特点的研究,提出反射式Talbot干涉仪和单光栅Talbot干涉仪,此干涉仪不仅解决了光栅对准的困难,同时可以适用于反射物体表面检测。进一步,单光栅干涉仪检测取样率是普通干涉仪的两倍。  相似文献   

14.
1摩尔的任何物质都含有6.022×10~(28)个结构粒子。反之,含有6.022×10~(28)个结构粒子的任何物质都是1摩尔物质。换句话说,1摩尔物质是指含有阿佛加德罗数个的分子、原子、离子、电子或其他结构粒子的物系。这一定义阐明了摩尔和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内在联系。阿佛加德罗常数,可以用单分子膜法和电解法测定。 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实验测定方法,可以参阅《中学理科教学》1978年第8期陈华乐同志写的“阿佛加德罗常数测定实验”和本期的“学生可以做好《阿佛加德罗常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带有双键的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KH-570)对云母表面进行改性,使之参与丙烯酰胺的聚合,将伸展的聚丙烯酰胺(PAM)单分子固定在云母表面后,进行了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PAM单分子的实验,为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聚合物单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技术是一种新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顺磁性离子、自由基及顺磁性配合物分子的结构。近几年又发展成为一种操控自旋电子材料内部原子核外单电子自旋状态手段,用于单电子自旋相干态的制备,实现量子运算和信息传输。目前文献中报道EPR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药领域的应用很多。针对当前EPR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综述了EPR技术的应用原理和进展,为更好地将EPR技术应用在量子物理、配合物化学、自由基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珙桐、喜树和蓝果树等三种植物次生木质部的导管分子进行了初步比较观察,珙桐的导管分子多数为梯状穿孔板,但有的可见到单穿孔;喜树和蓝果树的导管分子均无单穿孔;珙桐的梯状穿孔板的横隔数明显少于喜树和蓝果树的.三种植物导管分子还存在一些其它差异.  相似文献   

18.
动态膜压仪在有序分子薄膜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态膜压仪测定单分子膜在亚相上的表面压π,表面张力γ以及膜的崩溃压。研究两亲分子在亚相上铺展成膜的状态及其规律,为有序单分子薄膜的制备及成膜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布儒斯特角显微镜研究了花生酸分子成膜过程中单分子膜表面形貌的动态变化,发现在气/液界面上花生酸分子首先形成岛状分布,随着表面压的增加形成完整的单分子膜,而当表面压达到崩溃压后薄膜出现裂纹,分子膜重叠,形成多层膜。分析了花生酸单分子膜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密度泛函方法B3LYP/6-311++G(2d,2P)研究了最低单态和三态硝基甲烷单分子的电子结构和红外频率,绘制了分子在这两种电子态下的红外振动光谱,对它们的红外振动频率进行了理论归属,分析并比较了两种电子态下分子结构和红外振动情况的变化,结果发现三态的硝基甲烷分子的结构要比基态分子结构稍显松散,稳定性下降,分子振动模式中NO2的相关振动有所加强,红外光谱线左移.因此,最低三态分子沿C-N键分裂而致分子分解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