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眉是孙中山的胞兄,长孙中山12岁。他在海外拓荒、经商致富后,慈父般地关爱孙中山,供其读书而将其引上革命道路,进而全力支持其革命活动,直至倾家荡产。革命成功之际,孙眉想做广东都督,不少革命党人和华侨人士也极力  相似文献   

2.
孙眉是孙中山的胞兄,长孙中山12岁。他在海外拓荒、经商致富后,慈父般地关爱孙中山,供其读书而将其引上革命道路,进而全力支持其革命活动,直至倾家荡产。革命成功之际,孙眉想做广东都督,不少革命党人和华侨人士也极力推荐他,却遭到孙中山的拒绝。孙中山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量才录用,既不让哥哥当此大任,也不让哥哥干预政事,堪称“天下为公”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同盟会,指1 905年秋成立于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本部,由多个革命团体联合组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统一机关,孙中山任总理,拥有对内对外各权.然而,辛亥前数年,在革命起义大兴之际,同盟会本部未能始终发挥领导作用,原各团体依然各自为战,同盟会内部斗争不已,孙中山就多次遭攻击,在此情形下,加上孙中山急切发动起义以及革命重心的转移,孙中山对东京同盟会亦开始有所疏忽,双方关系若即若离.这一微妙关系,很值得探讨,不仅对辛亥前的孙中山及其革命活动,而且对中国革命会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10年前,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广大华侨功不可没。孙中山在谈及辛亥革命及民国创建时,曾说"华侨乃革命之母"。他还说:"同盟会之成,多赖海外华侨之力,军饷胥出焉。"辛亥革命前后,华侨的贡献至深且巨。越南华侨在孙中山思想的感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为革命筹措巨额经费,照顾流亡越南的革命志士的生活,抚恤保护革命志士的家属,维持革命火种在海外的继续传播。  相似文献   

5.
本随着孙中山思想的发展轨迹研究其出版实践和出版思想,研究出版工作对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章运用翔实的史料记载了孙中山先生的出版思想和实践从萌芽到发展乃至成熟这一不平静的过程及其辉煌成就,探讨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新闻出版活动的特点,揭示了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宣传家、出版家以及研究其出版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后,蒋介石就开始关注苏俄革命,他在研究苏俄革命经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苏俄的信任.认为苏俄革命的胜利"是中国革命的福音来临",是"人类的救星"[1]31.1921年3月5日,蒋介石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说:"回忆吾党失败之历史,无一次不失败于注重外交者,则外交之不足恃,盖可知矣.近观俄国外交之近状,尤足借证.  相似文献   

7.
《历史档案》2011,(3):3-13,19
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档案史料,本刊1985年第1期、1986年第2期、1996年第4期曾相继刊发。现续从馆藏军机处电报档、上谕档、录副奏折和端方档中,遴选未曾刊出过的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查禁孙中山革命活动部分档案,反映了孙中山在国内外的革命活动情况,包括领导革命团体、演讲宣传、武装起义、筹集活动经费、购置武器弹药等内容,可...  相似文献   

8.
《北京档案》2011,(10):4-5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缅怀辛亥革命先驱和弘扬孙中山革命精神的纪念地。1911年武昌起义前后,革命党人在北京和周边地区组织和发动了多次刺杀和起义,直捣清廷,为辛亥革命做出了贡献。孙中山曾三次来到北京,留下宝贵的革命遗产。辛亥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9.
杨城 《兰台内外》2014,(2):19-19
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并非孙中山的原话,而是从他的政治遗嘱中提炼出来。那么——订立孙中山遗嘱的订立过程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汪精卫临时草拟根据汪在《"接受总理遗嘱并努力履行之"提案》所作的说明,1925年2月24日,汪精卫同孙科、宋子文和孔祥熙4人一起到孙中山病榻前请求订立遗嘱。汪精卫说:"去年1月1日先生由天津进京时吩咐过几句话,他积四十年革命之目的,是求中国之独立、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几十年来,孙中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都要读些书,甚至在火线指挥作战的时候,也都带有书籍。据英国康德黎医生说,孙中山对于外交、法律、矿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旧三民主义已经无法适应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革命陷入了低谷.而其时的苏俄列宁所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却取得了革命胜利,面对中国革命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孙中山特别重视俄国革命取得成功的经验,将两国革命各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取得革命胜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韦金艳 《新闻世界》2013,(5):210-212
革命宣传活动在革命进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陈少白在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工作期间,通过《中国日报》等报刊平台,宣传新学新知,传播革命思想,并巧用戏剧等文艺活动,为革命鼓与吹,成为革命强有力的舆论阵地和思想武器,其革命宣传活动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周逸群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洪湖游击队的创建者,他留学日本,却弃文从武,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是黄埔军校的高才生。大革命失败后,他没有放弃革命探索,创建并发展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将游击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具备初级阶段形态的机关报,可以推溯到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等创办的报纸。但康、梁等并没有对机关报观念做较为成形的阐述。孙中山从服务革命的话语逻辑出发,黏合机关报与政党"主义"的关系,逐渐强调政党对机关报的刚性约束,从而较早建构了中国近代成形的政党机关报观念。孙中山的报刊论述和报刊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对于报刊的一般看法。政党对报刊的强力控制此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5.
1921年12月,马林应国民党之邀请,在翻译张太雷等人的陪同下,离开上海,先后在武汉、长沙、广州、桂林等地进行了对中国革命的实地考察。在桂林他拜访孙中山,进行了三次长谈。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了三条建议:1、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工农大众;2、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武装的基地;3、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相似文献   

16.
视点     
"孙中山档案文献特展"在台北开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孙中山档案文献特展"于2014年12月24日—2015年1月5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这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首次赴台举办的大型专题展览,共展出馆藏孙中山相关档案文献140余件、图片70幅。本次展览展品以档案文献为依据,包括档案、实物、照片、图表等,分为反清革命、创  相似文献   

17.
《云南档案》2011,(10):59-59
<正>1.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中华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在日本有过一段婚姻,并留下一个女儿和两个外孙,但孙中山的这段"日本情"以及日本后代的情况并不为大众熟知。日前,由中国历史专家组成的"20世纪中国革命与日本"访日代表团,见到了孙中山的日本外孙宫川东一,他向中国专家们讲述了那段尘封了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张晰 《浙江档案》2004,(12):27-27
宋子文是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十分重要的人物,系民国历史上的"两朝国舅",他和他名望家族的历史向来为人们所关注.宋子文,广东文昌人,1894年生于上海.早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1915年获硕士学位.从1923年起,在其姐姐宋庆龄的引荐下,宋子文在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任职,其妹妹宋美龄1927年嫁给了蒋介石,所以人们称之为"两朝国舅".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一生经历过无数次艰难险阻,但他愈挫弥坚,奋斗不止,面对民初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孙中山对革命受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逐渐悟出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路径,进而在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初基本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开始着手国民党改组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