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就意味着教育学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研究教育现象的切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由此出发,教育学需要确立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教育学。在批判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底蕴是批判教育学,它需要对所有有关生命本身的理论探讨、实践进行系统剖析,明辨其得失;在建构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实质是建构性的实践教育学,它追寻的是为教育世界中理想生命的生成,建构出合乎其历史与逻辑的理念和方法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涛 《山东教育》2004,(35):62-63
生命: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把生命作为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意味着从教育的本原上去观察、理解和思考教育的现实与未来;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从生命出发,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或视域,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研究教育现象的切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切入教育现象的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教育学也确立了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核心底蕴的教育学。这里显现了两种具有互动性质的过程,即把教育学放到生命的视野之中,把生命放到教育学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4.
体育知识的综合性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能力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强调课程内容在现实生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体育知识教学中过于强调体育学科内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学科内不同知识内容的整合,体育学科与自然实践生活的整合,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全面发展。为了更全面地贯彻《职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也许对于新课标下体育科知识教学综合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把生命作为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意味着从教育的本原上去观察、理解和思考教育的现实与未来;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从生命出发,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王瑛  魏晓微 《考试周刊》2012,(20):110-111
作者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和评价学等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贵州省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相关因素的研究,揭示体育教学评价相关原理和方法的内在规律。同时在对众多专家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分析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内容、指标与权重,最后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实施作出具体分析,为完善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学是基于实践过程而形成的一门学科,范畴是哲学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也是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模式.基于逻辑范畴视角下来探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关系,将有助于从运动这一逻辑起点,经过主体与客体组成的逻辑中介,最终实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学教学目标,以实现对逻辑终项辩证运动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体育研学旅行作为学校体育与研学旅行衍生的教育手段,对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研学旅行的要素构成、科学内涵、价值意蕴、现实困境进行阐释,并提出其实践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管理体系;夯实基础建设,加快研学产品转型、升级、改造;深化体教融合,增强体育学科认同;强化运行机制,全方位为体育研学旅行提供安全保障;构建高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性质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分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关系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认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实践为主要途径,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内容,传承运动文化,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成为‘文化化’新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应确立逻辑起点,层次目标应具有可检审性和操作性;协调和平衡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需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体育本质属性的要求,但体育课程对健康功用范围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堂教学要应用大单元教学思想,实施“学·练·评”一致性教学,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凸显学练真实效果,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以期建构起逻辑清晰、系统连贯、纵向衔接、横向一致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益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李栋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2):83-87,92
就我国目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效果评价标准的构建进行理性思考,旨在构建“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对目前大中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提供咨询;对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效果评价、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大中小学传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建华 《考试周刊》2012,(14):100-101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新的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艺术必须由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本文从课堂教学的生命性、发展性、生活性三个维度,即“教师应怎样教.学生应怎样学,师生关系应怎样相处”展开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建构,以期对新课程平台上体育课堂教学艺术话语体系的重塑有所启示或启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力论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分析归纳法,对体育学力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得出了体育学力的内容结构和层次;并在分析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教育技术概念的不同理解、教育技术学理论建构与实践基础、技术观的广狭之争、现代教育观的批判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技术,以范畴性技术教育化为逻辑起点的教育技术学和以教育技术本体论为根基的教育技术哲学所构成的完整教育技术学体系。创新之处是分别在技术范式中拓展出新的广义技术概念,在教育范式中批判了现代教育观,并找到了教育和技术共同指向人的汇合点,建立起教育技术学自身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班队活动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独特作用。随着班队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必要从课程的视角来思考班队活动建构的逻辑起点。准确理解为什么学生个体经验是班队活动建构的逻辑起点,并基于这一逻辑起点,把握其核心理念,才能建构起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班队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16.
体育概念的界定和体育类型的划分是体育学学科建设首先应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体育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传统体育的定义和分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给我们原本就不成熟的体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带来许多困惑。理论和现实的需要迫使我们必须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我们认为,“体育,就是人特殊的育化”。体育可分为:运动的体育(体育实践)、科学的体育(体育理论)、产业的体育(体育经济)和文化的体育(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17.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深入实施,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作为培养体育专业教师的主要基地一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系科,必须有与新体育课标准相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为此本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自己一些看法和建议,供专业体育教学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的解读,探索在此视角下学生主体体育教学框架的建构及实践路径。运用新思维、新发展方式与目标,能够把体育与健康课堂实现每个学生整体发展的功能发挥出来,也为教师自我反思、改进、提升提供引导,确立自身成长规划,最终将体育教学的育人本质落实到课堂教学上。  相似文献   

19.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内涵以及建构,是一个值得反思和批判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在生命内涵,理解生命的方式,还是在以之为核心的教育学体系上,都存在诸多疑问。从根本上讲,“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待生命、实践的态度都远离了二者的真义,从而使“生命实践教育学”成了“技术教育学”。  相似文献   

20.
对鲍德里亚的早期文本《物体系》的理解需要从对象、意指和方法三个维度展开。从对象维度看,《物体系》从功能之物、非功能之物和意识形态之物三个层面展开对“物”的分析和批判。从意指维度看,“物”的批判的深刻意指是历史与文化批判,最终是对人与社会的异化状况的反思、批判与拯救,其中心是意识形态批判。从方法论维度看,鲍德里亚通过将精神分析方法和符号学方法移用为《物体系》的意象分析方法和文本架构方法来完成其思想铺展。对象、意指和方法的三重透视是理解鲍德里亚此后其他重要文本的总钥匙,其后来的文本只是将批判对象由“物”的批判逐渐拓展为对生产、消费和符号的批判,从而构筑起宏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体系。与《物体系》相似的批判意指和批判方法始终贯穿于鲍德里亚的其他代表性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