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提到高考加分,随时关注高考政策的家长和考生应该知道,各省(区市)每年都会针对当地的情况制定一些加分政策.但是,考生又是否知道,能享受加分却不一定能保证自己能顺利进入理想大学,究其原因,笔者从2009年某省搜集的录取场案例来为考生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高考加分政策的主要受益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考生、德智体绩优考生、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考生和特殊身份考生。指出了目前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剖析了具体的原因,针对其问题与原因提出构建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完善高考加分政策,依法制定和执行高考加分政策,建立政策执行者责任追究制,接受社会监督,以供政府和教育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涂皓 《教育》2013,(7):24-25
2014年起,高考加分项目将全面“瘦身”,许多加分项目将不再具有加分资格。普通高校招生相关加分政策可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鼓励性加分,是指考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由此获得一些加分的机会;照顾性加分,是指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如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加分。  相似文献   

4.
高考加分政策是少数人的特权,还是合理与可接受的政策取向,高考加分的公平性如何体现,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显然,政策保障不利就会滋生腐败现象。当前高考加分政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高考加分实行“二元决策”弊多于利;“不得累加”规定有损特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德”的加分资质认定粗泛软化;奥赛及科技类竞赛缺乏活动规范;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上下政策明显冲突;艺术特长生加分的政策遗漏。高考加分政策研究及改革必须完善其不合理之处,确立平等竞争的环境,切实维护高考公平。  相似文献   

5.
正高考前夕,全国31个省(市、区)相继出台高考新政。从媒体报道看,加分项目的调整与变化分外吸引眼球。高考加分政策事关考生的切身利益和教育公平,本期新闻视点,让我们一起聚焦这个备受关注的教育民生话题。现象: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缩水"高考加分政策是指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主要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现行的高考加分政策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招生》2009,(10):10-10
就在众多考生热盼一纸大学通知书时,各种“加分”丑闻频频见诸报端。“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一系列事件,让执行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面临信任危机。有人提出,为了公平起见,应该取消所有高考加分项目,让考生全部“裸考”。  相似文献   

7.
高考加分,这是许多家长和考生关注的问题,但对于高考加分,家长和考生也都存在着疑惑,到底哪些属于加分项目?加多少?各大学对于加分持有的态度一样吗?……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今年的高考加分政策!《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下面简称《规定》)对今年高考的招生工作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高考加分,规定从三个方面谈了具体的加分情况。一.加分投档今年有七类毕业生在高招时可加分投档,最高20分。这七类考生请见本刊2007年第5期P13相关内容。特别提示:这七类考生必须是应届毕业生。要提醒考生的是:今年对运动员类认定更加严格,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要在报考当年通过省级招生委员会会同体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测试并被认定。  相似文献   

8.
高考加分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是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公平、有效、合理的分配,它涉及到考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每一次调整都有可能影响到考生的成绩和未来。因此,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调整和执行,必须以“科学合理”为重要原则。目前,高考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全国省级招考部门须在近期完成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方案并报教育部审批。受加分政策调整影响的学生为2011年起进入高中的学生。高考加分政策备受关注,因为加分直接影响高考录取结果,但加分在高招过程中的影响力已开始降低。目前,各高校对地方加分只会在高考录取时考虑,分专业时则还按考生的“裸分”计算,即考生被录取后优先满足高考实考分高的学生的专业要求,而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校则对各类加分不予承认。  相似文献   

10.
2014年高考将执行新的加分政策。这一举措看起来只是取消了一些照顾加分项目,降低了一些项目的加分分值,却关系到每一位考生的切实利益,备受考生家长和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1.
《吉林教育》2007,(5):11-11
我省今年高考考生将突破20万人。为了给更多考生提供求学机会,我省普通高校今年招生政策在考生报名、照顾加分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2.
动态     
《职业教育研究》2004,(3):74-74
教育部公布2004年高考加分政策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04年高考加分政策,首次规定,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可以加分。今年共有四类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享受加分投档政策,分别是: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以上者、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的考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并经省级招生委员会在报考当年组织测试认定的考生。教育部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投档规定,投档时,按其最高的一项分值加分…  相似文献   

13.
刘颖 《教育》2010,(7):40-40
又是一年一度高考时,各地高考加分政策的有关新闻再次吸引公众的眼球。据报道,今年重庆市大幅减少了高考加分的项目和分值,该市申报照顾加分的考生共有3.3万人,比去年(6.5万人)减少近一半。此外,最高照顾分值也由原来的20分调整为10分,单个考生同时享受多项照顾条件者不得累加。不仅于此,今年还首次对考生特征信息进行系统的“三级公示”。  相似文献   

14.
《教师博览》2008,(4):19-19
4月9日。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确定。为畅通社会和考生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渠道.浙江省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考“阳光工程”制度化。 据悉.浙江今年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政策。省教育厅不再评选“省级优秀学生”。对政策加分考生.今年首次实行考生所在地和省考试院两级公示和省级主管部门会审制度。  相似文献   

15.
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获得高考加分资格的考生可以享受增加20分、10分或者优先录取等不同档次的投档照顾。  相似文献   

16.
张永飞 《教育》2011,(9):41-41
早在2010年两会期间,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倪乐向人代会提出建议,呼吁取消或者改革高考录取过程中的加分政策,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高考加分政策本是为弥补中国招生制度中的缺陷而设立,政策规定对一些有特长的高考学生实行必要的照顾。然而由于高考加分制度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在其实施过程中,对一些较弱势的考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呼吁改革和取消加分制度,挤掉高考水分,已经成为教育界近几年一直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建立在不均等的教育资源上,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制约且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量化,导致考生在实际中获得加分的不公平。通过对不同省份、不同类别的加分政策进行统计和分析,指出高考加分政策在制定时应该坚持公平原则,增加透明性,并在执行中通过法律、行政问责等方式加强监管,确保能够有效发挥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及对弱势群体的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新一轮改革,教育部于201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新高考加分政策大幅削减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引发广泛热议,公众认为大幅削减鼓励性加分项目有可能导致新的高考不公平。大幅削减甚至取消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将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特殊人才选拔、不利于高考招生公平。据此,提出高考鼓励性加分政策的调整策略:政策制定应发挥加分导向作用,政策执行应坚守人才选拔初衷,政策监督应完善监督制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划分为优先录取、降分录取以及加分录取三个阶段,梳理了高考加分的三种论调:维持论、废除论与规范论,并对谁应该成为高考加分的对象、高考加分应以多大幅度为宜以及谁有权制定高考加分政策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应慎之又慎,决不可随意制定出台新的高考加分政策,理想的社会应该不存在任何高考加分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突显高考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在高考实考分的基础上,还有对基础教育较为落后地区的考生进行加分照顾和对一些个体素质突出的考生进行加分鼓励.其中,包括教育部给予符合照顾性加分政策和鼓励性加分的考生0~20分的加分,各省(区、市)依据本地的情况,在教育部规定的加分考生群体之外,针对各种不同类型考生的加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