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农村失地农民和出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对土地换保障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土地换保障就是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给付征地补偿,把失地农民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转化为具有劳动技能和购买能力的市场人,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以土地换保障,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土地征用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这一弱势群体的问题也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以土地换保障,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然而,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自然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逐步向城市过渡,越来越多的耕地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被城市规划所占用,由此产生了一个失地农民这样特殊的社会群体。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失去土地的农民俨然也失去了一系列权益,面临着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系列问题,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失地农民的权益未得到有效的保障,对此不仅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也会给社会的和谐稳定添加更多的不安定因素,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盐都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安置失地农民,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盐都逐步形成了以.土地换社保"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征用、补偿和安置政策措施.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发展、完善,建立全方位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一个中国当前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对中国农民失地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农民失地是现行征地制度之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抗风险能力弱,心理失衡,易引发群体性动乱,影响社会稳定。但它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决。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路径是:消除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制度性排斥;以土地换社保;改革征地制度,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耕地大面积被征用,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如何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法领域研究的新课题。很多地方在探索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运用“土地换保障”理论,建起了行之有效的筹资模式,其中浙江嘉兴、四川成都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对其制度的比较研究与分析,从立法形式、资金筹集、保险对象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的失地农民,是否能够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关系到能否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也是实现小康目标的一个关键。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保护应该从失地农民的收入保障、就业保障、社会保障、指导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开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大量土地被非农化,大量失地农民随之产生,他们利益严重受损,生活状况持续恶化,失地农民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巨大隐患。探寻失地农民利益受损根源,设计科学、合理的路径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城市化以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镇(乡)集聚,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目前各级各类小城镇在推动城乡经济结合,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城市化仍普遍存在土地占用量大而利用率低,规划滞后、布局分散而效益偏低,城市化水平有限、环境质量不保证且市场容量较小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文中拟构了小城镇发展的六种基本模式,包括功能辐射型、产业开发型、科技创新型、市场主导型、生态建设型和文化保护型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冲突频频显现,若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化解这一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明确界定农村土地产权是合理化解农村土地冲突的前提。在确权颁证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流转、土地征收流程,设计科学、合理的土地补偿费标准,探索"土地换社保"和以非诉讼调解为主、诉讼为辅的调解方式,这些措施不仅从法律、制度、实际操作层面解决了农村土地冲突,而且也消除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3.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着困境。耕地保护中有五大关系需要加以深刻辨析和领会,即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农村稳定、生态安全、政府政绩的关系。我国耕地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创新,要把握好"五个平衡",即耕地保护的战略与战术、数量与质量、时间、空间、中央与地方的平衡。有关耕地保护十个方面的政策建议被提出思考和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动态过程来看,城市化对扩大城市就业乃至整个社会就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体制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过于注重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程度低和就业不充分的症结所在。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群集、工业化、结构升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小城市扩容、服务业发展、农民工进城等环节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通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提高就业弹性,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土地制度,切实关心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城市化,确保城市化与促进就业的联动。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经济相互促进,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老河口市和襄阳县依托农产品、自然资源和农村劳动力优势,形成以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贸易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以农兴镇、以镇促农,实现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建设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一时期是资源消耗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时期.当前我国已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是实践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为此,我国当前应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但是现阶段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仍存在主体虚位、客体不稳定、权能缺失等弊端。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城市化进程中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进行主体归位、稳定客体、恢复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各项权能,从而使中国农村土地真正走出集体所有权制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三原则"指导下,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实施农业循环经济需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的实践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载体和途径,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法律则是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课题。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先进模式,总结以往的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体例科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配套协调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制约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开展循环经济,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将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