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威廉斯到默多克:交锋中推进的英国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远观”的角度勾勒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源流,对几位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家涉 及“文化研究”的两场论争———雷蒙德·威廉斯与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斯图亚特· 霍尔与格雷厄姆·默多克的“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之争———进行简略梳理。“文化研究”、“西方马克思 主义”以及西方现代美学文艺学三个层次上显示的“合题”状态启示我们,应该从理论逻辑、历史发展和基本范畴上 把握“文化研究”的批判本质、“文学性”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解构”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解构”意味着批判、否定、颠覆、开放、动态,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若把它放到哲学中去研究: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从德里达到后现代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可以发现都有着丰富的解构思想。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的知识一权力话语,指出了东方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是人为构造的,是西方虚构出的一种“东方神话”,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霸权的产物。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本质主义,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通过以边缘话语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提倡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坚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立、平等,和文化问的交流、合作,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东西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史上,存在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相互抗衡的研究方式.文化主义彰显了主体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因而把文化当成了民众的生活方式,但文化主义没有考虑到文化对人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主体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化构建了人,不是人创造了文化.结构主义虽然强调了文化对主体的影响,但忽略了主体人对现实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5.
描述结构主义、现代主义的信念为解构论的出场铺展了精神背景,后现代景观则呈示了解构论生成发展的现实语境。德里达的书写姿态就是在“逻各斯中心论”的极权威压下展开反叛,“阅读策略”就是他的“书写姿态”在经验层面上的运作。德里达的“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引起了传统文本观的变革。解构论的思维方式有纠偏的优势,但也有其不可超越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一种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而成长起来的建构学习理论秉承了后结构主义“无结构”、“去中心”、“非理性”“相对性”等原则,提出了一种网络化、非结构性、具有相对性的学习理论,这是对以往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颠覆与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后结构学习学习理论。它极大的丰富了当今学习理论的研究,具有其他学习理论无法匹及的优点,但也存在着理论比较模糊、过分强调真理的相对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浅谈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山西省教育学院外语系张培红随着人们对人类语言本质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语言是从音位到句子不同层次上的结构成分组成的系统”的结构主义观点到“学习者学会使用语言结构成份去做事情”(即完成某些功能)的意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者提出“教育本质”问题本身的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方式。作者认为,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局限,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存在上,当代教育哲学的任务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9.
是构造主义还是结构主义大康在近期若于电教刊物上,有文章将现今国外较流行的一种学派“Constrcutivism”译为“构造主义”。从字典上查阅,这种译法无误。然而查阅有关心理学资料,发现这种译法欠妥。在心理学众多学派中,有构造主义心理学,亦称构造心理...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流行哲学、文化思潮,其影响面非常广泛。从七十年代始,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方法对包括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等尤其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的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价值观念理解课程的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尽管目前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还不太大,但其作用正日益显现。一、理论基石: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相似文献   

11.
“解构”概念意味着批判、否定、颠覆、开放、动态,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若把它放到哲学史中去研究: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从德里达到后现代主义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发现解构方略在不同的哲学大家中有着不同的作用,且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着从解构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反本质主义”的以多元文化论和小写哲学观为基本内容的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本质上是反映和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美国国家意识形态,是以哲学术语表达出来的美国“单边主义”价值观。其“反本质主义”所“反”的“本质”实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其“反”乃是作为“反本质主义”的标榜者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的社会关系空前日益紧密的局势,企图“超越”这种现实的社会关系而不受它的制约,从而获得其绝对的自由;其不相信“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的观念,在其现实性上就是否定“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空前日益密切的社会关系的真实性。正是由于其无视这种社会关系的实在性,才导致了其虚无主义的真理观,并因而企图“超越”追求“与其对象同一”的“大写的”真理的“大写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一文在考察所谓的“本质主义”以及相关的教育学研究的过程中走错了方向,因而在“截取”了所谓的“反本质主义”的一系列时髦话语的同时,也“背负”了其固有的“反本体论”、“反形而上学”的一系列通病。所谓的“本质主义”及其“严重的历史性后果”是“反本质主义”所赋予和强加的。21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必须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抛弃所谓的“反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的基本观点,否则的话,势必误导现实的教育学研究并进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其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一派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例如“纯文学”的概念就是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一派被视为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前者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后者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与此相关,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形态,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文学研究时常出现从概念定义出发来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而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联系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如果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本体论问题本身具有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内在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体”或“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体”和“本质”的追问方式。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贫困,教育本体论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价值上,当代教育哲学就是教育本体论;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这种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罗马尼亚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在文化符号学、数学符号学、逻辑符号学、人道主义符号学等不同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建构了形式符号学、逻辑符号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审美符号系统论等多元批判范式,提出了“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符号意指过程”“结构主义数学诗学”“社会现实及意识形态的符号学分析”“人道主义符号学”“有机文化‘能动’主义”等创新性命题,彰显了极其鲜明的实践批判与人道主义精神,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学校变革的一般理论及其反思——社会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冰 《教育学报》2007,3(4):45-50
学校变革的一般理论主要包括结构主义的观点、冲突主义的观点、技术的观点、文化的观点以及市场的观点。结构主义的观点更多地把学校看作是一个保守性的组织;冲突主义观点相对地漠视学校日常生活的现实;技术的观点趋向于用“技术的方法”来改造学校;文化的观点主张把学校塑造成一个“价值共同体”;市场的观点重视选择但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通过对这些理论或模式细致的总结和反思,指出其中一些理论或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种种不足。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理论进行了修正或补充,从而为当今的学校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法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的本质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当前经济学界关于经济法的本质主要有两种观点:干预主义和协调主义。本文在对其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我国的经济法的本质不仅是“协调经济之法”、“适当干预经济之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适当干预政府之法”。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20.
泰德·奥奇系日裔加拿大著名课程学者,他以现象学、社会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为理论来源,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课程本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研究方法对其现象学课程理论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与课程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