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上所谓的“本质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推演介定,带有其自身难以解决的方法论上的固有缺陷。结构主义重视对“现象之间的关系”和“文化模式”的研究,可补本质主义之不足。批判地运用结构主义的一些方法,对促进中国文化的研究、文化政策的制订、文化市场的管理、推动社会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一种结构主义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经济体系理论和结构主义观点来看,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在本质上是国际劳动分工模式的变化,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冲突的结构性变革的历史过程.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种数据的基础上,证明了这种结构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改革的重点逐步由宏观教育体制落实到学校层面。素质教育改革客观上要求学校改变传统组织文化和结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变革型领导理论已被证实为推动学校变革和发展的主要模式。这一领导模式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文化的重塑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对变革领导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旨在了解并掌握西方“学校领导引领变革”的知识基础,以期对中国学校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进入智能时代,学校管理亟须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进。学校管理变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优化管理创建新型学校、培养时代新人、改变教育面貌。当前学校管理变革中,依然存在认识、实践与文化方面的三重困境,主要表现为没有正确认识智能时代对学校管理变革的深刻影响、人与智能产品的关系失衡、固守学校传统变革模式和忽视变革文化的挖掘与培育等。推进智能时代的学校管理变革,需要学习智能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变革实践;利用智能工具技术,提升学校管理效益;培育变革文化,形成自我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变革恐惧”是教师面对变革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往往是消极的,会直接影响学校变革的成效。教师“变革恐惧”在实践中表现为恐惧被校长问责、恐惧自身能力不足、恐惧变革的不确定性和恐惧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从归因视角分析教师“变革恐惧”的形成机理,发现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是其内因,变革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介入和“理论文化”对“实践文化”的漠视是其外因。可以从学校、学校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个体三个层面化解教师“变革恐惧”,进而使学校变革得以实现。加强变革主体间的沟通,从“问责”到“能力建设”;营造校园“学习文化”,形成“变革合力”;在行动中学习,将变革视为“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6.
斯图亚特·霍尔在他的著名文章《文化研究:两种范式》中,将文化研究的起点定位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理查·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和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这两部著作,为此一时期发生之“文化辩论”的两个总结.在霍尔本人的连接理论开始流行之前,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葛兰西霸权理论是先后主导文化研究的三个主要范式.无论是文化主义中的文化唯物主义层面,还是结构主义中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今天看起来都是表征了一个时代的学术旨趣.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霸权理论得到新的重视有其必然性.但是,在葛兰西英国和法国文化霸权建构模式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仅仅立足阶级来解释权力关系,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是会显得力不从心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学校经营的理论、模式与策略--一种教育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提供具体教育服务的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育人”和“经济收益”双重目的,采用“经营”的方式达到教育资源最有效的配置,从而促使学校效益最大化,这种“经营”理念促使学校教育从思维模式、行为范式、制度变迁、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等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在新的视角下构建出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探讨民族学校特色创建对于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形而上学与存在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把“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的精神理念与办学哲学以及学校中存在的“人-人”结构与“人-物”结构,把“民族学校特色”理解为这些因素所具有的民族地区特征。建构民族学校特色具有三类重要的教育伦理价值,即形成文化多元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创新学校教育途径。建构民族学校特色可以采取复杂适应模式,基本环节包括: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民族学校的变革愿景;通过系统诊断来明晰民族学校的现存问题;通过结构优化来提升民族学校的系统效能;通过成效审议来调整民族学校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建设专业发展学校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专业发展学校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介绍层面,“一厢情愿”地谈论“启示”也不能使域外经验转化为真实的实践力量。从内在契合性上讲,专业发展学校与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冲突。消解冲突的关键是重构学校文化,建立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研究史上一直存在两个还原主义思路: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鲍德利亚等持悲观主义论断,把大众文化当作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控制和欺骗,把大众文化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异端瓦尔特·本雅明、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约翰·菲斯克等持乐观主义的态度,把大众文化还原为大众的文化,是大众对统治阶级的反叛和颠覆,这些理论家把大众文化当成下层反对上层的武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这种理论把大众文化当成意义斗争的场域,不能把大众文化简单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文化也不能简单还原为被统治者的文化;厄尼托斯·拉克劳和斯图亚特·霍尔的“连接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还原主义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进一步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的知识一权力话语,指出了东方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是人为构造的,是西方虚构出的一种“东方神话”,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霸权的产物。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本质主义,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通过以边缘话语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提倡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坚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立、平等,和文化问的交流、合作,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东西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商品货币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如果生产力不发达,仍然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点;阐述了“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观点;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是“国家市场为主、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模式。毛泽东的商品货币理论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流行哲学、文化思潮,其影响面非常广泛。从七十年代始,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方法对包括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等尤其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的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价值观念理解课程的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尽管目前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还不太大,但其作用正日益显现。一、理论基石: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相似文献   

14.
学校组织视域下的课程变革应具有渐进性、情境性与自主性等特征,但实然的学校课程变革却表现出激进式、去情境化与依附性共存的特点,使学校课程变革呈现出形式主义、官位主义和反应迟缓等不适应课程变革的行为。学校组织结构应由紧密耦合或松散耦合走向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组织目标应从专注于知识目标的教学转向课程愿景的共同打造;组织参与者应由各自为政转向自主与合作相连通的组织文化的生成;组织技术从单一课程体系走向非线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学校课程变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5.
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站在后结构主义立场,运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探讨课程理论,对课程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研究话语。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学校转型性变革过程中,中小学班主任是无可替代的特殊角色,他们是独特且关键的行动者,在班级建设、学生发展、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沟通、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变革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各种力量得以重组、各种利益重新分配、各种关系重新建立、冲突和变化成为常态的一个复杂“场域”,因此,班主任更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以便合理地对待变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困惑、焦虑以及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学校组织视域下的课程变革应具有渐进性、情境性与自主性等特征,但实然的学校课程变革却表现出激进式、去情境化与依附性共存的特点,使学校课程变革呈现出形式主义、官位主义和反应迟缓等不适应课程变革的行为。学校组织结构应由紧密耦合或松散耦合走向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组织目标应从专注于知识目标的教学转向课程愿景的共同打造;组织参与者应由各自为政转向自主与合作相连通的组织文化的生成;组织技术从单一课程体系走向非线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学校课程变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学校关系密切,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场所,并担负着文化传递和发展创新的功能。文化的发展变革促进或制约着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同时也对学校的发展变革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是学校发展变革的深层动因。因此,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营造发展和变革良好外部环境,是学校发展变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史上,存在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相互抗衡的研究方式.文化主义彰显了主体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因而把文化当成了民众的生活方式,但文化主义没有考虑到文化对人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主体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化构建了人,不是人创造了文化.结构主义虽然强调了文化对主体的影响,但忽略了主体人对现实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学校变革的深度推进过程中,学校的决策与发展出现如下新的走向:谋事取向,从“萧规曹随”进化为“敢为人先”,超越效率取向和人事分离的局限;决策方式,从“无谋独断”走向“合谋共断”,尊重决策的科学性、倡导决策的民主化并期待决策的生成性;学校变革与发展的传承机制,则从“制度跟进”悄然转换为“文化接续”,超越就文化做文化或仅仅做校园文化的局限性,以“濡化”“涵化”两种力量相互促成的方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