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两个人物 :康普生太太和昆丁·康普生 ,来探索福克纳小说中观念迷误和人生悲剧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反观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南方社会不同文化选择冲突的沉重性与凝滞性 ,从而为所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提供一点启示。显然 ,福克纳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当他致力于表现“人类的内心冲突问题”时 ,他的真正目的在于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的种种偏执、虚妄、迷狂 ,呼唤人们回归人性的淳朴本真。  相似文献   

2.
作为福克纳《喧嚣与骚动》和《押沙龙,押沙龙!》两部作品里迷惘青年的典型代表,昆丁深知南方古老血液里隐藏的罪恶,却又不能舍弃南方社会曾有过的高贵品德而在新生社会中重生。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中昆丁的形象,阐释了他死亡悲剧的原由和意义,并得出昆丁形象是福克纳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反思之结晶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主要以康普生家的女儿凯蒂的堕落为中心,描写了南方贵族康普生一家的衰落过程,以此反映南方传统的失落和消亡。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凯蒂和昆丁分别代表了冲击传统道德与对传统道德深信不疑的两方,福克纳通过凯蒂与昆丁在南方传统观念道德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表达了自己在对待南方从兴盛走向衰败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情绪,以及福克纳在这种反思怀恋南方传统的同时想要表达的爱可以拯救一切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之中向人们启示了康普生家族衰败与当时社会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以此来引发小说主角凯蒂与其社会价值产生冲突,且在此情况下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对其十分冷漠,各自为营。甚至凯蒂的哥哥与母亲为了利益丝毫不顾及亲人之情冲凯蒂伸出了罪恶之手,最终导致凯蒂命运的悲剧与人生的沦丧。本文阐述了《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之中凯蒂、康普生夫人和昆丁、杰生的不同性格与命运,并以此解读当时社会中的各种思想价值及人物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边春华  李蓓 《海外英语》2014,(15):161-162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描绘了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败落。在社会的变迁,家庭的衰败与新旧价值的矛盾与冲突中,康普生一家人表现各异,但南方种植园制度下腐朽的传统道德法规和家族荣誉观念却是造成康普生一家悲剧命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把生态危机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危机,是牺牲人类的精神和生存来满足资本的扩张.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过程中把批判矛头指向科学技术,主张进行人道主义的革命.这一理论是浪漫主义、消极悲观主义和空想主义的混合,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大江健三郎几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他视野始终聚焦于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形象,凸显出日本二战后受美国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状况。透过各色各样的边缘人的悲惨生存境遇,表现了边缘人在现代社会困境中的躁动与不安,来研究寻找突破现代文化危机的出路,体现了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探索与思考,凝结着其人道主义、人文民主主义的人格追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歇尔·耶思普玛基在对大江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大江小说中创作的"模特儿",可以了解日本过去和现在两种文化冲突下人类的微妙处境。  相似文献   

8.
名著辞典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的是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康普生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老康普本是律师,但游手好闲、嗜酒贪杯,整天空发愤世嫉俗之论,将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长子昆丁.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总是无病呻吟,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和妻子应有的温情与爱.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作品,也是一部南方家庭小说。它描述康普生夫妇几个子女所受的家庭教育状况,展现了美国南方旧的家庭传统对孩童身心的戕害,深刻揭示出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没落。福柯认为家庭在西方规训社会中是规训权力运作的机构,父母通过各种规训技术来控制儿童,而凝视机制贯穿于规训权力的整个运作之中。文章通过解析昆丁、凯蒂、杰生、班吉以及小昆丁的家庭生活,深入探究他们如何在父母的规训权力凝视下,沦为南方旧传统道德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人们对林语堂的“费厄泼赖”精神中的人道主义情怀缺乏深入的剖析与理解。林氏 2 0年代“费厄泼赖”精神文化移植在政治上的失败 ,不等于这种精神在文艺理论的构建和文艺创作以及其它生活领域中就没有借鉴意义。“费厄泼赖”精神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有助于人类社会在新旧事物矛盾斗争中找到一种力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文学都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怀的工具和载体。欧美文学自诞生至今有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人道主义。在西方文学家对人道主义的渲染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被保留并流传至今,使得欧美文学厚重的人本主义色彩熠熠生辉。本文着重梳理了欧美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轨迹,对其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凯绥·柯勒惠支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柯勒惠支的艺术充满着一种对社会对人类的人道主义关怀,她的作品题材多以表现工人、农民的苦难、饥饿、疾病、死亡、挣扎和反抗、斗争,她的版画和素描,人物形象生动真实,用笔刚劲,单纯统一,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通过康普生家三兄弟以及作者自己之口,多角度地叙述了一个南方望族家庭崩溃的历史。对于康普生家族的灭亡,评论界一般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认为它的灭亡,根源于北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南方奴隶种植园制度的衰落。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康普生三兄弟的人格结构,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康普生家族灭亡的原因。因为历史的变迁必然在人的心理留下轨迹,而福克纳也认为只有人类的内心冲突才能孕育出佳作来,才值得写.才值得为之痛苦和烦恼。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打碎了乐观主义的迷梦,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生存的真实状态描述为一场悲剧。但他们同时也向人类昭示了人们面对生存的应然状态——悲剧精神,即意识到人生苦难而又不断抗争的精神;号召人们用悲剧精神重新启动世界,寻找人生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道主义是人类发现自己的理论标志,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则主张建立合人性的社会,主张彻底的人道主义用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它们要求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改善人类生存的社会关系,推翻一切不合理制度,根除极权主义,批判绝对一体化;崇尚人的自由,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倡导个性解放;使人获得主体性地位,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在他们的理论批判中,我们可以发现和自觉建构人道化的日常生活———审美生活。  相似文献   

16.
垮掉还是反抗——《喧哗与骚动》中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蕾 《文教资料》2010,(8):23-25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南方文学中最著名作家福克纳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的是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败史.是对美国南方衰败的真实写照。作者着重刻画了三位女性形象——康普生太太、凯蒂、小昆丁。本文主要通过这三位女性形象来探析从祖母、母亲到女儿这三代女性人物在传统的南方社会中受到了非人道的压制和摧残和对男权社会的几种态度和采取的行动。  相似文献   

17.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在霍桑生活的年代中,美国资本主义及迅猛发展,工业文明也取得极大进步,但是在这种畸形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压之下,人们的个性逐渐消失,社会异化现象愈演愈烈。正是在这种极度迷茫、浮躁的社会中,霍桑独具一格,坚持自己的秉性,以模糊不确定的表现手法,通过变幻、多样的人物形象在批判“恶”与“美”之间用自己的作品去揭示现实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异化,企图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以实现真正的“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8.
在《瓦解》中,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以尼日利亚伊博人民独立前后生活为题材,通过深沉的文笔反映了非洲社会与殖民地政治的现实。奥贡克沃是该作品中的悲剧英雄,通过解读该人物形象,可以进一步了解传统伊博文化特点:它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包含优秀的思想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社会思潮。随着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人文主义思想又与社会现实产生强烈的冲突,莎士比亚对人类的前途曾产生深深的忧虑,这就赋予了他的悲剧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性的一部分,他所写的是同性恋的人,而不是同性恋,他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看待同性恋,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三对同性恋关系分析他们共同的特质:对生命有强烈的渴求与执着;爱情建立在怜悯的基础上;死亡情结。其次,根据《孽子》,从社会人生各方面渲染同性恋者的人生悲剧,写他们人性艰辛向善的斗争、人性的破坏与抚慰以及父子关系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最后肯定白先勇探索同性恋题材的价值:深入人的精神与灵魂探索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人类普遍被压制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