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高速摄影机、拉力传感器及遥测肌电仪三机同步的测试方法,探讨吊环悬垂后摆振浪时拉力曲线变化的规律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完成吊环悬垂后摆类动作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拉力曲线,即单波峰型和双波峰型;最大垂直分力值出现在铅垂线后(从时间上计算);拉力值的大小与身体所处的位置肌群用力的大小及完成动作的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双杠双杠在器械体操中是一个动作数量多、变化较复杂的项目.它的主要动作有摆动、摆越、屈伸、回环、滚翻、转体和各种用力平衡.所有这些动作,都是由支撑、悬垂、支撑摆动、挂臂撑摆动来完成的.因此,在双杠教学中,必须从一开始就注意发展学生的支撑能力,掌握支撑摆  相似文献   

3.
单脚蹬地翻身上成支撑是女子三级规定动作的上法,也是体院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教材,这个动作对普修课女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动作之一。从体操动作技术分类看,它是属于摆动动作中半回环动作,其技术要点是:充分利用蹬地摆腿(向后上方摆腿)翻臀同时倒肩引臂,使身体重心升高并靠近器械轴来完成的动作。从肌肉用力性质看,是通过肌肉强有力的收缩(腹肌、胸大肌、肱二头肌的收缩),从而克服身体重力,这时肌肉工作的性质是克制性的。再从女子生理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4.
对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制动动作的转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掷标枪自下而上的最后用力顺序为众所周知,而身体各环节自下而上的制动动作和制动与用力的联系却很少有人提到。本文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结合大量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图片和录像,对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髋部、肩部、肘部等主要部位的制动动作进行分析,阐述了动量矩的传递与身体各环节肌肉用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从时间、空间和速度角度对她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低,巩立娇滑步阶段其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稳定,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运动过早;滑步摆动阶段启动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大,具有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阶段时间短,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用力早,躯干抬起过高,动作幅度小;最后用力阶段时间和做功距离短;李玲采用蹬伸用力为主整体向前的用力形式,身体位移小;巩立娇、李梅菊右侧超越左侧的最后用力形式,左、右髋位移距离大;出手高度低;巩立娇具有出手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手击球是网球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对于网球技术动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发球方面,而对正手击球研究较少。利用表面肌电技术对北京体育大学6名优秀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动作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1.正手击球动作最先发力的肌肉是斜方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三块肌肉,三角肌前部、腓肠肌、胫骨前肌和斜方肌用力时间比其他肌肉长;2.主要用力肌肉是肱二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前部、肱桡肌以及胸大肌;3.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肌电测试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诊断网球击球动作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表面肌电(sEMG)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像同步测试方法,结合功能解剖学知识,揭示我国部分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肌肉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短跑途中跑摆动技术肌电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时序性,肌肉间的收缩具有高度协调性.在完成摆动技术动作中,折叠前摆阶段,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屈髋肌以及胫骨前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下压着地阶段,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在专项力量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结合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发力范围、发力特点,优选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大学生田径选拔赛参加决赛的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其技术特点及影响其成绩的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之前支撑腿的蹬伸以及摆动腿的摆动时,用力方向应该与投掷方向一致(对旋转技术来说是向水平方向),应避免的动作有:1)向上蹬伸摆动使身体垂直速度增加过大;2)腾空时间过长,没有积极扭紧躯干;3)滑步技术运动员在过渡阶段过早蹬伸下肢上抬身体,过早打开扭紧的躯干,给铅球加速;4)最后用力阶段铅球速度的增量对出手速度贡献最大;5)最后用力阶段两脚距离太短,且两脚位置不合适,最后用力时身体没有积极的向前向上运动。研究为提高青少年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掷铁饼属于非周期性动作,是由几个不同的单一动作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其中,"最后用力"是掷铁饼完整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用力"动作完成得好坏,对掷铁饼的运动成绩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在掷铁饼的"最后用力"阶段有最大的功能效应呢?这就不但要懂得完成掷铁饼"最后用力"技术表现出来的动作形式上的特点,而且还要清楚决定动作形式的诸力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特点,才有助于揭示完成掷铁饼"最后用力"技术动作变化的情况和引起变化的原因,以利提高在掷铁饼时"最后用力"阶段的最大功能效应的发挥.在力矩的作用下,人体带动的铁饼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平面定点扫描摄影法和多元统计分析,对我国13名三级跳远运动员比赛中第二、三跳积极性落地起跳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利用下肢环节转动角速度指标,可以更准确、全面地描述和评价三级跳远积极性落地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我国运动员第二跳中有支撑腿鞭打用力的特点,而第三跳有整个支撑腿积极主动向后转动的特点;在第二、三跳远度中,第二跳远度的增加与成绩的增长有显著性相关;在第二跳的落地起跳技术中,我国运动员支撑腿和摆动腿的作用不均衡;摆动腿的技术动作并没有随支撑腿技术动作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一、序言在皮肤表面放置电极,可记录到肌肉活动时的电位变化,这种记录所得的图形称为肌电图,利用这一记录,能直接判定肌肉的神经支配状况和肌肉器官的机能状态。目前,我国还没有对举重标准动作进行肌电研究的材料,现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以求得到解决。我们运用进口的肌电图机对抓举和挺举动作的主要用力肌群进行试验研究,目的在于探明:  相似文献   

12.
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投掷臂技术在整个投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铅球投掷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姿势、摆动路线和摆动时机对铅球的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在铅球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除了重视投掷臂及身体的动作外,对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合理运用同样不能忽视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第39届体操世锦赛比赛实况录像为依据,采用比较法、文献资料法和分析归纳法,系统分析了男子吊环成套动作编排的特征,认为以多个高难度的静止力量性动作及其连接构成"直接"加分,并形成一套以较高A分的成套动作为加分主干,继而采用稳定性较高的空翻为下法,是本届优秀选手吊环成套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而选用更难的用力性动作和改变静力性动作的完成方法,将成为吊环动作技术发展的总趋向.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点对2007、2009年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新规则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变化特点,预测艺术体操发展的趋势.结果表明技术价值的主要变化特点是:难度内容增加了器械技术难度;身体难度的数量减少,单个身体难度的分值提高;集体项目更加强调运动员的协作配合创新;进一步完善难度完成的评分标准.艺术价值的主要变化特点是:更加注重音乐与动作的一致性;注重动作、肢体配合的和谐统一;更加强调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对短跑运动员形成低重心跑的技术动作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摆动腿下压摆落动作消极,支撑腿着地缓冲过度, 是造成身体重心降低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不合理的跑动技术,提出了一些克服方法和练习手段,可有效地避免身体重心的降低,这对于提高运动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100m途中跑支撑时摆动腿摆动和骨盆转动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00m途中跑支撑时摆动腿摆动和骨盆转动技术的分析,得出:支撑摆动包括:支撑腿在着地缓冲阶段的摆动和后蹬阶段的摆动。其中,着地缓冲阶段的摆动包括:体前支撑时的体后摆动、支撑面上方支撑时的体前摆动、体后支撑时的体前摆动;后蹬阶段的摆动是体前摆动。骨盆是以支撑腿的髋关节为轴,在盆带肌收缩产生肌拉力作用下,协同摆动腿的摆动特点而围绕髋关节转动。体前支撑时,摆动腿摆动和骨盆转动所产生的向后水平方向作用力,使人体获得的水平支撑反作用力,因小于人体受到的水平方向阻力,人体作减速运动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骨骼肌静力性负荷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在所致损伤过程中肌糖原含量、骨骼肌线粒体ATP酶活性以及骨骼肌胞浆和血清中乳酸含量的变化,来探讨肌细胞能量代谢变化与骨骼肌静力性负荷所致损伤的关系.结果表明,肌细胞能源物质耗竭、能量供应不足以及糖类氧化不足所引起的三羧酸循环中介物缺乏并非导致骨骼肌静力性损伤的直接原因,肌细胞内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产生的毒副作用可能是引起骨骼肌静力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现场统计和录像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完成分不高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运动员成套动作难度技术规格尚未达到规则的要求,器械运用能力和熟练性较差,身体和器械技术的不全面是影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完成分的主要因素.提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应加强身体能力和各项器械的基本技术训练,提高身体和器械难度技术动作的规格,以及器械在身体难度中运用自如的能力,以减少成套动作身体和器械技术的完成扣分,使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尽快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国际艺术体操规则在个人项目动作编排上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几个周期国际艺术体操规则在个人项目的编排与完成的比例、难度动作要求、加分因素比例及各项器械所要求的身体动作数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艺术体操今后的发展趋势,个人项目编排提高艺术价值;突出各项器械的特点;发展联合难度,发展脱离视线的抛接动作,减少过渡动作,发展除手与臂之外身体其他部位运作器械,以及发展一个身体动作和多个器械动作的结合等建议,供教练员、运动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操教学的实践证明,教材中的有些动作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技术类型相同和结构相似的动作,互有相迁移和转移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剖析动作的技术环节,合理地利用某一动作的关键技术为学习另一动作服务,学习和掌握新的动作技术就容易得多。低单杠“经直角悬重摆动骑上”动作,是体育院校教学大纲中的一个主要教材。由于它的动作技术性较强,一般普修课的学生总是有一部分人难于掌握。原因何在呢?当然学生不能完成动作因素较多,素质差、练习时间不多、对体操的技术概念体会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