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教师身心健康,降低教学质量,制约职业教育发展。文章利用SPSS分析职业倦怠和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性,通过调查分析、线性回归等研究方法,研究得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应从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勇气、人际3个维度,培养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师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任务,高职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分析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阐述高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内涵及其必要性,最后探讨培养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至关重要.为了解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本研究使用《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调查了258名中职教师,并将结果与全国普教教师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勇气、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等六大维度发展状况良好,得分最高的是超越维度,得分最低的是智慧维度;(2)在21项积极心理品质中,中职教师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感恩、社交智力和诚实,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领导能力、洞察力、兴趣和创造力;(3)在智慧、勇气和公正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教师得分均高于女教师得分;(4)仅在超越维度,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表现为中级职称教师得分显著低于高级职称教师;(5)与全国普教教师比较而言,在智慧和人际维度二者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全国普教教师得分;具体而言,两类群体在10项积极心理品质上也存在差异.最后,提出了培养中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理想教师积极特质问卷》对江苏省常熟市新入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男教师在问题解决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初中教师在教育情感因素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小学教师;新入职教师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因此,相关教育管理者应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提升新入职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5.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应积极加强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并配以有效的学校保障和措施,从而达到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发现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本研究根据中西方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1080名中国教师的测量,编制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量表由智慧、勇气、人性、公正、节制和超越六大分量表组成,涵盖21项积极心理品质,共66个项目.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大规模测评中国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从而为推进中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朝积极方向转型,为培养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高素质教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但审视现实,教师的职业压力日益增大,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在悄然地蔓延,幸福似乎正在远离教师的职业生活。教育幸福是教师职业的幸福不同于其他职业幸福的特殊性。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培养和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有效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减少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深远,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发掘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建立积极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尤为重要。教师、学校、社会都应通过树立积极的心理学理念、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和社会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带动学生健康成长,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取样的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山西省太原市某高职院校1742名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男生在节制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t=2.187,P<0.05),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在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维度上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F1=4.127,P<0.05;F2=4.268,P<0.05;F3=3.257,P<0.05;F4=5.062,P<0.01),事后比较发现,在四个维度上均为三年级高于一年级、二年级。结论: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其心理品质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教师在认知、情绪和性格三方面的消极心理品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对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其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幸福感。通过开展心理讲座或心理团辅,挖掘教师自身积极心理品质;开展教学评比、学术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有效进行培训交流,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建立教师信息沟通平台,提供社会支持和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来,大学生中不断涌现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成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教师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教师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中会起到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建立基于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教师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徐学莹  徐军 《教育探索》2004,(11):103-104
科研型教师是能超越自身狭隘经验,大胆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与探索的教师。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包括:强烈的科研动机;以科研为中心的多方面兴趣;热爱教育的情感;自觉、坚韧、自制的意志;积极健全的人格。培养科研型教师的心理品质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意识强化、环境潜化与行动锻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近十年来发表的关于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文献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目前关于“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同时,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测量工具、现状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对于已有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以某职业学院和某大学的学生为样本,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六大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在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高职生发展最好的五项品质为心灵触动、团队精神、感受爱、真诚、爱与善良;最差的五项品质为创造力、勇敢坚持、热爱学习、自制、领导能力.高职生在社交智慧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但在好奇心、宽容和心灵触动上得分却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在创造力、爱学习等13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且大多差异极显著.在高职生群体内部也存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针对结果,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必须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为高职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行业企业引领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健全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职高专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应重点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因为这是很多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短板。不仅是高职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和教育部门都应积极调整人才选拔机制、教师考评机制、师资培训机制等配套措施,鼓励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达到高职高专的教师资格要求。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发现,高职英语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在语言能力和教学技能、科研意识及反思性教学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和提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高专院校及教师本人应多方参与,积极构建多维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现专业化来提升高职教师的整体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专业化发展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高职"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障碍,高职院校应加强管理,采取多种策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教师承担着社会赋予的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教学任务的特殊性 ,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理想的心理品质表现在 :具有理想的性格 ;对待学生有极大的爱心 ,即“师爱”;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各方面。塑造教师理想的心理品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他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 ,终身修养 ,才能最终形成理想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