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书·地理志》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是解风俗之事也。”风俗,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就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礼节、习俗等。究其实质,风俗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1.显著的地域个性。风俗之所以称之为风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地域个性,不同地域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的不同,在起居、饮食、婚嫁丧葬等事宜上就有着明显的差别,体现出特有的个性特征。正所谓“十里十乡风”。2.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现在流行于人们生活中的某一习俗,不可能是在某一特定瞬间形成的,追根溯源,定会触摸到这一习俗在不同时间段的历史演变,这其中虽有变更,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只有在经历了时间的洗涤后,风俗才能得以有顽强的生命力。3.趣与雅的完美相融性。无论是哪一种风俗,最初往往是一种生活、生产方式的体现,但随着历史的传承,它终将以文化的形式体现。因此,风俗就能够集生活之趣、文化之雅于一身,达到雅俗共赏的完美境界。4.强大的人文凝聚性。风俗由于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源远的历史特征,所以它往往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得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强有力的“领袖”。正因为有了它的召唤,才会出现超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名胜、环境、风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条件下,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成,它是该地域内人们成长的精神家园。多姿多彩的世界,生活着不同习俗、不同环境、不同信仰的人们。暑假,让我们走进不同地域,感受多彩的地域文化对人精神的滋养,感受不同地域独有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风俗史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女性与婚姻,政治人物、事件与风俗,地域风俗,多视角等四个方面,总体看来,成就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岁时节日,主要指的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地域的岁时节日文化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由方言记录与传承。延安方言记录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岁时节日文化,折射出方言与风俗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了别具一格的民情风俗和独特的心理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风俗志是地方志的内容之一,是专门记述风俗习惯的著作。明清海南方志中涉及风俗志卷目的专著有46部,主要以"风俗"命名,方志繁荣时期出现属于风俗的占历、方言、居处、节序在篇名上与风俗并列。在门目上并未完全取得"志"的地位,一统志纪载简略,通志、府志、州县志纪载比较详实。内容丰富翔实,具有地域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韩国在地域上比邻,在文化与风俗方面有着很多共通之处,但由于社会发展的模式以及契机不同,两国学校体育有着很大差别.本文主要从对两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高校学校体育、高校师资队伍以及青少年体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求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在注重夯实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和风俗都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因此不同的语言中就会有各不相同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英语与汉语的形成的地域、历史、文化等背景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了解母语知识的文化背景,还需要英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语境与语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风俗、民族文化及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存在着差异,因而相同的事物会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联想意义,甚至会出现文化上的空缺。因而在进行语篇翻译时,应注意其深层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9.
受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影响,英美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西方文化特征与我国存在明显不同.通过分析中西方风俗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差异,提出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策略,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俗语是文化遗产的结晶。通过对方言俗语的地域文化透视,可以了解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农耕生活、风俗民情、语言交融等种种文化现象,反映出不同地域群体的各种文化理念,将有助于推进方言学、民俗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是秦汉以后我国政局分裂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虽然南北双方的正常往来被阻断,可是南北的佛教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佛教寺院遍布我国南北各地,并渗透到南北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影响着南北朝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黄清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1):71-73,82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步伐大大加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在服饰中亦有迹可寻.这一时期人们服饰的变迁正是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4.
北朝风习与北朝散文的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朝风习多不同于南朝,但在佞佛、崇儒上,二者的趋同使南北风习有了根本的一致点,从而影响到文坛。北朝文风的南化存在南人人北和北入学南的双重因素,在传统的评说中,北朝文人的才藻和文风的华丽常为人关注,使南北文风有很相近的地方。但北朝散文风格最具个性的是本色,即切合表现对象寻求心性和语言的自然,从而走了一条介于质实与华美之间的中性道路。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阶段,该时期民族融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地区特色。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是以战争形式表现出的不自觉地融合.北朝时期,则是通过自觉的改革手段完成的。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南北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北方少数民族通过建立政权,完成了与汉族的融合,而南方少数民族则在开发江南的过程中与汉族实现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两晋南朝时期,北方流民大批南下,经过侨州郡与土断,南下北人逐渐与土著汉人融为一体。南北汉人之融合,既壮大了南方汉族队伍,更提升了南方汉族素质,为南方社会进步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南朝化"命题,关注的是南北分裂结束之后唐代的历史走向,前提则是南北朝的政治统一不等于南北历史发展的完全衔接。这一命题关系到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所在,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隋唐历史的影响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揭示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南北差异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南北朝时期一些经典中土文献进行穷尽性调查和细致分析,我们发现,语气词“耳”、“乎”用法的南北差异存在某种相似性——各语法意义的使用频率存在着差别,我们把它归纳为同质通语发展差异类型。我们把“耳”“乎”在南北朝的用法置于历史的纵轴线上,以前人对它们的研究结论为参数,进行一种历时考察,可以发现产生这种南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崔芬墓志与南北争战下的青州崔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时期最著名的大族之一清河崔氏的一些支系 ,在十六国末期随南燕主慕容德南徙至青州地区 ,成为当地的大族。由于青州地处南北势力争战的前沿 ,为了维持其家族的势力和地位 ,崔氏成员忽南忽北 ,在南北政权之间首尾两端。出土于今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的崔芬墓志 ,为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墓志记录了崔芬作为贵族子弟的仕宦经历 ,并暗示了其因追随侯景而被北齐政权抛弃的事实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海上交通大发展的时期,北方的近海水运形成了一些新的重要海港。北方近海航线有所开辟与延展,江左-辽东航线与渤海海域航线上的水运颇为繁忙。南方与辽东的来往多有赖于近海航线,中原政权对辽东的经略及南北政权的海上军事攻守都利用了北方近海水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