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散文是冰心成名后的主要创作样式,从“问题小说”发展到“爱的哲学”是作家探索人生的重要成果。本文以《寄小读者》为文本分析基础,从母爱、童心和自然三个方面来解读冰心散文的抒情性和典雅性。  相似文献   

2.
张芳 《文教资料》2011,(33):17-18
冰心在小说《相片》中走出她早期“问题小说”单一性的“爱的哲学”主题,表现出了她对先前所持的宗教救世哲学的反思和对基督教中神性与人性冲突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冰心女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小说”。作品的主人公多是一些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的限制,冰心女士不可能用革命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只能给作品中那些患有时代病的青年开出以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这副灵丹妙药。虽然冰心女士的思想随着社会风云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和日寇入侵的炮火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写出了一些同  相似文献   

4.
冰心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她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她的作品,如"问题小说"、小诗、散文和儿童文学开创了新文学的先河,而"冰心体"的创造,则是她最杰出的贡献。"爱的哲学"的提出又使她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个性,最有特色的一位女性作家。但是,至今冰心的作品受到评论界充分关注的仍只是她20年代的作品,她三四十年代作品所体现出的一以贯之的对爱与美的追求及其艺术风格,却一直为研究者所忽略,这自然有碍于对冰心创作全貌的把握。本文拟以冰心三四十年代的生活为立足点,试图对她这一阶段的重要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学精神及艺术风格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春水》《繁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两部诗集。这其中汇聚了冰心“吞咽了十年的生活”“倾吐出来”的“零碎的思想”。冰心曾在小说《遗书》中借宛因的口说过:“世界上原有许多的情境和神趣,因写不出或不及写,便都失散在虚空之中,未免可惜!”冰心是幸运的,这两部诗集毕竟最大限度地记录下了她正式创作前的许多思想意绪。冰心最为人所称道也最为人所非议的“爱的哲学”在这两部诗集中也已初具雏形。当然,在这两部诗集中,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作家群里,冰心堪称"首席作家",其问题小说极具典型性。本文从三方面探讨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与冰心创作的问题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从泰戈尔短篇小说母题中,冰心确立其创作问题小说的人道主义与"爱的哲学"的母题;从泰戈尔诗化小说的影响下,她形成了结构松散、情节淡化的散文诗式行文结构;从泰戈尔短篇小说的熏陶中,她奠定其冰心体语言、诗画美的艺术风格。本研究表明,冰心的问题小说无论在小说母题、行文结构还是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借鉴了泰戈尔的作品,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自己问题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冰心是“五四”文坛上的“爱的歌者”,她以童心和母爱为主题,创作出了一批清新婉丽、情致独特的作品。然而,当今天时代的光环褪去后,再去审视冰心的作品,就会发现有一种“说教气”弥漫其中,这表现在叙事结构自觉选择两种预设模式,人物形象塑造过于简单化上。本文将从时代选择、基督教思想文化、作家的文学起点与思想局限三方面试分析之,并揭示出冰心作品在其当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冰心和许地山均为文学研究会会员,同写“问题小说”,但二人风格颇多差异。即以《超人》和《缀网劳蛛》为例,前者注重宣传“爱的哲学”,是对现实的逃避和慰藉;后者侧重灵魂的升华,注重实现灵魂的救赎。冰心受理学影响,信奉人性善,这是她“爱的哲学”的根基之一;许地山的宗教情怀,使他树立了“生本不乐”的观念,主张乐生、顺生。精神上的差异也导致文体风格上的不同。冰心喜欢说教,许地山却热衷客观呈示。许地山比冰心显得更深刻和成熟。  相似文献   

9.
在爱的信仰确立过程中,冰心表现出了同时代作家罕见的忏悔意识。忏悔意识伴随着进一步的价值确信,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忏悔意识的流失证明冰心最终并非从超验的意义上接受上帝之爱。传统文化精神在此绊住了冰心的思想,她所吸收的基督之爱实际上已为她自身的民族文化积淀所改造。来自彼岸的上帝之爱转化为被伦理道德化、现实人性化的“爱”——母爱、童心和自然之爱。这必然决定了冰心的“爱”失去彰显人间苦难和人性丑恶的力量,从而难以企及世事真相。  相似文献   

10.
冰心缺少展示自己的勇气,其作品永远写不出家庭亲子爱以外,但文字亲切,能给人以母性的温柔和持久的感动。其诗作缺少诗的完全性,但能给人以兴味。她与宋美龄攀同学作参政“恐不是光彩”,她是文坛上善于务虚的福将。其中有些看法虽不无商榷之处,但毕竟表现了沈从文彼时彼刻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它们有助于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了解同代作家对同代作家的评价,同时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冰心其人其作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