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语文课堂诗词教学法——"以诗证诗"。所谓"以诗证诗",即是在课堂教学中用诗歌来解释诗歌、证明诗歌,可以解释词义、意象、诗意、句法、结构、修饰和历史典故等,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80):21-22
不同于传统诗歌,具象诗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以文字、符号的特殊排列表情达意。因其独特视觉体验和引人深思的特质,具象诗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但其抛弃传统诗歌的韵律、反复和节奏感的形式风格引起了质疑:具象诗是否已经失去了诗歌的底蕴与精神?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读图时代的网络诗歌在审美取向上表现出由文字审美向图像审美的嬗变,也即由"字思维"向"图思维"的转变。总的来说,网络诗歌在读图时代呈现为三种形态,即图像诗、超文本诗和多媒体诗。对此三类诗歌的分析解读,既有助于把握当下读图语境中网络诗歌的审美风向,同时对客观界定图像审美之于诗歌审美的关系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诗歌中只有哲理诗而无哲学诗的说法,事实上,哲学诗是哲理诗的精华,有必要将哲学诗从哲理诗中独立出来,将诗歌引向对最高价值的追求。表达普通的生活道理而又抽象化、带有思辨性的诗即是哲理诗;而建立在彻底的哲学基础上、具有明确形而上精神价值取向的诗歌则为哲学诗。哲学诗的精神是形而上的,哲理诗的精神则是形而下的。哲理诗的意义是局部的、有限的;哲学诗的意义是整体的、无限的。中国古代哲理诗发达,但哲学诗极为不发达。哲学诗直到近现代才得以根本改观。中国现代哲学诗的创作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还没有找到一种终极精神形态。必须重视哲学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第三代诗在诗歌观念、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进行反叛并重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范式,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非诗化倾向。本文从反诗、泛诗、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审美现念的变化,从口语、前文化语言、返古语言的角度把握其对现代诗歌语言的自觉探索,从反讽、变形的角度研究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革新运用;“非诗”是诗歌创新的一种手段,也是诗歌发展演变的一条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6.
江淹的诗歌除了拟古类之外,还有行旅诗、赠答诗、哀伤诗和游仙诗。这些诗歌都是江淹本人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的反映,体现出其诗歌创作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读懂诗意,是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鉴赏时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找到小而精的切入点,才能准确理解全诗。一、看诗题,分清类别,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诗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诗歌的灵魂,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依据题材的不同,古代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咏物诗、爱情诗、哲理诗、闺怨诗等。有不少诗  相似文献   

9.
诗题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赏诗题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诗题常常包含时间、地点、题材、情感、写作缘由等信息,巧妙地解读诗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0.
诗题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赏诗题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诗题常常包含时间、地点、题材、情感、写作缘由等信息,巧妙地解读诗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1.
生态诗具有与其他诗歌不同的特质。生态诗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诗歌,华海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诗人。华海的生态诗批判工业文明积习、揭示人类自身的错误、反思深层的原因,具有“生态诗骨”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把生态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生态诗境、生态诗味、生态诗气等“生态诗风”。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诗歌中有大量诗歌用词和诗用缩略词,成为诗歌欣赏的一大障碍,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通过从和第二人称代词相关的诗用词、几类特殊动词的诗用形式、其他行为动词的诗用形式、英语诗歌缩略词等几个方面,对英语诗歌用词和诗用缩略词进行了总结和解析,以期对英语诗歌欣赏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开辟了诗歌教学的新路径,提高了诗歌教学效率,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结合《天净沙·秋思》一诗的教学,探求"以诗解诗"的三重境界,以期为"以诗解诗"教学方法作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南朝诗歌在传播过程中对诗歌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影响赠答诗、五言八句诗的产生,而且影响到这些诗歌的语言、声韵、意象、结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15.
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之间,有个诗歌现代化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嬗变,不仅为五四新诗的发生和发展开拓了道路,同时自身就是一个诗歌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新诗发生的现代化趋向,大致体现在诗质的现代化、诗语的现代化和诗体的现代化。南社诗歌在整体意义和诸多层面上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学问为诗的巅峰状态,造"学人之诗"之极,此前此后都没有人引学问入诗如此之深、之繁、之僻。沈曾植的诗歌表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后期,基本丧失了清新朴实的天然之风,学问化长期潜在的问题使它的生息气脉已折耗殆尽。  相似文献   

17.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在日本期间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向,其诗歌作品是写于1925年的《旅心》,其理论作品是写于1926年的《谭诗》这篇长文。前者表达的是模糊诗观,后者则是明确诗观。《谭诗》中表达的明确诗观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诗歌的本质,诗歌写作的基本理念与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而其核心的概念即是他主张的"纯粹诗歌"("纯诗")。但在实际上,穆木天的诗作只动用了他诗学主张的第三方面,即他自己提倡的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在他的诗作与诗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悖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人们写诗、读诗、评诗、解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教学中,教师如果利用现成的诗歌材料,以诗解诗,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诗是可以解读的.正是因为诗可以解读,欣赏诗才有乐趣.诗才能够给读者美的享受。但是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需要欣赏者的创造力的特殊的艺术鉴赏活动,它比欣赏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文体更需要欣赏者参与发现和创造诗美的工作。诗歌欣赏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诗美。诗美包括诗的抒情的美和形式的美。在欣赏诗时,不要把诗的内容与形式截然分开,特别要重视诗的形式的美。诗的视觉美在现代诗歌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