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特别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几百年来,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迄今,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共有60余部,长达10万行左右。我是一名舞蹈演员,热爱舞蹈艺术,特别是蒙古舞蹈艺术,也热爱(江格尔)史诗,我想从舞蹈演员的视觉谈一谈(江格尔)史诗与蒙古舞蹈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比如(江格尔)史诗对蒙古舞蹈的作用;在(江格尔)史诗中的(托布秀尔乐舞)、…  相似文献   

2.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库尔曼别克》是仅次于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的史诗,流传最广,影响较大。这部史诗目前在我国以活态形式流传的同时通过现代媒体广泛流传,已成当代柯尔克孜族史诗传播中的焦点。《库尔曼别克》与《玛纳斯》作为柯尔克孜族最为代表性的两部英雄史诗无论叙事结构还是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本文以《库尔曼别克》史诗的居素甫·玛玛依唱本为主初步对这两部史诗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范曾 《中国文化》2007,(2):175-183
2007年4月23日上午10时至12时,大画家、学者、诗人范曾教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作了题为“吾家诗学与文化信仰——从楹联谈起”的学术讲演。讲演由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刘梦溪所长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能宪副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全体成员及本院和院外部分专家、研究生,《中国文化报》等媒体记者和慕名而来的听众,约40人与会。  相似文献   

4.
女书作品的诗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建军 《寻根》2001,(4):26-30
现传的用女书写作的学性作品有600多篇。其中“唱本”和“贺三朝书”等民间礼仪性本用诗体形式,直接在人与人之间用以交际的书信等也都是诗体,女书作品为什么基本上都是诗体形式?女书作品诗体形式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女书作品有没有所谓的诗学价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格韵"说为北宋中期的邵雍所提出,它积淀了宋代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宋型文化的特征,是宋代诗学走向成熟和独立的标志。"格韵"融会了唐代意格理论的格法与宋初"气格"的人文精神,是以锻炼显示人格精神的新的诗学范型,得到了宋人不同程度的回应。它的出现,为宋代诗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使宋代诗歌的创作具有了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烙印的台湾导演李安在1991-2012年共拍摄了11部电影,从电影的获奖情况、票房收入、影评人和观众的口碑等指标体系看《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臂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8部电影在全球受到热烈追捧,好评如潮。本文以上述8部影片为对象研究,发现李安电影带着浓厚的中国古典诗学的"胎记",电影是一种诗意形式,表现出的导演的诗人之"志"、人物和主题的含蓄美以及视听语言都具有中国诗歌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7.
清乾嘉才子李调元一生著作等身,为“性灵派”诗学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遗憾的是却未得到当代“性灵派”研究学者的足够重视。因此,正确分析和客观评价李调元的诗学思想,以及其在“性灵派”以至整个清代文学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从创作至今已1000多年,是目前仍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目前,《格萨尔王传》已流传到世界上大约40个国家和地区。对其进行研究的人遍布全世界,已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萧子显的《南齐书》,保存有不少重要的诗学文献。除了对"声律说"的考论外,这些诗学文献还涉及诗歌与政治、诗歌与礼仪制度的关系。以民间歌谣和纬书廋语反映易代之际的历史变革和歌颂萧齐王朝的丰功伟绩,采用《诗经》为祭祀礼仪的制定提供依据,以优美的骈文描写"三月三日曲水诗会"的盛况也是《南齐书》诗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对《南齐书》中有关诗歌与政治历史变革、诗歌与礼乐制度关系和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的讨论有助于我们从更宽广的视域研究齐梁诗歌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南朝诗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黎跃进 《世界文化》2009,(9):26-26,27
说到“史诗”,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其实,世界最早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而古代最宏大的史诗,则是印度的僻诃婆罗多》。它计有10万颂,每颂分双行排列,其诗行总量相当于荷马两部史诗总和的8倍,不少印度和西方学者称之为“史诗中的史诗”。  相似文献   

11.
杨新涯  达央 《华夏文化》2010,(3):39-41,36
<正>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以口头文学形式在西藏民间流传千馀年,现已有一部分整理成书,共120多部,100多万行诗,2000多万字,是"东方的荷马史诗"。号称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诗有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吉尔伽美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产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有3000行;《伊利亚特》24卷1万5千多行;《奥得赛》24卷1万2千多行;《罗摩衍那》7篇1万8千多  相似文献   

12.
郑珍诗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寅 《中国文化》2008,(1):76-82
郑珍(1806-1864)是清代晚期贵州最重要的学者和诗人,由于穷处独学,终老僻壤,他的学术和创作成就没有被当世所认识。随着他的遗著在身后陆续刊行,他在经史小学、地方文献研究等方面的成就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诗歌创作更是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到今天,已没有人会否认郑珍在经学和诗歌方面的造诣,但他的诗歌创作在近代文学研究中似乎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9-81
2011年,上海民间文学艺术与民俗学研究在多方面展开了学术探讨。在民间文学方面,田兆元发表的两篇关于神话研究的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神话的构成系统与民俗行为叙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6期)从口头神话、书面神话、画像、雕塑、舞蹈等方面分析了神话所蕴含的民俗学意义。提出神话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神话的民俗学研究除了重视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形式、图像等物态形式,更要注重对于民俗仪式行为的叙述考察,从而达到对于神话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国家和英语语言形成的古英语时期,诗歌成为最早的文学以口头形式广为流传;吟游诗人成为欧洲历史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可能在乡间流布信息,借助诗歌讽刺时局,或在部落族群中颂扬英雄史诗;在中世纪,这个群体规模逐步扩大,伴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讽刺寓言等类作品的繁荣。吟游诗人与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如影随形,随着中世纪王权的瓦懈而逐步没落。  相似文献   

15.
項陽 《中国文化》2013,(1):31-40
学界对於《诗经》的研究持续了两干余载,学者们从史学、文学、诗学、经学等诸领域进行把握,可谓精深而周致。音乐学界通过“歌词”把握音乐的结构意义,亦有相当收获。  相似文献   

16.
2007年4月23日上午10时至12时,大画家、学者、诗人范曾教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作了题为"吾家诗学与文化信仰——从楹联谈起"的学术讲演。讲演由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刘梦溪所长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能宪副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全体成员及本院和院外部分专家、研究生,《中国文化报》等媒体记者和慕名而来的听众,约40人与会。  相似文献   

17.
"巧"与"拙"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具体而言,巧拙论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尚巧论,以《文心雕龙》为例,有意对艺术创作规律之"巧"加以探索;二是尚拙论,从"辞拙意工"和"巧于外而拙于内"两个层面肯定"拙"的价值;三是巧拙相参论,意在将"巧""拙"对举,从"巧拙相济"和"巧拙相半"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四是大巧若拙论,它包括与自然契合、不期然而然之遇、绚烂之后的平淡美三个方面。巧拙论的多重意涵与诗学意义,有待我们深入揭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与病”是一个较为边缘化却不容忽视的重要话题之一。自古以来,虽然以“病”作为诗的主题在诗歌发展史中并没有浓墨重彩呈现,但是在漫长诗歌长河中也从未间断过。《诗经》最早出现了关于“疾病”的相关诗句,如《周南·卷耳》中“陟彼崔嵬,我马虺馗”;“陟彼高冈,我马玄黄”;“陟彼诅矣,我马瘩矣”。  相似文献   

19.
2017年《中国有嘻哈》的出现,开创了说唱选秀类节目"真人秀+选秀"叙事模式的先河,说唱音乐也因此在中国掀起热潮。中国近几年的说唱选秀类节目主要的叙事者为选手和导师,选手互动形成对叙事主线的建构,导师在叙事中起辅助作用;叙事主题以内容表达为主,"隐含作者"和叙事主体起到了重要的建构作用;叙事结构为真人秀节目。素人化的叙事主体、内容化的叙事主题及"真人秀"的叙事结构等创新设计,对"以选秀为故事主线的剧情式真人秀"模式进行了补充与完善;节目中叙事场景建构生活化、规则制定情景化、叙事话语人情化三方面的创新,为剧情式真人秀叙事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迟欣 《世界文化》2012,(9):14-16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Kenneth Rexroth,1905—1982)是美国后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文学史上往往称其为"垮掉派之父"。他在诗歌创作、诗学理论方面均有一定建树。晚年的雷克思罗斯宁静、洒脱,将兴趣点转入东方文化,并全心致力于汉诗的英译工作。这样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在文学和翻译领域颇有成就的诗人背后也同样隐匿着一段段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