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冯友兰曾把中国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经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朱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继孔子之后影响最为巨大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实他首先是一个经学家,其著作也主要是经学著作,研究其理学或者其他思想本来都应该建立在对他经学研究的基础上.然而,历来人们都主要把他作一个理学家来研究,集中研究朱熹的理学思想,而对朱熹经学思想的研究几乎留下大片空白.与朱子学的其它分支相比,朱熹经学的研究显得相当滞后,一般在现代学者的专经通史、断代的经学史及较少的几部经学通史中有相关的章节对朱熹经学进行了简要的研究.这些研究固然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对朱熹经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发掘:专经通史只是关注朱熹经学的某一个方面,其中研究较多的就是朱熹的<诗经>学;<尚书>的通史当然只着重蔡沈的<书集传>,至于朱熹的<易>学、<春秋>学和<礼>学则是少有论及.此种情形下,蔡方鹿先生的<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656页,49万字.以下皆简称为蔡著)的出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朱熹的经学思想的专著,是对朱熹思想研究的新突破新开拓,填补了朱子学与经学(宋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朱熹思想研究 ① 与中国哲学思想研究一样 ,犹如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大凡朱熹的思想、哲学、文学、美学、史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等等 ,均有专著问世 ,可谓盛矣 !今蔡方鹿教授独辟蹊径 ,撰成《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一书 ,而独树一帜。虽周予同教授于 192 9年出版《朱熹》一书 ,其中第四章为《朱熹之经学》 ,然其成书年代较久 ,且较简略 ,有必要予以重新诠释 ,揭示朱熹经学诠释学所蕴涵的本意。蔡方鹿对此课题可谓“仰而思之 ,夜以继日” ,其不怠 ,常百倍其功 ;其不懈 ,犹日月之行。“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括介绍了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的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首次提出了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五个时段的特征,并指出目前学界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经学也就丧失殆尽的陈见,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文章认为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的成就与局限,无疑为21世纪的中国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同时,文章对21世纪的中国经学研究作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汪奎 《华夏文化》2007,(3):61-6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自汉代儒学一尊,崇奉孔孟以来,“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经学分立的时期。永嘉丧乱,中原衣冠南迁,北方学术随之南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学,大规模传入江南。淝水之战后,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确立,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这一时期为“经学分立”的时代。所谓“南学”,是指承袭魏晋学风,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的南朝经学。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儒、玄、史、文…  相似文献   

5.
宋明理学是一门严谨的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二程、朱熹等大师把孔子《春秋》经和《春秋公羊传》所首倡的微言大义尤其是“大一统”,“尊王攘夷”,“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等命题范畴,与孟子的义利观、仁政观,董仲舒的“奉天法  相似文献   

6.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二程(程颢、程颐)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专家学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各国学就二程思想成为中国近古社会学术主流的内在根据、二程思想与北宋儒学、二程学说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二程思想与理学心学之源流、二程思想与佛道二教、二程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二程思想在现代及未来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并对英国名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所《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一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一书作了评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哲学与经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陆王心学也不例外,他们的哲学与经学是密切相连的.本文从经学的角度研究陆王心学,指出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致良知,把经学纳入心学的范畴.陆王在阐发其心学思想时,也借用了经学的形式,并对以往的经典和经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陆王心学的经学特征,从心学的角度发展了经学,这是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心学发展阶段和环节.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重要地位。它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中,占据着思想、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关理学的研究,近现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众多学者对理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学术成果大量涌现,理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但毋庸讳言,近两年来,由于在研究方法、思路上未能有大的突破,相对于中国思想史上其它学术思潮特别是先秦学术史研究的繁盛状况而言,理学研究略显沉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都力图另辟蹊径,打破沉寂。朱汉民新著《宋明理学通论——种文化学的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就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该著从文化的视界人手,对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进行解构与诠释,使我们获得了对理学文化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郑晓江 《寻根》2002,(5):95-97
周敦颐,湖南道州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神宗熙宁6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周敦颐入仕51年,政绩显赫,深得百姓赞扬。他还是宋代理学的开创,影响了中国思想史八百年的基本走向,清康熙帝称之为“有宋理学之宗祖”。他撰写的《爱莲说》脍炙人口,其写《太极图说》、《通书》,虽然仅数千字,但却成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之作。他的人品更是被黄庭坚赞为“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其晚年居于濂溪书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经学的发展经历了经今古文的衍变。在汉代有经今古文之争,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魏晋以降,古文学派成为经学发展的主流,经今文学的发展隐而不彰,今文学派的典籍也大多失传,仅《公羊传》得以保存。清代中后期,以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为代表的常州学派异军突起,弘扬公羊  相似文献   

11.
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继承廖平,阐发师说;重视传记,经表传里;因经以明道,义理与证据不偏废;经学与政治紧密联系.其中的某些特色,即使在整个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也是很鲜明的,由此体现出蒙文通经学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认真探讨和深入发掘的珍贵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儒家哲学的发展演化自来与经学联系紧密,就好像是在经学的土壤中培植出来的一个大花园,不同时代、地域及流派的儒家哲学思想于其中争奇斗艳,繁盛而又热闹异常。而朱子学无疑是其中尤为璀璨华美的一枝牡丹,历久弥香,常看常新。近读杨燕博士所著《〈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对朱子学的这  相似文献   

13.
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为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丰富性并展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研究的方式及其成果,突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信息化时代与新技术的结合与应用,日前,以展示“非遗”数字化成果为主题的《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经过梁启超、蒋维乔、黄忏华、欧阳竞无、胡适、吕潋、熊十力、汤用彤、陈寅恪、陈垣、太虚、弘一等人的系统研究,南北朝佛教发展的基本框架已被勾勒出来。但任继愈先生认为,此前学界习惯的看法,往往认为魏晋南北朝思想主要就是玄学,对儒家经学、道教的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阐述不够(《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绪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任先生认为,南北朝时期佛学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并形成了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心性论”成为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5.
周群 《华夏文化》2013,(4):9-11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等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及《性理大全》,次年编成,随后颁之学宫,影响巨大。《四书大全》是奉敕之作,在明代备极尊崇,但颇受学者非议。顾炎武对其“上欺朝廷,下诳士子”的评价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同,官修《天禄琳琅书目》、秦笃辉《经学质疑录》、皮锡瑞《经学历史》等都引顾氏之论为据,对《四书大全》严加责伐,后世往往轻忽其存在。但难以否定的事实则是,  相似文献   

16.
清初学者朱彝尊治经学不同于当时的经世学和考据学的学者,而是以文献学的方法和著录的方式对中国经学史料进行汇辑,试图建构经学史的体系,完成了《经义考》的巨编。他的经学思想是较为守旧和特殊的,关于儒家的道统承袭汉儒的观念,关于某些经学问题的认识墨守汉唐经师之论,关于宋代理学的批判则缺乏精微的思辨和深刻的学理。因此他在清初难以适应新的学术思潮,然而其《经义考》浩博丰富的内容及建构的经学史体系,在中国经学史上确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我们应对它重新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的“四川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3-24日在台北召开。会议由林庆彰、杨晋龙教授等主持。来自中国大陆、台、港、澳的专家学者刘述先、钟彩钧教授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认为,清代学术可分为三期,前期承明代  相似文献   

18.
正经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宋代为"经学变古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更是受到学者的青睐。不少学者认为,自汉唐到宋初,谈经者笃守古义、各承师说,至庆历间刘敞《七经小传》出,风气才为之一变。由于刘敞敢于疑古,勇于进行学术创新,与时代精神和需要契合,吸引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展开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刘敞的研究动态;二是当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只  相似文献   

19.
近读蔡方鹿教授新著<宋代四川理学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8月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宋代四川区域文化--理学为研究主体的专著.在作者看来,作为宋代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代四川理学不仅是广义的宋代蜀学发展的高峰,亦是整个巴蜀文化发展的高峰,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宋代理学乃至整个宋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参见<宋代四川理学研究>第283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20.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艾尔曼(Benjamin A.Elman)的两本清学史论《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以下简称《面面观》)和《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学派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相继翻译出版,给研究方法比较单一、陈旧的国内思想史学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引起国内学的浓厚兴趣。有盛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