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秉恩是清末民初四川诗人,其唯一传世诗集《息尘庵诗稿》稿本现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将之著录为著者手定底稿本,但通过对《息尘庵诗稿》稿本字迹、浮签和眉批等的分析研究,可知《息尘庵诗稿》是誊清稿本,也是未完成的修订稿本。《息尘庵诗稿》以编年体编纂,《养云馆诗存》是其第一取材来源,比较二者的收诗内容,可知《息尘庵诗稿》存在内在性冲突,即诗集编年和文本修订之间的矛盾。《息尘庵诗稿》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可以弥补现有王秉恩传记载缺失、考订王秉恩生平及交游等。  相似文献   

2.
李强 《华夏文化》2003,(1):58-59
无论从政治原则还是从个人遭际上 ,陆游对秦桧都没有什么好感 ,77岁时还作诗曰 :“太平翁翁十九年 ,父子气焰可熏天。不如茅舍醉春酒 ,日与邻翁相枕眠。”(《剑南诗稿》卷 45,《追感往事》 ,太平翁翁 ,指秦桧 )但是秦氏当政期间 ,虽然作恶多端 ,其持政大体还是与最高统治者相合的。因此在他于绍兴二十五年 (1 1 55年 )十月病死后 ,高宗为了稳住和议局面 ,仍然对秦桧大加褒奖 ,赠申王 ,谥忠献。当然 ,高宗基于舆论压力和自身政权稳定的考虑 ,不久也排斥了秦氏党羽。孝宗、光宗两朝 ,秦氏虽然败落 ,但政治上并没有遭到太大的打击。只有到了开…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政治原则还是从个人遭际上,陆游对秦桧都没有什么好感,77岁时还作诗日:"太平翁翁十九年,父子气焰可熏天.不如茅舍醉春酒,日与邻翁相枕眠."(<剑南诗稿>卷45,<追感往事>,太平翁翁,指秦桧)但是秦氏当政期间,虽然作恶多端,其持政大体还是与最高统治者相合的.  相似文献   

4.
《〈台静农先生诗稿〉序言》後记叶嘉莹当我为《台静农先生诗稿》写了前面一篇《序言》後不久,就因国内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方面工作的需要去了天津。台先生当年的知交好友原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主任的李霁野先生退休後家居在津,于是我就于九六年二月上旬的一天,携...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文丛编委会邀我们编辑此书。书中所发表的先父诗作,除《寅恪先生诗存》已刊出者外.并增加了我们姐妹自“文革”后十余年来多方设法收集到的父母诗稿。编排顺序,大体上按照父母亲生前共同商定,由母亲执笔编写的诗稿目录。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主要对某些诗因来源不同而文字略有差异者作了说明,其他基本未加注释。在父新诗集后面,附上了母亲的诗作,这是因  相似文献   

6.
符均 《华夏文化》2002,(4):20-22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编纂的大型通史——《通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在中国文化界影响巨大,后人将其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全称为“三通”。古代学者曾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可见“三通”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7.
《台静农先生诗稿》序言叶嘉莹今年(一九九五)暑期,我赴美国康桥编订一册英文书稿,九月初将要返回加拿大时,台静农先生的次女纯行女士,交给我一册用稿纸抄写的台先生的诗稿复印件,说他们兄弟姊妹希望我为这一册即将出版的诗稿写几句话。本来我自己以为我并不是为这...  相似文献   

8.
正"文献"一词是图书情报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献学论著在谈及"文献"一词本义时,多只涉及其"文贤"本义,对其更深的渊源却鲜有探及,笔者试撰本文,以究其滥觞。一、"文献"一词的来源"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论语·八佾》中,其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说"文"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94-94
10月819至12月26日,台北故宫继去年《雍正大展》后再度携手大陆博物馆,推出规模更为盛大的《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通过410件南宋文物全方位地展现南宋在文化与艺术上的创新与成就。  相似文献   

10.
韦皋《大像记》碑史迹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皋《大像记》碑史迹考略干树德韦皋是唐代德宗贞元年间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大像记》是他主持建成乐山大佛后所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省称。该碑镌刻在大佛石窟外侧右面的临江峭壁上,是一通巨形石碑。它已存在了近1200年,从巨碑的镌刻,经碑记的流传...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17,(3)
<正>《鹤山集》又称《鹤山文集》《鹤山全集》《鹤山大全集》《鹤山先生文集》《鹤山先生大全集》《鹤山先生大全文集》《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等,南宋魏了翁撰。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世称鹤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历官至权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同佥枢密院事,封  相似文献   

12.
李嘉球 《寻根》2013,(5):137-140
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名臣,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又是著名诗人,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合称“南宋四大诗人”。
  范成大的籍贯是哪里?读过历史、文学史的读者一定记得他是“吴县人”(今属苏州市)。《宋史》《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等权威典籍也都有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渠怀勤 《寻根》2021,(1):135-137
一 成书干战国晚期的《世本》,王梓才辑本载:东周诸臣之有氏可记者……渠氏;东周同姓国诸臣之有氏可纪者……渠氏.《春秋》及“春秋三传”记载的“渠伯纠来聘”“渠孔御戎”“齐氏之宰渠子”,证明了东周时期已有渠氏. 渠氏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 1.渠伯之后.唐林宝《元和姓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均载:渠,周大夫渠伯之后.  相似文献   

14.
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市的地方剧种.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宋《景德传灯录》载:唐成通年间(860—873),“宗一禅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另据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在莆田诗云:“儿女相携看市优,纵横楚汉刈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说明唐宋时代,莆田民间不仅“百戏”流行,而且莆仙戏班在宋时已能上演《霸王别姬》等剧目了.1988年4月,全国南戏学术讨论会在莆田、泉州两市举行,全国戏曲专家张庚、郭汉城等观看了莆仙戏《张协状元》、《蟠桃会》、《田相公踏棚》等南戏剧目后,称誉“莆仙戏不愧是宋元南戏的‘遗响’、‘活化石’”.1991年2月,中  相似文献   

15.
一 劉秉忠行狀:道人抑或宰相? 劉秉忠的傳記資料主要見於《藏春集》卷六《附錄》所收之同朝人張文謙撰《行狀》、王磐撰《神道碑銘》、單公履撰《墓志銘》、姚樞撰《祭文》①.《元史》系"劉秉忠"條於卷一五七之"列傳第四十四"②,《元詩選》初集亦有傳略③.內典則見於南宋志磐《佛祖統記》和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等,多從《藏春集》中摘編.楊曾文在《宋元禪宗史》中爲劉秉忠作了簡明小傳④.本文所論和劉秉忠生平甚爲相關,故再爲立傳并有意凸顯相關處.  相似文献   

16.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民谚,原由北宋时期汴京(开封)的一句俗话“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经过长期的转化演变才形成的。据所接触到的古代文献,最早在南宋诗人兼地理学者范成大写的《吴郡志》中看到接近此谚的记载:“谚曰:天上天宫,地下苏杭。”之后,在明代来华的天主教士T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7,(6)
<正>"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首。"南宋人叶在《坦斋笔衡》中记载了汝窑兴起的缘由。"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柚,为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记载了汝窑(汝瓷)的珍贵。"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说法更是说明了汝窑清新脱俗的釉色。清宫《造  相似文献   

18.
雨水在写作 哀伤在阅读 微弱力量的坚强习性 便是趴在地上庄重地哭泣 ——阿德里安?波乌内斯库 当我打开杨灵芝《水面的厚度》《一个人的苍茫》这两部厚达五百多页的诗稿初步浏览后,我便为诗人诚实的写作态度和澎湃而经久不衰的创作激情感动了.在这个经济社会剧烈转型,人文思想空前激荡,发展追求跨越、人生追求快意实则诗意贫乏、精神苍白的时代,生活在滇西小城的杨灵芝,"在祥云/枕着阳光拥着白云尽采诗意",始终以对缪斯的无限热爱和绝对忠诚,居然保持着高昂的创作热忱,把自己当作腾云驾雾的逍遥神仙,从容自在地笑看云卷云舒,满心欢喜地为平淡无奇的日子赋予真、善、美的诗意内涵,端然令人动容. 有感于当下基层或曰民间诗人创作和出版的艰辛和面临的诸多困境,写下我阅读这两部诗集的一些粗浅感悟和想法.  相似文献   

19.
明代吴守忠编辑的《三峡通志》是唯一一部关于三峡的志书,丰富了古代史部地理类文献的类型.此书流传不广,明清及近现代有关三峡之介绍或专门著作几乎未提及.《三峡通志》不但在方志编纂、版本校勘、佚文辑录等方面有文献史料价值,还可以用来了解人物资料、地方风俗、名胜古迹、典故传说等,为当今三峡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