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元杂剧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中国古代其他悲剧作品相比较,尽管元杂剧的戏剧手法比较幼稚,但无疑,元杂剧的悲剧精神却是非常突出的。因为无论从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元杂剧的悲剧冲突和悲剧情节、元杂剧的悲剧形象以及悲剧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悲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代,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学,而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本通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揭示出元杂剧女性形象对前代学形象的超越以及形成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元杂剧的研究是一种文本研究,为此,关于元杂剧的研究应建立文学范式的思路。而从元杂剧文本看,实际上是存在大量叙事成分的。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发轫于金元之际,历时百年之多,其创作始于关汉卿等人,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对进一步明晰元杂剧发展的历史,深入了解各时期中的作家作品情况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元明人著作所记为据,从杂剧家的生平与创作入手,结合各时期中杂剧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情况,论述了元杂剧应分为四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元杂剧悲剧的特征李唐董贵杰元朝是中国古代戏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以后的戏剧成就都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元杂剧悲剧的认识,不仅涉及对元杂剧规律和特点的认识,而且也涉及中国古代戏剧的评价。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埃斯库勒斯、索福克勒斯、欧里皮得...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作家职官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皆认为元杂剧作家地位低贱。然而,元杂剧作家中到底有多少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又有多少人进入仕途.他们的职官品阶如何,却无人作过具体的统计考证。文章对元杂剧作家的职官品阶,作了系统的综合考论,证实了元杂剧作家“门第卑微,职位不振”,“沉抑下僚,志不得伸”,“屈在簿书,老于布素”诸说,符合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四大活动中心的形成,是蒙元时期元杂剧兴盛发达的重要标志。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被战火毁灭殆尽,然而在金元汉人世侯所控制的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却奇迹般地孕育出元杂剧这一光辉艺术,并流传到大都而走向了兴盛发达。元杂剧四大活动中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元汉人世侯对其世袭领地的统治,使社会相对安定繁荣,中原化也得到相应保护和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学术界不可忽视金元汉人世侯对元杂剧兴盛发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中国戏盐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了这一时代文学的标志。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又是元代文化的“活化石”。从文化角度对其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由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作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陕西师大文学院高益荣博士的博士论文《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一书是就是在此方面有建树的研究元杂剧的一部力作,它运用了现代意识、从文化的角度对元杂剧的文化精神进行阐释,既能从宽广的文化视野挖掘其思想蕴藏和审美情趣,又能帮助人们理解元代文化的有所异质于传统文化。该书是近年来出版的元杂剧研究著作中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力作,正如霍先生在序言中概括的那样:“长期以来,研究元杂剧的成果不断面世,但在探讨元杂剧的文化精神方面尚显薄弱。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的宾白以“传事”为重点,注重以线性结构来转换时空串联全剧,同时又有强烈的叙述欲望,致使宾白溢出角色溢出剧情。这些特点都是叙事学的传承,是叙事学残留在元杂剧中的烙印。元杂剧的宾白不仅构筑了整体的故事框架,而且在细微处反复强化渲染情节线索,不仅为人物的抒情设置了宏观背景,而且营造了戏剧情境。元杂剧宾白中的内心独白又具有自我对话的性质,形成复调叙事的独特韵味,也更有艺术真实性。元杂剧宾白的非动作性、开放性正与西方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封闭性、严肃性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桃花女》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并非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其内容、语言及其风格方面与其他元杂剧相比并没有更多创新。但是,作为一篇反映当时风俗的民俗文化作品而言,却具有其他作品所无法取代的研究价值,它填补了正史的一些空白之处,特别是在元代的婚俗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从这一角度入手,不仅能发掘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蕴含,还能为元杂剧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青楼集》是元末一部记述歌妓的著作,其中反映了几个元杂剧史的重要问题,即元中后期杂剧中心是否南移、元杂剧与其他通俗伎艺的关系、元杂剧繁盛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及演员在杂剧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元代“一代之学”光辉代表的元杂剧何以在金元之交迅速崛起并在很短时间内进入繁盛时期,始终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较多地注意元代经济,政治和民族政策等外部原因对元杂剧兴盛所产生的影响之同时,逐渐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元代人与元杂剧兴盛的相互关系上来,并在长期的论争过程中形成一些共识,愈来愈明晰地体认到由沉沦市井间的书会才人组成的作家群体及由这些群体和杂剧艺人结成的巩固同盟,才是元杂剧走向兴盛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元杂剧由盛转衰与理学被确立为官学在时间上的契合出发,指出理学的侵盈是元杂剧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元曲是元代文学成就中最辉煌的一章,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的传播方式有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两种。在元代,舞台表演是元杂剧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元杂剧衰落后渐渐成为案头文学。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元杂剧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元杂剧最真实、直接、可靠的文献资料,而《嗓淡行院》、《庄家不识勾栏》这两首曲正是元杂剧演出的重要史证。  相似文献   

15.
不少研究元杂剧的学者依据早期元杂剧作家的籍贯以及所谓的“戏曲文物”,认为平阳、真定与东平同大都一样都是早期元杂剧的中心地,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既没有发现早期元杂剧作家在平阳、真定与东平从事过杂剧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能证明这三地是早期元杂剧中心地的文物。从相关的文字记载看,元杂剧是从大都兴起的,而且不少早期元杂剧作家都有在大都活动的迹象,因此大都才是元杂剧的初兴地与早期中心地。平阳、真定与东平三地对元杂剧的贡献,仅在于其优越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文化氛围极有利于杂剧作家的成长从而为元杂剧培养了大批作家而已。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的兴盛,元杂剧演员的杰出贡献固不可少。前辈学者,多将路歧与杂剧演员视为同义。因此首先为元杂剧演员正名,指出以往所说"路歧"实为元杂剧演员的一类,不可与元杂剧演员等而视之。其次详述元杂剧演员的构成,分为旧家贤后因罪沦为乐籍者,出身戏曲之家者,乐妓进行元杂剧演出者等三大类。最后对元杂剧演员的日常生活进行钩稽,对他们的悲惨生活和结交文人权贵等活动进行考释,以全面地了解元杂剧演员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青楼集》是元代一部记述歌妓的书,同时又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论著。它的价值在于提出或反映了元杂剧的社会功能、元杂剧的分类、元杂剧在南方的流行、戏曲演员的评价标准、戏曲演员的生活状况等戏曲史上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属于古代叙事文学的重点组成,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成熟,在元杂剧中,塑造了大量经典人物形象,而历史人物形象是其中的重点组成,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让元杂剧更具可读性。本文基于此,针对元杂剧的历史人物形象类型以及元杂剧中特殊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每一时代的文学家总是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表达这一时代的心声,而作为时代代表文学的作家群体更是以其基本思想最充分地展示时代思想的特征。元杂剧作家也是如此。尽管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等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元杂剧作家毕竟生活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中,他们大多数处于儒吏的社会地位(参见拙稿《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晋阳学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并以传统的文人士子的心态感受着时代精神、时代心理的冲击波。因此,当我们将元杂剧作家的全部作品(包括杂剧和散曲)加以综合考察,并把它们置于元代社会中作宏观研究时,我们完全可以在元杂剧作家思想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勾勒出足以代表这一特定时代特殊阶层人们的基本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有元一代,杂剧创作逾500种。现有完本的也有110余种。元明清以致近当代,元杂剧研究业已成果斐然,然系统地关注少数民族元素的学术探讨仍有诸多空间。本文作者将从元杂剧女真族作家创作队伍、反应女真族生活风貌的元杂剧、女真族特色的元杂剧曲牌音乐、女真族语词在元杂剧中的运用这四个方面对元杂剧中的女真族特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从少数民族的新角度,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