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特区教育》2014,(11):20-20
儿童文学家林良在《纯真的境界》中说道: 诗的写作很自由,尤其现代的新诗……我们对诗的唯一要求,就是一首诗要有“诗趣”。我们读一首诗,读着读着读完了,如果诗里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让你心动,让你欣喜,我们就会觉得这首诗平淡。如果你读一首诗,诗里面有地方让你心动,让你点头,那就是“诗趣”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数字诗赏析     
你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吗?里面有一首描写落花的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这首诗一共28个字,其中有12个是数字,“一蓑一叶舟,一枝竹竿一条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本首诗,用了9个“一”字描写月夜垂钓的情景。  相似文献   

3.
赖玉莲 《小学语文》2011,(10):18-19
一、教材 友谊诗五首《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这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相似文献   

4.
《翻译通讯》1985年第10期《文学翻译中的真实性问题》一文的“三,艺术真实”一节中,引用一首Bynner所译李白《静夜思》,我认为这首译诗值得商榷。 该文论述这首译诗的原文如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5.
小朋友,这儿有一首古诗,诗名叫做《咏华山》。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寇准,写这首诗时他才()岁。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如果把它画下来,再为这幅画配上你所抄写的古诗,那该多美啊!你一定能把这首诗书写得很棒!试着先描红,再照着样子写。告诉你吧,“描红”是写好字的一个窍门!一、首先,描红的第一个任务是练习按笔顺写字。描一描“与”。“与”的第一笔是()。描一描“近”。“近”的第一笔是()。描一描“低”。“低”的最后一笔是()。二、描红还是体会“运笔”的好方法。试着把下面这五个字描一描,体会其中一些笔画的…  相似文献   

6.
“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诗经)两首》中的《氓》诗里的句子,课文对‘复关”的注释是:“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相似文献   

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静夜思》。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旅中情思,虽说明却说不尽。”这首诗选入小语课本后,影响更大,流传更广。其实,现在流传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原诗是有一些出入的。清代文学学孙洙(别号衡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收录的《夜思》(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  相似文献   

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这首《鹿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显著特点,千百年来,为历代的人们所喜爱。不过,在我看来,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另有其美妙的地方,那就是动景与静景的相互映衬。  相似文献   

9.
夜行者梦语     
这首诗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同样的价值取向,但其影响却远不如普希金的这首诗。在我看来,拜伦的这首诗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魅力都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上,特推荐之。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唐朝很有才气的诗人。由于他对黑暗现实不满,后半生隐居乡里,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山水诗,《鹿柴》是其代表作《辋川集》二十首中的一首。鹿柴是辋川的一个地名。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王维不仅是诗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广泛,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的造诣都很深,这首诗体现了诗、画、乐的完美结合。教学这首纯写景的五言绝句,一是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景物的;二是引导学生在读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首句“空山不见人”的“空山”不是指空旷无草木的荒山,而是指空寂清冷的山…  相似文献   

11.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12.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看出来了吗?白居易在《赋得古草原送别》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学过这首诗的同学都知道,“离离”是用来描写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离离原上草,一  相似文献   

14.
沈永红 《成才之路》2010,(24):44-44
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它是一诗之神,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刘坡公在《学诗百首》中说:“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眼则神彩皆失。”诗眼在诗中的作用可谓大矣。诗词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抓住“诗眼”。“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5.
船山说《诗》,对兴观群怨有不少独特的见解.这从里入手,可以找到船山诗论的基本特色。兴观群怨是诗歌的几种社会功能。孔子论《诗》,说它具有这样的功能,自这以后,人们长期讨论这个问题。它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人说《诗》,一首一首地审视它们的社会功能,最典型的代表是《诗序》.它标明哪首诗是“美”,哪首诗是“刺”,或者是“闵”、“戒”、“思”、“忧”之类.没有明白标出这类字眼的,字里行间仍然有一层类似的意思在内.《毛传》标明一百一十六首是兴诗。虽然大家对这个“兴”的认识不尽一致,但可以肯定它是诗的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历史》必修在第二课“学习延伸”中提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是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这首诗是“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还是“吟咏秦朝长城的民歌”,我觉得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与古诗     
近读一古诗谜题,颇为有趣.虽说古诗当属文学,但这一谜题却是利用数字的排列规律编设、解答,堪称文理结合,读来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请看下面一例:左边是一首古诗(你能读出这首诗吗?),右边是1~20这二十个数字,它们有何联系呢?你发现如何去读这首诗了吗?对于这首诗,你可能觉得熟悉.对,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你能找到其中的排列规律吗?如果是一首你不熟悉的五言诗,你能读出来吗?右边“1~20”这20个数字,正是它的排列规律.这个谜题可以叫做“42,21奇偶句”,所谓“42”就是每一行的数加起来都为42;“21”就是左右两列数相加的和都…  相似文献   

18.
柴、米、油、盐、酱、醋、茶,古称“开门七件事”,事虽细小,但颇能扰人。古往今来,当家者皆与这七件事结下不解之缘。这在古人“治家诗”中可见一斑。元人杂剧《刘行首》二折念白中有首《当家诗》:“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常说,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这位当家的每天为一  相似文献   

19.
课前诵诗一首 课前诵诗一首,即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诵诗一首,或齐读或齐背。这是借鉴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吟诵法”。事实证明,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许多著名作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都将儿时能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作为经验之谈。再者,许多古诗文,节奏感强,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