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北朝山水散文略论--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小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经注》和以南朝山水书札为代表的南北朝山水散文。作为山水散文发展之初的重要作品,在山水审美观念、山水审美情趣、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与前代山水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都决定了它们在山水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2):62-64,107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山水城市需要重视体验型游憩功能的开发。本文分析了山水城市在体验型游憩功能开发上的优势,同时结合体验型游憩者特征,提出了乐山开发其体验型游憩功能的对策:城市建设突出山水特色、城市氛围营造注重融人山水主题、挖掘特有山水风物以策划山水节事、加强城市山水体验游憩空间的建设、精心设计山水体验型游憩产品。  相似文献   

3.
南岳衡山山水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尤以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和山水景观最具特色。南岳衡山不仅山水文化实体丰富多奇,而且其山水精神绚丽深邃,特别是崇拜自然精神、崇奉神仙精神和民族精神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4.
山水城市的概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涵,它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文化"的特征。"山水文化"是由于中华民族对于山水的特殊情感而产生的,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思维形态,其中尤以宗教、哲学、美学三大领域与山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并成为了"山水文化"的载体;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有助于构画"天人合一"的新型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5.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  相似文献   

6.
唐宋山水游记以柳宗元、苏武、陆游为代表。柳宗元为中国文学史公认的山水游记开山之祖,他再现山水胜景;苏轼则淡化自然山水,强调表现自我感受;而陆游的山水游记则处处留连的是一系列浸透文化意识的人文景观。唐宋山水游记的这三种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7.
面对山水蒂物,游历中的行者由于境遇的不同,对山水的体验也不同,闲逸的游览、行役中的山水喟叹、独坐林中的体悟都呈现出多种山水情态。南朝刘宋的鲍照的山水之作多是感发于仕宦行旅之中.他笔下的山水之景也映射出了其作为行役者面对山水的独特姿态与心境.  相似文献   

8.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要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9.
以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艺术形式为代表,传统山水艺术蕴含了宜游、宜居、宜农、宜学的美学精神,反映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精神祈愿。  相似文献   

10.
袁宏道的山水尺牍具有别样的风貌。这种借尺牍之形态抒写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山水、以爱恋的感情拥抱山水、以舍生忘死的热情追寻山水的山水审美观,是一种有别于前人的情感特质、一种新的审美意趣和新的表现形式,拓宽了山水的审美空间,启示了后世文人观照自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赢得了古今文人墨客的诸多美誉。元结、柳宗元作为唐代山水游记大家对于潇湘山水可谓意趣盎然,都在游记中展示了山水奇异之美。由于二者遭遇、心志不同,在面对相似的山水景物,触发的情感可谓大相径庭,因而选取的"山石"意象也大不一样。研读元结、柳宗元游记山水散文中的众多山、水意象,不仅可以对永州之自然风光有更多认识,并且还可以从中体会他们当时忘怀山水、寄寓身世之情。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已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在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除借山水以娱目遣情、适性自得之外,欣赏山水之奇亦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追求。"奇"作为魏晋南北朝新兴的一种山水审美趣味,在山水文学中影响甚广,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章,明确地流露出了对山水之奇的钟爱。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的"奇",可以分为雄奇与幽奇两类,其中雄奇在山水文中又具体表现为形奇与势奇两种类型,幽奇在山水文中则具体表现为空灵、澄澈、迥异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3.
对"山水"的重视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回归,一种身处繁华都市而超越现实的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理想。张大千山水画有极强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这对当今的人们走近山水、亲近山水、贴近山水、在山水中完善自我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喜山水、游山水、写山水,形成了特有的山水观。他的山水观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道德层面、自然层面和人格层面。山水观形成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他的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和个性修养。这一切都可以从柳宗元的山水学中去理解、把握、窥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5.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玩抒写胸中郁愤的游记散文。这些文章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千万孤独”的心情,他将自我的心态情绪、人生体悟、生活见解与山水融为一体,借山水自喻,托物言志,寄情感怀。从独特的心情、独特的山水、独特的文章、独特的贡献四个角度去分析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呈现其寄情于山水,绘山水以奇异;融情于山水,赋山水以灵魂的特色。作为山水游记里程碑式的发展标志,《永州八记》彰显了柳宗元作为一代文豪对山水游记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昚虚与山水田园诗派的中坚人物孟浩然,及王昌龄、诸禅僧交往颇深;其山水田园诗在立意、技法、风格上均与王孟诗派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征相近,所以刘昚虚应当属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其山水田园诗以“深厚”的诗境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哲学美学及中西绘画角度切入剖析了赵家富山水油画艺术实践。从东方整体精神包容西方局部分析精神的山水油画观立论,援引中国山水心路历程,论述了画家对山水的自我心路、画家山水油画的自我成长以至自我范式的形成,解读了赵家富油画山水的发生历程与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8.
山水是古代诗人的生命绿色;山水以母亲般的怀抱,为古代诗人的本性复归提供了最安适的栖居之地。李白是一个把山水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融合到极致的诗人。他将盛唐精神贯注于山水,创造性、个性化地刻画山水,扩大与丰富了山水意象,为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着重探讨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对六朝山水文的继承和开拓,以及对后代山水文学的影响,发现记游性质的诗序、《山海经》等山水文对水、石的叙述和描写为柳氏提供了摹本和开创空间。柳氏将道家的“愚”和虚静美学注入山水游记,使作品融会着奇、理、骚的色彩。后人对柳氏山水游记的接受,主要形成三种文学现象:一,遇与不遇的山水情怀;二,“愚溪”的多元内涵:三:取材、撷思于柳氏游记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山水小品文阅读的难点是"以小见大"。山水小品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然山水走向文人山水和社会山水,采用“以人观物”“以物观人”“人物互观”等方式,破译山水物象的形相密码、情意密码和入世密码,才能帮助学生读出小品文中的乾坤,读懂作者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