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实的教学当中,普遍存在"以教抑学"、"以教代学"、"以教定学"等现象."以教抑学"表现为某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差异,遵照统一的速度与方法进行教学,导致"知者"(已掌握学习任务的学生)被迫重复学习,惑者(一知半解或不解的学生)也被迫"跟着学"或"装着学"."以教代学"表现为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集体智慧",而是通过"满堂灌"等形式,代替学生学习."以教定学"则指的是教决定学,学生跟着老师转.为了改变这些现象,自然分材教学倡导"以学立教".这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是教学本身的客观性使然.  相似文献   

2.
"教学"从词义来分析,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是否有效是检验教师"教"是否有效的标准.我们有很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提问是最古老也可能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历史比班级授课的历史更长.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班级重组、断层明显等客观原因,感悟语言文字的能级层次不一、语文素养高下不一等主观因素使语文教学很难在教学之间找到水乳交融的契机,找准互学共进的平台.我们只有立足课堂,凸显教学主体——学生的地位,以"学"为"教"之本,才能彰显语文学科"身份". 一、以学习为核心,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以学为本,得益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让学"思想."让学",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既有自己教的必要,也有自己教的可能.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让学"的第一层为兴趣使然.对学语文有兴趣,是学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什么"和"怎么学"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学生只是盲目地跟着教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从而导致学生始终不会学习.  相似文献   

5.
"以学定教"就是学生先学,教师再教.教师如何教、教什么都取决于学生的"学".再在教师教的基础上,学生深化学习,真正达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的"教"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如何提高学习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的"教"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学"关系指一定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松散型"教-学"关系削弱教学合力,容易导致学生的浅表学习,联合型"教-学"关系有助于化解这一实践难题.从全面联合、个性自由、人人平等、深度参与四个方面构建联合型"教-学"关系,推动"教-学"关系的民主转型,可最大限度发挥"教-学"合力,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8.
<正>一、怎么理解"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中的"学"是学生自学的意思,但不是盲目的没有方向性的自学,它是指学生会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目标的自学。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先学后教中的"教"和我们以往传统课程中的教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教学中的"教"主要是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先学后教中的"教"更确切地说是点  相似文献   

9.
张保根 《河南教育》2007,(7):116-116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趋向于"学" 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离不开学,学离不开教,教与学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所以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则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因此,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确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展趋向学生的"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洋思"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切的开始在课堂,结束在课堂.先学,是有目的的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后教,要解决共性的问题;当堂训练是巩固、检测学习成果.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这种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原则:那就是解放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实践证明,应用好这种教学模式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过去的研究着重于"教什么"和"怎样教",至于学生"怎样学",研究甚少.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研究学生怎样学是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必要基础,因此,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日益受到重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情境中依据一定教育目标进行的,它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学生的学习与人类一般的学习有共同点之外,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有效教学中,常常听老师抱怨,学生太笨了,怎么教都教不会;学生教都教不会,还让他们自己学,怎么可能学会?其实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不是学生太笨,而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本原因是没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对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作了些分析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推行"先学后教""边学边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此期望将传统的"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这里的"学为中心",是指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生生合作、交流探讨,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从以"教为中心",研究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相似文献   

14.
没有学习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改革,而教改与学改的先导是教学思想的发展、更新.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重教重学"观,遵循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原则,提倡"两位‘老师'教一位学生".在教育工作者中要纠正重教轻学观与轻视教学的工作态度,在学生中要防止、纠正重学轻教观与轻教偏学现象.学习素质(爱学善学)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是学习改革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对学生普遍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这样,学改才能科学地进行,广大学生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优化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毕业后才能适应、促进学习型与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所谓"学为中心"就是强调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从学教关系看,"教是为了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从师生关系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在流行先学后教、学主教从的观点都是"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先学后教表明了学与教的一种时序关系。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的本能,教是在后天发生的,教要在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学主教从表明了学与教的地位关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学既是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互动共生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师教生学""以学定教",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以教导学"。归根结底,"教"是为了"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只有遵循顺学而教的原则,以学为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营造合作探究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一、激发学习欲望,自主把握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7.
"少教多学"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目标,从"教师教"为主体转向"学生学"为主体.少教多学要将教学切入最近发展区,要让教学走在发展前面,要让教学发掘学生的认知潜质."少教多学"的数学课堂是民主的,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通过少教多学,能不断地、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数学认知潜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学法指导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会学生学"作为己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9.
赵禹 《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63-164
教学生学在中小学提倡的比较多,而在高校中对其关注不够。但是,在高校中教学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教学生学是教学的根本职责。高校中,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教师也有对教与学运用不合理、对学生学习指导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对"教学生学"加以重视来解决。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应重视"教学生学",认识到应该教学生学什么、为什么要强调教学生学、应该如何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20.
教学包括"教"与"学"."学"是主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外因,是条件,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教学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