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报“聚焦中部话崛起”中,有五个系列(包括安徽)是有关外省的报道。这些报道都得到了外省宣传部门和新闻界同行的充分肯定。湖南省委宣传部负责人认为,本报对该省省情摸得透,问题抓得准;江西日报的同行称赞本报的报道有高度,有见识;山西省委宣传部表扬本报有深度,有厚度;河南省委宣传部专门发来感谢信,把本报选题一一列出,称赞这组报道“分量重、角度新,影响大”。  相似文献   

2.
章敏 《视听纵横》2002,(5):46-47
从今年开始《浙江广播电视报》(以下简称本报)扩为二十四个版,现在大多数的报纸都多于这个版数,但就本报来讲,是一个“量”的飞跃,作为报社的一名编辑,很希望本报借此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简单地讨论如何安排这二十四个版的内容,是避重就轻了,本报要下功夫的地方是如何以质保量。本报在我省算得是历史悠久,但不客气地说,她与生俱来也有许多“硬伤”,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A、广播电视报是依托广播和电视的一张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在编辑工作上就处于一种被动的地  相似文献   

3.
张晔 《青年记者》2016,(13):45-46
我有两个“本报”. 自从毕业入职人民日报社后,每当跟熟悉的朋友笑谈我的“从业经历”,我总是这样“唬人”的. 是的,我有两个“本报”.一个是几乎人尽皆知的中国第一大报,巍峨大楼拔地而起,点点灯火彻夜长明,编辑记者日夜奔忙,每天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气象.人民日报,它是我的现在,我的未来. 而另一个,是清华大学宏盟楼里那一排长满爬山虎的窗子;是一张长条桌、一块白板、几台电脑,和经常罢工的打印机;是一代代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写稿、编辑、排版的青春面孔……清新时报,清华大学颇具影响力的学生媒体,它是我的曾经,是我的理想生根发芽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新聞業务”編輯同志: 貴刊第11期第45頁刊載了一幅漫画:“走私者”。漫画說光明日报这条船裝的是資本主义思想。我不了解你們为什么現在还要發表这样批判本报的漫画?难道本报現在还在贩卖資本主义思想嗎?人民日报不是在“七一”社論里就說本报的立場已經根本扭轉过来了嗎?而且最近又作了改组,这种不識时間、地点、条件,不恰当地批評光明日报的做法,看起来实在不能令人心服。  相似文献   

5.
今年初,湖南《邵阳日报》为了增加新闻的时效,多让“昨天”在报纸上出现,报社领导决定在本报设立“快速反应记者”。并确定由我和本报政教部副主任袁通杰为“快速反应记者”。1月8日,一条《本报特设快速反应记者》的花边新闻在一版见报,并将我们的  相似文献   

6.
贵报有这样一个栏目,叫做《对本报批评的回音》。如果根据栏目下文章的内容去仔细推敲,标题的含义还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单看这条标题,就很容易产生歧义。一种理解,是与报上所要表达的意义一致。“本报”批评了某单位或个人,某单位或个人有了回音。在这里,“对本报批评的回音”中的介词“对”字,所支配的宾语是“本报批评”。  相似文献   

7.
照片上的高云岗、王迎晖和王国辰三人,不同之处很少,相同之处很多。他们同在一片青春园,都是男性,读了17年书之后得到了两个学士学位,去年大学毕业,都分配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当记者。又同去站了三个月柜台,在工厂当了三个月的“机器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而他们的世界,竞有那么多的相交点。大约是在今年初,《经济参考》报上新开了个栏目,叫《新记者站柜台》,陆续登些署名为“本报实习记者××”的文章。这个栏目,不知不觉地给我们留下了清新独特的印象。《新记者站柜台》的刊头上画着个秤,后来,这个栏目又变成了《新记者进车间》,刊头上便又画了个车床。稿子却仍是先前的风  相似文献   

8.
1997年12月2日下午,武汉市汉正街个体户段安柱带着1岁多的儿子段汉正义来到本报发行部,以其儿子的名义,订了30年市场指南报。 此举创出本报读者自费订阅之最——跨年度最长。原因是10月初的一场大火将段安柱经营的门面烧个精光,他依照程序向保险公司索赔的2万元被以种种理由压缩到4000元。段无奈之际,求助于本报“为您跑腿”专栏主持人,后经记者多方调查采访,为段依法争回了全额保金。为表感谢,段作出了以上举动。 本报自1997年7月7日开办“为您跑腿”专栏以来,每天都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来电,其反响之强烈、影响之大,始料未及。何以有如此感染力?作为一名跑腿的记者,我以为,是其鲜明的服务性,赢得了最广泛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国防教育报》于1989年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精品意识,努力办出国防特色,报纸质量逐步提高,影响逐步扩大.1991年,在全国52家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国防建设征文竞赛中,我报4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其获奖等级和数量名列第7位.在湖北省专业报好新闻和湖北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报连续3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去年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在当今报刊发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本报发行量逐步上升,遍及湖北城乡,迈向祖国的“天涯海角”、“世界屋脊”.前年本报进京参加了“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这是参展的唯一一张省级国防报.原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曾批示:国防教育报是一张办得不错的报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听取本报情况汇报后,也给予了肯定,湖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军区的主要领导同志多次赞扬本报“办得有点味道,有点特色”.许多读者反映,本报兵味浓,有看头.  相似文献   

10.
“本报通讯员”,虽标为“本报”,实并非专门为“本报”采写新闻稿件的处在基层的专职或兼职“爬格族”。他们既是基层党委、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吹鼓手”,又是新闻行当里的一个特殊群体——编外记者。 许多从事这项工作十年以上的人都曾有过一段辉煌历史,但现如今绝大数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为何?苦思冥想也还是觉得懵懵懂懂,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新闻     
北京日报实行 “新闻监测”制度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北京日报从2000年春以来,开始实行“新闻监测”制度,这项制度就是要闻中心每天安排一位编辑收看各媒体刊发的各种新闻,写出监测意见。“新闻监测”的内容分为几大块:其他媒体报道而本报漏报的重要新闻;其他媒体报道的对本地有启示意义的新闻;同样题材新闻,其他媒体报道和本报报道角度不同的;其他媒体报道的、不适合本报报道但对本报有启发的新闻等。还有一项监测内容是“本报亮点”,主要是在比较中选出本报好的新闻报道来,由总编辑当日签字给予奖励。 河北成立首家 …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机会翻阅了今年1-6月份的《咸阳日报》,感到该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适时准确,指导性强,几乎市委、市政府每一个重大举措的出台、实施,以及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任务等,报纸都有回声,都有反映,而且有针对性的都编发本报评论员文章积极配合。仅从今年1月到4月份,编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共三个系列14篇之多,从而起到了号角和擂鼓助威的作用。 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之年,也是“九五”计划与“十五”计划衔接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年年初制…  相似文献   

13.
本报倡导让政治工作报道实起来,并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工作。回顾我在本报由通讯员———记者———编辑的许多难忘经历,结合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年”和军报新一轮新闻改革正方兴未艾之形势,我最想说的是四个字:突出重围。一、何以说“重围”首先申明,我所说的“突出重围”,是在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与党和军队的宣传思想和宣传纪律不相违背的前提下,对那些不属于“三个代表”范畴的落后思维、庸俗文风等等的“突围”。比如,政治工作给人的太“远”了、太“老”了、太“假”了、太“虚”了、太“左”了、太“…  相似文献   

14.
刚才上网浏览了一下本报的电子版面,有两篇文章,绝对让人HIGH翻天。和我一起来德国的程绩同学,在前往波多尔斯基家进行采访之后,拖着两天只睡了5小时的身躯,写出了一篇铿锵有力的采访手记——《我“真的”是这样采访到“波爸波妈”的》。而留在后方坚守的“球霸”老关,也以一版  相似文献   

15.
难忘的一课     
出访回来,已是新一年的开始。新的一年是编委会提出的“管理年”,工人们在想些什么?到报社一年多了,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宣传报道上,也到过本报的印刷厂多次,但同工人师傅直接接触却不多。1月10日,我起了个大早,决定去厂里看看。 凌晨4点多钟,星光点点,寒意  相似文献   

16.
在编校国际新闻稿件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个地区与时差错位的问题。2006年11月30日晚我值夜班时,对一个已上版的新闻标题《“发现”号航天飞机将于12月7日升空》的准确性产生了疑问。消息来自新华社的通稿,标题是本报制作的,主要的新闻要素(何事、何时、何人、何因)都具备,但我仔细琢磨,发现“何时”和“何地”上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去年九月八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明新闻》节目中,都播发了一条“据人民日报记者报道”的短新闻:《朱建华眼下不能硬拚》。回忆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倒也费了一番心思的。九月七日下午,我和本报几位体育记者前往北京工人体育场,采访北京“燕舞杯”国际田径赛。那天,最引人注目的运动员就是我国跳高选手朱建华。事先,《体育报》《人民日报》都登载了朱建华将出场比赛的消息,引起了首都不少田径爱好者的关注。朱建华三年前在这里第一次打破世界纪  相似文献   

18.
一流记者写本报红烛中国大概是顺口溜的王国,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群众创作的顺口溜问世。前一个时期,在新闻界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外稿,五流记者写本报。”(据说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一流记者“卖情报...  相似文献   

19.
在俞正声书记对本报的批示中,有两件与经济部有关,主要责任人是我。一件是2002年7月就税费改革发表的评论《把减轻农民负担放在首位》,是我起草的。我在评论中用了“要确保县县减负、乡乡减负、村村减负、户户减负”的提法;俞书记改为“户户不增负”。  相似文献   

20.
如今,读者对报刊上每每出现的差错,多有微词(有的甚至是责词),谓之“多发病”“常见病”——似“感冒发烧”般,好了又复发,实难根治。差错有的出在文内,然有的报刊却出在标题,我就看过“××厂效益斐然”,错成“郊益斐然”。这影响的不良,无须饶舌。更奇的是有的新闻稿,本报错了,读者纠正了,本报发了更正,但文摘报尔后转载的却是错稿,尔后只得又转载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