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赛德克·巴莱》是魏德圣的一次成功的"人类学实践",影片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到搬上大银幕,自始至终都潜移默化的受到人类学创作范式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影视人类学的剧本创作实践、拍摄创作实践、影视人类学实践的大银幕展现三方面进行阐述和解析。  相似文献   

2.
论证体育人类学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学科之下的研究领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通过对社会理论家对体育的论述和体育人类学迄今为止的一些成就作扼要梳理,强调作为一个分支领域,体育人类学已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积累。还论证体育人类学"何以可为"的问题。鉴于当下体育已经在国家社会政策里列入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部门,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发展体育人类学并进一步完善这一领域,就此提出了十大我国体育人类学应予关注的方面。认为,如果加强理论建设和方法论研讨,并在研究实践中扩大我们的视野,体育人类学在我国学界必然有着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所电化教学实验园,我们一直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在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十五""十一五"电影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后,我园开启了关于"影视课程"的建构之旅,并致力于以"快乐影视课程"文化伴随孩子们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影视翻译对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该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影视翻译的质量,本文从德国功能目的论的角度诠释了影视翻译要达到文化、美学及商业的有机结合,必须注意翻译策略、技巧及手段。  相似文献   

5.
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的了解和欣赏中西方影视作品。同时影视翻译作为一种特定的翻译形式不仅为人们所需要,也逐渐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影视作品的翻译无论是片名还是字幕的翻译都有其特点应予以分析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手段,以达到合理合情翻译、文化交流,甚至知识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人类学的发端肇始于对传统体育的研究,但不能忽视的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武术的研究却异常薄弱. 前期相关武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大都以历史学、民俗学为框架和导向,注重参与观察的人类学理论的介入也仅仅大都停留于对其必要性的理论阐述,武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近于一个盲区,少而无力. 论文在梳理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文化人类学对我国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构想:(1)乡土村落:引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独有视窗;(2)武术拳种:与村落武术研究交相辉映的微观个案;(3)固定的村落与流动的拳种:构筑与交织中国武术研究的文化版图.  相似文献   

7.
音乐人类学主张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音乐人类学理念和多元文化音乐现实际上在不断地影响钢琴教育及其创作与演奏风格的民族化和多元化.将音乐人类学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观引入我国的高等钢琴教育中,表现中国文化元素,体现民族性和多元文化性.目前,强化学生多元音乐文化观是我国高等钢琴教学的重点,而钢琴教师树立“知识多样性”或“文化多元化”的理念,提高其专业素质,是培养多元化音乐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身体运动、身体动作带有明显的族群记忆和参与意识,是一种可供他人观赏的身体运动文化,天然地蕴含了以身体体验为主要感受形式的美好生活意蕴和身体审美内涵。研究通过对体育人类学审美维度的深入探讨与分析,有效回应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涉及的身体审美性、表演性主题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审美意识、审美文化等问题,为推动我国体育人类学、体育美学学科发展,促进体育理论探索争鸣和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对地域武术文化在研究方法与视角、实践操作与运用、文化建构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认为人类学民族志的整体观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文化,以及逐步理解“文化”应成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田野中的逻辑”和“逻辑中的田野”告诉我们,学习“地方性知识”以及“他者”文化解读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实践基础;如何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去寻求人类文化的普遍法则与意义系统则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文化研究中探寻发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彰显文化重构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地域武术的学术研究应更加注重微观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力图实现武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学理层面的自由融通以及人类学民族志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从而尽可能的为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学理启示以及实践层面的学术引导。  相似文献   

10.
以艺术人类学视野界定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现实和未知的本质意义,同时指出藏族在特定的语境中其社会转型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其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艺术生产环境、艺术生产者以及艺术的消费和流通等的整体性视野,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艺术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来进行有效的人类学资源整合,使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以艺术人类学视野研究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我国体育人类学理论体系的初始建构阶段和我国体育人类学本土化阐释模式提出的理论拓展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架构和研究体系。经过二十多年长足的发展,我国体育人类学在理论体系、认知路径和方法论上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发生了可喜的研究转向。我国体育人类学以"回归田野"为方法论转向,构建我国体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模式和阐释框架。我国体育人类学理论在视域融合的学术路径上多元架构,推动我国体育人类学理论体转向,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体育人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体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及其特点,探讨了该学科的薄弱之处,通过学科在国际上发展的大趋势,针对我国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体育人类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定位进行思考。研究认为,体育人类学具有综合性、跨学科和反思性研究的学科特色,当前中国体育人类学应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理顺与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构建学科方法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着眼于学以致用的应用趋向,为体育学在社会实践的融合应用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东北秧歌的沿革和社会控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视角考察了东北秧歌的起源以及在近代的发展 ;论述了现阶段东北秧歌民俗、锻炼价值和作为健身手段发展创新的现代化 ;说明了对东北秧歌活动进行社会控制的意义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应用跳高中横杆、立柱、垫子等设备的长、高变化来测试受试者的跳高成绩,通过这个实验来分析跳高中视错觉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如何根据运动员的素质、技术、心理状态等特点,合理科学地应用错觉原理进行教学与训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武术研究视角的厘定及对当前武术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武术研究问题的关键是转换视角和变革方法,即从体育竞技视角转变为民族文化视角,探索武术田野工作的思路,打破"武术从属体育"的思维惯性,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武术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武术,从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强化学术意识和学术规范,让武术研究走向田野,走进真实的武林世界,阻止中华武术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流失。  相似文献   

16.
图形语言的传播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图形语言,逐渐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倍受关注的视觉中心.依靠图形艺术语言说话,从而达到一种传播的目的.并以此为契机正视现代视觉设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来探讨图形设计的定位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以历史与文化作为教育人类学的切入点,探究图像生成与想象力、表演、文化实践的关系。想象力具有动力性、集体性与表演性。人类凭借想象力,在模仿性过程中生成了诸如游戏、舞蹈、仪式、体态语等图像与社会文化行动,并将这些图像形式转化到集体想象与个体想象世界之中。想象力的教育有助于学生们提升创造力与创新性;想象力能使他们基于自身的文化体验来理解他者的文化与处境,逐步形成宽容与开放的心态,在动态中促进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武尔夫的研究展现了教育人类学领域的跨科学性与开放性,指明了教育人类学的美育任务与挑战,揭示了模仿性学习与表演性学习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教育人类学全新知识维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