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媒介变迁的大背景下,我国新闻语言的变迁已不可阻挡。具体体现在新闻语言传播主体"三元化"、传播渠道宽广化、表现形态多样化、构成成分融合化、受众多元化、传播效果进步化等方面。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活跃了新闻语言,对新闻语言的发展、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给当今的传媒语言规范带来了挑战,增加了规范的难度系数。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变迁中的媒介环境谈传媒语言规范,并实行分层规范,防止"一刀切"。  相似文献   

2.
语言传播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强大的国力作为语言传播的推动力;合理的语言规划保证稳定牢固的语言使用群体,保持语言活力,形成语言的凝聚力;良好的国内外舆论氛围,提升语言声望,形成对其他语言使用者的吸引力.汉语的推广面临着激烈的国际语言传播竞争,需要解决师资、教材、语言文字规范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本文借鉴国际语言传播的经验,提出提高汉语言传播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刘力军 《新闻传播》2006,(12):62-63,6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载体。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是构成人类语言的三种形态,广播电视主持人在工作中主耍使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与受众的沟通。影响着节目的进程、质量和品位,影响着传播效果。主持人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对主持人来说至关重要。主持人语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正>"自媒体"传播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格局,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的时代,往往忽略了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自媒体"传播形态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和存在依据,说明"自媒体"传播形态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次重构。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整个过程。很多人认为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格局被打破,并进入到"自媒体"传播形态之下。"自媒体"传播形态,即任意一个人或组织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互联网,通过新  相似文献   

5.
浅论广播新闻播音的时代语言与语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琦 《中国广播》2009,(6):42-43
广播新闻播音语言是时代语言,新闻播音的语言速度直接关系到新闻节目的播出质量和收听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形态的变化,语速适当加快是对的。但一味地扣陕,就好吗?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本文从语言形态与语速和有声语言创作与语速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望与前辈、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消费时代下的电视语言是一种文本,具有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的理解。只不过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电视语言更加注重传播的效用、商业利益,商品化形势给电视语言赋予了很多新的含义和话语特点,同时也带来很多病诟,使电视语言具有了许多特殊的、新的形态表征。一、消费时代的电视语言表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方式,在电视等传媒领域也不例外。当今  相似文献   

7.
播音语言的质与形在播音实践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只讲质不讲形。容易概念化;只讲形不讲质,容易表面化。评价播音的好坏优劣,应当从质与形的不同层面去比较分析。这对调整我们的心态,提高播音语言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电视作为综合运用多种语言符号的媒介,具有复合性、兼容性的特点。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必须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各类元素,将多元符号按照一定的意图合理地组合成立体交叉的"视听语言系统",才会深化和拓展传播容量。电视新闻语言是以视听语言为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的,视听语言是依托人类的视觉与听觉.以声音与画面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李永莉 《视听界》2000,(1):37-37,27
1999年7月,著名播音员铁城在参加辽宁省第六届电视播音主持人研讨会时指出:现在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工作时语速太快,没有起伏,没有逻辑,情感顿歇,所有语句一个模式,容不得自己有思想感情的波澜,不能传神。铁城所指出的这种问题,即主持人在节目主持过程中,不重视语言表达技巧,无语言形态美的现象,这在一些城市电台主持人中确定存在。什么是主持人的语言形态美呢?即主持人在完成一档节目的主持过程中,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完美地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广告生存形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次传播技术革命都会引起媒介形态和传播形态的改变,广告生存形态因之发生改变。数字技术是当下统治性的传播技术,它改变了广告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和传播形态。在广告媒介形态方面,数字技术导致遗传型、共生型和衍生型广告媒介同时并存,广告媒介形态呈多样化和碎片化状态。在广告传播形态方面,数字技术导致广告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由单一传播向整合传播的方向变迁。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传播的历史上,先后经历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直至今天的互联网、手机。每一次传播介质的更新,都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介形态的进步客观上代表了人类传播活动的进步。本文对体育报道中媒介的多种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对体育报道的媒介形态的发展趋势有个总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3.
高娟 《现代出版》2002,(2):51-53
信息载体时至今日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媒介形态的变化。第一次是口头语言的产生,它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扩散提供了有效的方式;第二次是书面语言的出现及印刷技术的诞生,它为信息的保存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供了信息的无地域性的传播;现在信息载体正经历着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以电和数字语言的运用为标志,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速度,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在第三次变革中,我们不能不提到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的出现,使文字文本通过数字0,1的组合转变为数字化文本,并得以高效率地…  相似文献   

14.
郝明工 《新闻界》2005,(1):86-87
从最初的报纸到当下的网络,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的发展过程。于是,有人在强调新闻传播发生了数字化这一革命性的媒介形态变化的同时,更表明了对于新闻传播“未来”的隐忧——“如果没有媒介公司和从业人员协调一致的努力,以保证信息的质量并且能够更多地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和价格上承受得起的东西,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将会产生一个空空如也的蛹壳。”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围,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按照科学的规律对广播电视语言加以适当的运用,就会发挥出这种话语方式的最佳效应。广播电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姿态。在这一多元发展趋势中,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尤其值得关注。所谓“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是指电视节目形态在其演变发展中在同介质媒体内或跨介质媒体间所出现的不同传播形态的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既表现为电视节目形态之间的融合, 也表现为跨媒体之间即电视节目形态对其他媒体传播形式的融合。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出现的这种融合现象,催生了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出炉,推进了传统节目形态的变革,使电视节目形态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飞速变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藏口语传播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传播是西藏最早出现的信息传播方式.口语传播具有不同于其他传播类型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形式多样性;传播主体的集体性、匿名性;传播形态的程式性和变异性的辩证统一;声情并茂的传播技巧;人际传播为主兼具大众传播雏形的传播形态;对非语言符号的倚重性;口传信息范围的狭窄与变形等.  相似文献   

19.
宋立  管永超 《传媒》2021,(23):45-48
主持传播与"主持人"这一称谓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出现相伴而生,至今为止,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本文从主持传播发展史、学术史的角度探寻主持传播人格化传播的本质规律,发现主持传播在初级形态时就显露出了人格化传播的特征,沿着人格化传播的发展脉络,主持传播实践与学术理论发展先后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在实践上表现为主持人语态的改变,理论上表现为由技术艺术论向语言传播论的转向;第二次在实践上表现为传播主体人格的解放,理论上表现为由语言学向传播学理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广播语言属于有声语言,它既不同于报纸的书面语言,也不完全等同于自然形态的口头语言,因为它比书面口语,又比日常的口头语言规范。学习运用好广播语言,是办好广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