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  相似文献   

2.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语试用修订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共有五篇课,即《人有两件宝》《乌鸦喝水》《小猴子下山》《司马光》《六个孩子七个坑》。其中《人有两件宝》和《六个孩子七个坑》是新选的课。这个单元还有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即“错在哪里”。下面就这一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万玉莲 《宁夏教育》2000,(10):33-34
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九册第五组课文由导读、课例(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组成。本组课文是围绕景物描写选材的:《古诗两首》描写江上的美丽景色,《鸟的天堂》写大榕树的美丽及奇特,《草原》描写了草原的美丽和民族风情,《镜泊湖奇观》讲的是镜泊湖景色的奇美、壮观。这四篇课文都是围绕“  相似文献   

5.
《卖油翁》一短小精悍,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章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陈尧咨骄傲自大,卖油翁沉着冷静。围绕着这一刚一柔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之间的一段小故事,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我们可以从中出现的“两”(两个、两处等)入手进行分析、品味。  相似文献   

6.
前一段时间,我校举行了“四人一课”教研活动,即同级部四个语文老师共同备一篇课文,同上一课。在听《珍珠马》一课中,两位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处理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历岗 《小学语文》2010,(3):55-55
问: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有两个包含“茫茫”的句子:“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第三课《白杨》)“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第一课《草原》)请问:两句中的“茫茫”意思一样吗?  相似文献   

8.
单元主题如何确定?这仿佛不是一个问题。但仔细研究相关课例,却发现有很大问题。以两位老师对苏教版第十一册几篇课文的主题拟定为例:一位老师将《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詹天佑》、《最后的姿势》、《船长》组合在一起,将主题定为“英雄篇”,意在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类型的英雄;  相似文献   

9.
《坐井观天》这篇课,同学们都很喜欢,因为故事情节简单,生动有趣。但几乎所有的聋生,读了这篇课都不喜欢这只青蛙。因为这只青蛙竟然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真是荒谬极了。在同学们的印象中,这只青蛙犯下了“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千古罪名”!谁也不会去同情它。更没想到去帮助它.甚至还会有人对它“落井下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汤”趣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的《两小儿辩日》中,有一句“及其日中如探汤”。其中的“汤”,并非今日“菜汤”之“汤”,而是指“热水”“开水”。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就课文阅读来说,两篇精读课文《鲸》、《新型玻璃》和两篇略读课文《松鼠》、《假如没有灰尘》交叉编排。这样,先精读一篇,然后按照前面所学的阅读方法再略读一篇。外在地看,这是阅读学习方式的变化,使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六册《“你们想错了”》这篇课题目加了引号。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16页的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布置“课的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的预习题。联系课内容可以知道,题目加上引号,是因为这是中方志敏同志说过的原话。  相似文献   

13.
两则"阅读导引"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个案例 我们先来比较两篇课文的“阅读导引”。一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阅读导引”非常简单:  相似文献   

14.
比较阅读     
第三单元四篇课:《夜走灵官峡》和《宋定伯捉鬼》是讲读课,《傻二哥》和《第二次考试》是自读课。本单元在选材方面各有特点,对它们作一比较,是有可借鉴之处的。  相似文献   

15.
《李时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第六册第六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本册教材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给自然段分层”。根据课特点及本册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我认为《李时珍》一课的导学应突出一个“读”字:初读,理线索;引读,明大概;细读,识经过;品读,悟精神。  相似文献   

16.
潘东辉 《小学语文》2007,(12):26-27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8课《毛主席在花山》,是本册教材第八组中的最后一篇,是本册教材除选读课文外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段时间,频频接触“花钟”,参加了两次模拟课堂研讨活动,一次进课堂听课,有趣的是,几次活动全都以人教版三年级课义《花钟》为例展开,再加上自己前几天也住班级里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对这篇课文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17课《捞铁牛》中有这样一句话:“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但是在这篇课文附的插图上画的却是“将泥沙都铲到事先准备好的小船上。”笔者认为这篇课文出现了图文矛盾的现象。当今,人们针对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现象,提倡人人都要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但课文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教科书纵然要遵从历史客观事实,但也要紧随时代步伐。本课的前一组课文都是提倡热爱大自然的,如果在教学课文时,学生突然提问:“…  相似文献   

19.
李志建 《江苏教育》2006,(10B):10-11
苏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包括3篇课(《诚实和信任》、《珍珠鸟》、《九色鹿》)和一个练习。《诚实和信任》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碰碎这起小事故的过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告诉人们“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九色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调达背信弃义,结果受到惩罚的故事。“单元练习”设计了“读读小故事”——《两兄弟卖酒》;积累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等。综观本组教材,就会发现编的意图是围绕“诚信”这一主题的。  相似文献   

20.
贵刊今年第10期在“课新解”栏目中登出了樊会莹老师的论《此“外人”非彼“外人”》。樊老师从桃源人与渔人的服饰差异入手,对《桃花源记》这篇课的注释大胆质疑,其论证严密,且有理有据,难能可贵。但仔细拜读后,我对樊老师中的个别论据和中心论点却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商榷,并求证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