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很少见到这样的散文,它把自然、历史、人物、心灵、教育、哲学和诗融合在一起,显得那么自然。它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史、一个人的心灵史、一座村庄的自然史、一个小小人群的社会史、一段时光的生命史;它又是一部教育诗、一部诗哲学,或者一种狭义的,即个体意义上的自然哲学、历史哲学、道德哲学等等。也许说什么都可以,但都难以成为对这部书的准确命名。与其绕这么大的圈子,也许还不如干脆回来:它,就是作者自己命名的一部“少年史”,一部生命的“细节”史。“少年”是一个人,是个体生命的某个阶段:“史”却是时间,也是某个公共的空间。时间和空…  相似文献   

2.
顾鹏贵 《上海教育》2007,(5B):62-62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去导引另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心灵感受和兴趣个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生命的绽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教育工作者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教育学者Kieran Egan研究指出,个体心灵的发展,遵循由“神话阶段”、“浪漫阶段”向“哲学阶段”、“讽喻阶段”发展的内在节律前进,教育只能在适应和配合这个内在节律(或发展顺序)的前提下,去促进个体心灵的发展。本文研究认为,Egan提出的这种思想,从一个侧面对古老而常新的“循序渐进”、“遵循自然”作出了独特而令人信服的解释与论证。这种富含原创性和洞察力的教育见解,值得我们关注、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成为自己:个体生命成长的一种价值期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范式中,人只是一个“东西”。而生命意义的寻求、发现与实现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生存使命。那么如何才能完成?本文主张,一定要回到个体生命本身,否则可能就是缘木求鱼。从生命的视野看,个体生命只能成为生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成为生命“所是”和“所能是”的自己。这一答案从当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得到有力支持。当今人类的发展为个体生命成为自己提供了可能,当代教育改革正朝着有助于个体生命成为自己的方向发展,教育有义务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川 《青年教师》2007,(2):33-35
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我们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生存于生命世界之中,人的生命并不是纯然作为一个观察、分析、思维的对象性存在。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的心灵世界,如何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我们生命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我十分欣喜地看到:直面教育、直面人生,以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的发展为自己价值导向的“生命教育”新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以教育为天职的人们的共同旗帜。  相似文献   

6.
在中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最接近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为生命个体的心灵奠基,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和崇高。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他人、自我、自然和宇宙:另一方面.它又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提供人性的、精神的、审美的支持。传承民族文化香火,培育民族文化肌理.使得民族的生命在一种文明的层面上代代延续.  相似文献   

7.
王丽娟 《宁夏教育》2004,(12):14-15
“心灵施暴”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它是指教育者忽视学生的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施用冷漠、恐吓、贬低、训斥、辱骂等手段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灵伤害。“心灵施暴”比起“体罚”一词来人们对它可能有点陌生,但对“心灵施暴”的现象却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8.
单兴巧 《教书育人》2013,(11):68-69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立人”。一个班主任,首先关心的应该是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健康、尊严、价值,关注学生的心灵空间、精神世界的构建,而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分数、名次。诚然,在应试教育主导的今天,一个班主任不能不花费大量精力来应付这些,但一个班主任如果只关注这些,那么正如写一篇文章,立意先逊一筹,自然也难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9.
语录     
《中国德育》2015,(1):5-5
@陈代伟:一个人,一本书,取向不同,内容各异,都是自己成长历程的积淀,心灵感悟的写照。真实中浸润个体生命成长的自然,独特里满含着个体生命成长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张思明老师在《用心做教育》一书车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的确,班主任的工作尽管很平凡,但却是一个塑造生命的“主任”,是一个对生命个体产生终生影响的“主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包括自然的人口生产和人的精神素质的生成。教育承载着生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精神素质的主体——人的光荣使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自然生命的个体培养、塑造成为具有鲜活精神生命的“类”的社会的“合格”成员。这种培养和塑造的过成即教育,其途径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因而课堂教学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得以生成的重要的“场”。在这个“场”中教者通过自身精神生命的溶注将人类创造的整体文化成果即课程“传授”给学生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2.
一位特级教师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时说:“名师所以成为名师,是他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名师。”这句话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发展过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教师发展主体性的支点在哪里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顿的名著《哲学走向荒野》中的第四章论述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生命之流综合有机自然与无机自然,深刻地阐述了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关系,把时间上的实在与潜在和空间上的人类与自然视为完整的一体。罗尔斯顿从群体中看待个体,将整个自然体系视为一个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14.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关于生命产生的来源及生命产生的法则,尤为丰富和完备。西方生命哲学(以柏格森为代表)将个体“生命冲动”本体化,而“易”学则将个体“生命交流”本体化,它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生命哲学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物学的复杂个体案例表明了常识个体观念的局限性。生物学哲学将反思集中在“生物学个体性”上,给出了种种生物学个体性标准,但看似差异的观点在形而上学上是同质的,它们在不同主题和层面共享了一套“束理论”。“生物学个体”由于本身就包着“个体”,这使得它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类,也使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最好将“什么是生物学个体性”这个问题表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什么是个体?什么是生命?前者是形而上学问题,后者是科学问题。从根本上理解“个体”,需要深入形而上学,把握哲学脉络,在现代科学的新背景下处理个体与共相的关系这一经典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妙喻人生     
童年是一个谜, 少年是一幅画, 青年是一首诗, 壮年是一部小说, 中年是一篇散文, 老年是一套哲学。 童年是一个谜,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 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 老年是一套哲学。 以上一则人生妙喻,辗转听得,不知是 人人巧思,还是集体创作?是“国产”,还是 “舶来”?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精深博大,气象万千。它有吐珠纳玉、张扬活力的艺术空间;其禅一般的“红楼”意象、与鲁迅相通的悲剧意识、满含生命哲学的人物性格世界、尽揽个性心灵解放史的丰富意蕴,都使它由“具体之学”升华为“理想艺术”和“优秀艺术”的“哲学”。“红楼美学”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教师生命是教师个体生命和职业生命的结合。教师完整的生命由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超越生命四部分组成。教师生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爱护教师的“自然生命”;指引教师的“价值生命”;启迪教师的“智慧生命”;提升教师的“超越生命”。为此,教师教育哲学的构造应加强师范生的道德陶冶和专业精神培养;重塑在职教师形象,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建立一体化教师教育哲学体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育哲学在促进教师“生命”健康成长中得以不断完善,教师生命在教育哲学阳光普照下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在人文艺术领域,人们往往非常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处境和心灵体验,关注艺术生活的人文化,以至艺术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哲学、诗性哲学或人文哲学。然而,在科学领域,人们往往很少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处境和心灵体验,很少关注科学生活的人文化,以至科学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证哲学、逻辑哲学或分析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