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山  李熠  林颖 《新闻与写作》2022,(11):92-106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冲击、影响了传统模式的亲子关系建构。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远距离家庭的相处方式,建构了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超越时空的“共同存在”。本文通过对15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协同访谈,考察了他们如何共同“驯化”手机,以达到“做家庭”的动态建构与亲职划界。本研究指出:手机在留守儿童家庭中发挥出新的意义和实践策略,父母得以弥补内心的亏欠感,以“媒介替身”的方式陪伴儿童成长;远距亲职实践仍然受限于传统的性别脚本,造成母职和父职在“做家庭”过程中持续的不对等;同时儿童并非完全被教导的客体,他们同样借助媒介“再驯化”策略表达对父母的情感乃至对日常监视的抵抗。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7,(47):40-40
当城里的孩子谋划着如何逃离父母温情的“藩篱”时,当城里的父母热心于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吃苦训练”的时.我们可能不会想到.在中国偏远的山寨乡村还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他们的学费和未来,远离家人,进城打工。从此家不像家,孩子们长年处于亲情的沙漠,生活困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安全监管缺失。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问题严重……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3.
张小磨 《今传媒》2008,(4):9-10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民工的人数已经接近1.5亿人,由此而造成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至外地工作者,居所环境不佳,且颠沛流离)和“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工作,儿童或独居或与无力照养的祖父母生活于原居住地)总和将近5000万人。“流动儿童”教育、生存、保护、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民工的人数已经接近1.5亿人,由此而造成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至外地工作者,居所环境不佳,且颠沛流离)和“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工作,儿童或独居或与无力照养的祖父母生活于原居住地)总和将近5000万人。“流动儿童”教育、生存、保护、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及父母的关爱,普遍存在着忧郁、怯懦、自卑等许多令人忧虑的人格缺陷,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利用图书馆得天独厚的资源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服务.是图书馆开拓服务领域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2亿农民因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多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12,(12):100-F0004
彰显媒体责任大爱永驻山间 11月5日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新民小学举行“留守儿童示范学校”捐建奠基仪式启动。2012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率领“走转改”系列报道“倾听贵州”采访团来到木黄镇,了解到这里的孩子每天早上五点就走出家门上学,要走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山路往返,很晚才能回到家里。特别是学校300多名学生中竟有200多名孩子因为父母长年外出务工而留守家里,只能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至今,因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农村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主要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孩-y:留在农村,只由父母中的一人进行照顾,或由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戚代为照顾的孩子们。留守儿童属于“需要保护的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保护。档案作为实现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有效工具,亟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就图书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与服务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英 《大观周刊》2012,(34):286-286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大部分孩子被留在农村,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滑、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孙苑  高婧  孙秋 《大观周刊》2011,(37):77-7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曹玥  郑欣 《当代传播》2023,(4):54-58
亲子分离使留守儿童在教育发展方面处于劣势,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机会。理想状态下,手机能促进亲子沟通,有利于远程教育的开展。而事实上,手机以学习的名义出现,给留守家庭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研究表明,手机带来的技术赋权在促成外出务工父母实现数字亲代在位、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引发了手机使用监管的难题,推动了留守家庭教育场域的权力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留守儿童、数字媒介成为新的教育主体,催生“自教育”与“它教育”两种家庭教育新模式,削弱了父母的教育权威。而数字媒介则被置于权力中心,展现出对家庭教育实践的他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13,(7):54-55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漂泊于城市的农民工艰辛劳作、坎坷谋生,固守家园的孩子、女人和老人苦涩而尴尬。极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奇迹,艰难挣扎中,家庭所付出的会不会是过于昂贵的代价?这是一群长期关注留守群体命运的年轻新闻人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写就的心血之作。他们历经艰难的发现、发掘,记述了留守群体的生活和情感历程,用充满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勾勒出留守群体的生存现状,将孩子与父母、丈夫与妻子、儿女与老人天各一方的“难”一一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所独有的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父母监护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媒体接触时缺乏监督和指导,从而不能正确对待和有效使用媒体.缺乏与父母沟通的他们只能把大量的时间交给电视,但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收看的电视节目数量极少,留守儿童所接触的媒介内容与其所生存的环境反差较大.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各方面诸如政府、学校、家庭、传媒都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适合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形成的由父亲或母亲一人抚养,或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亲戚代为监护的小于15岁的孩子。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这一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周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指出图书馆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制定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迅猛袭来,许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然而,微薄的薪资让他们无法承担孩子在城里的生活和学习等费用。所以他们只能把下一代留在农村托付给祖辈或亲戚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近些年来,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本文立足于襄阳市双沟镇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见微知著,试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来探讨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地震还在持续的特殊氛围里,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注定要带上太多反思的色彩。我们在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欢乐的同时,应该把目光投向农村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选择在“六一”儿童节后出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周刊》2008,(4):35-35
近日.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下,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向四川贫困农村留守学生赠送“亲情爱心”电话卡300万元.确保15万名四川农村留守学生在2008年中每周能与父母通一次电话。这是继今年捐赠20万元资助川内1D0名贫困大学生之后.该公司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号召.切实推进省委省政府“十大惠民行动”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9.
书架     
《出版广角》2016,(3):95-95
《回家:中国留守报告》作者:航月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36.00元
  提要:本书作者通过走访贵州黔南留守儿童学校、家庭,以及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地,最为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生存状况。在留守儿童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面对那些无助的孩子们,我们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他们,这就需要对留守儿童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本书便是帮助我们走进留守儿童生活的一扇门。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更好的安置“留守孩子”,让“留守孩子”不再留守,解决此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对当下“留守孩子”的管理,安徽省肥西县的铭传乡摸索了一套管理“留守孩子”的经验。[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