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忠存 《网络传播》2009,(12):64-65
冯超是某公司的公关经理,最近他和同事们迷恋上了“偷菜”。为了偷好友的菜,他甚至忘记了工作了一整天的疲惫。凌晨3点他从床上爬起来偷了同事和朋友辛辛苦苦种的菜,亲眼看着将偷来的东西放到了自家的仓库里,他才高高兴兴地上床睡觉。  相似文献   

2.
我有一位亲戚。位居某名牌大学校长,但他的朋友有很多是平民百姓。对工作。他是一位好领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空闲的时候,他更愿和朋友在一起,谈谈诗画,聊天打牌,打牌输了,一样钻桌子,一样贴纸条。他常说的口头禅:“人生本来就短暂,没有必要成天把自己包装起来。”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3.
魏剑美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2):14-14
张某属于那种典型的“新好男人”,上班听领导的,下班听老婆的。路上听交警的。从没听说他和谁发生过争名夺利的事情.更不要说什么风流韵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碰上同事说荤段子他总是乐呵呵地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主动“自暴隐私”。同事叫他打牌.他摆摆手说:“快别提了,最近手气痞.昨天打麻将还输了千把块!”事实上.所有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根本就不打麻将。也不上网聊天.更从不拈花惹草。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将自己如此描黑.一次酒后他坦诚相告:哥们.还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要不这样我哪里混得下去!  相似文献   

4.
100年前,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让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100年后,导演哈维尔·吉亚诺利在《超级明星》中让马丁变得万众瞩目,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变形记。生于巴黎郊区的马丁碌碌无为,在一家电子产品回收站工作,与几个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同事一起拆散报废的电脑。在同定的时间午餐,早晨走过固定的线路,乘坐地铁去上班,晚上回到独居的家中。本来,他将一直如此,直至死亡。但是,一切都被打乱了。一天早上,马丁坐上地铁,看到一位年轻姑娘羞涩地望着他笑。这个沉闷的男人以为自己即将迎来一段艳遇。对面的女人突然打断了他的幻想,谦卑地问他“您能否为我签个名?”这个半生庸常的男人从未被如此隆重地对待。他笑着询问原因。那位女士解释说,是帮自己的朋友要的。语气中仿佛马丁理应知道以自己的声名,给公众签名是一种义务与礼貌。马丁羞涩地推辞。但车内已经开始骚动起来。几乎所有人都掏出了手机,粗暴地用摄像头对准马丁,大声呼喊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 他是某县一个局长,因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一家报纸记者的稿子见报后却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  相似文献   

6.
刘斌 《新闻与写作》2007,(12):42-43
在同事眼中,54岁的冯存礼是一位快乐的长者、快乐的领导.走进他的办公室.经常能看到他谈笑风生的样子.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每逢节日,他总要给每位部下发去一条幽默风趣的祝福短信.感谢大家一段时间以来的辛勤工作。部下与他相处.不觉得他像一位领导,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有一种观点:新闻报道只需要信息不需要文采。某报一位新上岗的记者沮丧地告诉笔者,他的领导一脸正色地对他喝斥道:“记住,新闻要的是信息,别卖弄什么文采了!”而笔者一位同事的博客上.也为此话题一度引起争论。那么.新闻报道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还要不要文采呢?  相似文献   

8.
一 最近,笔者一位稍具工作经验的同事好意教一位刚毕业的新同事一些写作技巧,那位新同事不但没有留心聆听,反而不断非理性吵闹式地驳斥。问新同事反驳的论据,新同事只声言自己有“言论自由”,所以能够反驳。笔者同事眼见新同事“不领情”,同时为维护新同事的“言论自由”,也不欲多言。这让人联想起香港最近发生的几起有关言论自由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位做企业家的朋友,他曾是省城一家大型国企的老总。他为人真诚、热情、随和,朋友颇多。在做老总的日子里,有许多朋友不停地找他,在经营中遇到困难,朋友们也倾力相助。几年下来,企业也确实搞得旺旺火火。不过,去年他调整了工作,不当老总之后工作似乎清闲了一些.但朋友之间的友情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10.
一 最近,笔者一位稍具工作经验的同事好意教一位刚毕业的新同事一些写作技巧,那位新同事不但没有留心聆听,反而不断非理性吵闹式地驳斥.问新同事反驳的论据,新同事只声言自己有"言论自由",所以能够反驳.  相似文献   

11.
声屏博客     
《声屏世界》2007,(8):12-12
一位同事颇有感慨地说:我们上班时似乎总是“面色凝重”。乍一听,一笑,再一想,心里一沉。面色凝重,表示他紧张,不轻松,甚至带着几分忧愁。新闻工作其实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很容易产生成就感的工作,我们都是因为喜欢新闻工作而加入这个团队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每天还会“面色凝重”?我想除了工作压力大之外。自己的心态和工作环境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档案工作缺少资金、缺少地位、缺少待遇、缺少重视已有多年。档案人员地位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前不久,一位朋友跟我说,他们单位领导对属下一位同事说: “既然你已经不再寻求发展,那么就到档案室去工作吧”。这种语言透着对档案工作的轻视一闻可知。应当说,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抱有同样的  相似文献   

13.
在商水县平店乡的农家庭院、田间地头、时常会看到一位手持笔记本,肩挎照相机的瘦高个男青年,他就是已在风雨新闻路上奔波了10多个春秋,现仍在商水县平店乡乡政府通讯组任专职新闻报道员的赵永昌。赵永昌对“爬格子”情有独钟,他把新闻写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1998年10月份,一场意外的车祸降临到他头上。为了感谢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对自己的一片爱心,他伏在病床上强忍巨痛口述了一篇题为《车祸从天降,众人齐相帮》的来信稿,由妻子代笔,很快见诸报端。为了多写稿,写好稿,他总是埋《》有关部门授予“优秀通讯员”荣…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一位老同学特别喜欢查字典。在校读书时,"字典是不吭声的老师"这句话就常常挂在他的嘴边,一本字典都给他翻烂了。走出校门后,他坚持了这个好习惯,受益匪浅。可是,有一次他却因为查字典被领导斥为"书呆子"。事情是这样的:这位领导在职工会上批评说:"我布置了的工作总不能及时完成,这种政令不通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同事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一位做记者的朋友,一天下午被报社派去采访一次外事活动。会上主宾进餐,记者被“晾”在一边。直到后半夜结束采写,记者整整饿了八个小时。事后一些同事为此事替他打抱不平,这位朋友却说:“这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19日,南宁地区档案局刘翠云、王大丰两位副局长一行四人到隆安县检查指导工作,该县唐波县长闻讯后,顾不得正赶着外出办理公务,特地先到县档案局与地区档案局领导会面。唐县长是今年下半年换届刚到任,他表示:在新上任之际,适逢地区档案局领导前来检查指导。能当面听取两位领导的意见,是很有益的,对开展本县的档案工作将会大有帮助。唐县长和地区档案局领导以及县档案局的领导在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商讨了目前档案工作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结果公布后的最初几天。庹震家的电话几乎没停过。经济日报的领导、同事,新闻界的同行、朋友,采访过的单位、熟人纷纷向他祝贺,因为他们了解庹震如何用自己的努力铺就了通向今天的路。他的母校武汉大学、他挂职锻炼当过副市长的涿州市政府,给他发来了贺电,因为庹震是他们的骄傲。作为四届共40名杰出青年中唯一的  相似文献   

18.
张某属于那种典型的“新好男人”,上班听领导的,下班听老婆的,路上听交警的。从没听说他和谁发生过争名夺利的事情,更不要说什么风流韵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碰上同事说荤段子他总是乐呵呵地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主动“自暴隐私”。同事叫他打牌,他摆摆手说:“快别提了,最近手气痞,昨天打麻将还输了千把块!”事实上,所有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根本就不打麻将,也不上网聊天,更从不拈花惹草。一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遇面的朋友,与他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我戏谑地问他:"你是不是有什么隐私被记者揭露了?"朋友摆摆手,开始"揭露"记者。他是一个局长,因班子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稿子见报后变成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他说:"我看了报道,一个星期没敢出门。"因为他不仅上了楼,住的还是好楼层。可这句"豪言壮语"全城皆知。多年过去了,仍有人见面问他是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