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虹 《教育探索》2004,(7):82-83
莎士比亚是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作为时代前沿的作家,他的作品无疑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剧作深刻反映了“人性”这一主题,也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人学家,他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人性这一主题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本将以《奥塞罗》这部剧为依据,分析莎士比亚在这部悲剧中所反映的人性哲学。  相似文献   

2.
邵星宇 《文教资料》2012,(12):31-33
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是一部充满《圣经》典故的作品,《圣经》参引在剧中的使用大大超过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这部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则充分体现了“罪”与“宽恕”这一《圣经》观念。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莎士比亚不仅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喜剧,还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四大悲剧最为著名。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还通过人物命运的叙写向我们揭示了人性,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分析来总结出人性的相关特征,并由此探讨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     
《牡丹亭》是一出剧,这出剧是明朝时候的一位文学家写的。他叫汤显祖,他和西方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不同的是,他们一个生活在中国,一个生活在英国。他比莎士比亚大十四岁,但都是在同一年离开人世的。  相似文献   

6.
戏剧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英国戏剧在莎士比亚、肖伯纳和贝克特的时代分别达到了三个巅峰。整体来说,莎士比亚之后的英国戏剧成就大不如前。戏剧的本质是反映人生、人性,而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复杂变动的生活和人性要求有新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形式。追寻英国戏剧衰落的根源,可以发现,作品本身美的流失、接受者的变化以及世俗生活的多样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啊!拓荒者>是美国女作家威拉·凯瑟的一部优秀的边疆小说.它突出反映了"拓荒时代"边疆移民那种艰苦但朝气蓬勃的生活.女性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小说中出现了两位性格鲜明的女性--亚历山大德拉和玛丽,她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边疆妇女.在这部小说中凯瑟--运用动物、花卉树木、色彩等作象征,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烘托了两位女性的形象,深化了主题.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既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作为后期人文主义代表性作家,深受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创作延续了早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世俗人本观念;不同的是,他的创作一直主张自然欲望接受理性的引导,沐浴着上帝之爱。莎士比亚毕生都在用一个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的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的人本意识守护着人性之根,这就使他的思想和剧作闪烁着别样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话剧《雷雨》如一场骤雨震撼了人们的灵魂,这个深刻的悲剧已经触及了人性的危区,即自私、趋利。任何一部反映人性弱点的作品都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比如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雷雨》也不例外。有人认为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孕育了这场悲剧(许多教学参考资料上都这么认为),我则觉得把这部悲剧之因定  相似文献   

11.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这是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里关于演员艺术的精彩论述。虽然,它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导演《捕鼠机》时对伶人们说的,却很能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研究、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特别是分析反映资本主义产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既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主义。人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论劳伦斯笔下的人性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是一位处于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点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工业社会人性异化这一主题:劳动对人的异化以及现代文明压抑下的多种病症,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人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14.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和诗歌理论一直都受到国内外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华兹华斯曾被雪莱冠以"自然诗人"的美誉,但实际上他是一位关注人性的诗人。本文将在诗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华兹华斯诗歌中闪烁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福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文学形象的有关论述和A.C布莱德雷对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实质的理解,审视了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里面的疯癫人物形象,探讨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物疯癫形象的种种起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并不标志着一种断裂,而是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莎士比亚对疯癫意象的情有独钟和生动刻画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疯癫独特的审美观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高歌人文理想的英国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出自对伊丽莎白晚期混乱、腐败的社会现实和忧患、邪恶人性的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考,在其悲剧创作中表达了人文理想的危机感与幻灭感。人文理想的幻灭决定了莎士比亚悲剧观的形成。本文试图论述:麦克白这一典型,反映了莎士比亚人性理想的幻灭,对邪恶人性的批判,从神性中解放出来的人,并未真正获得自身解放的力量,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与自由意志的滥用。会使邪恶、混乱成为可能与必然。  相似文献   

17.
霍桑在创作<红字>时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导致了这部小说多元化的人物和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人性的弘扬,牧师迪姆斯代尔人性的压抑及医生齐林窝斯人性的泯灭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深化了"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能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欧·亨利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短篇小说《绿门》是一篇具有传奇色彩但却针砭现实的作品。本文意在分析这则短篇小说人性主题的两个方面:人性的美善与丑恶。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中,泰门以其"他人即是天堂"、"他人即是地狱"的极端性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鲜明的非善即恶,非此即彼的理想主义者的模式;但剧作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泰门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诗人(艺术家)的模式,他们处在人类的边缘,清醒地注视着人性的善与恶,通过自己某种方式的决绝的献祭与牺牲来敦促人性的忏悔,以期人性向着善与美有些许的前进;泰门的模式也即莎士比亚的模式,莎士比亚的创作由歌颂性喜剧到悲剧,一定程度上即反映出他对人性认识的深化,但莎士比亚高于泰门的地方在于一种"即使身处地狱仍然仰望天堂"的诗性精神,这种诗性精神隐含在他的传奇剧创作中。  相似文献   

20.
比较莎士比亚与郭沫若之后的发现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就已经达到的人性的深度,400年后郭沫若却未能达到。其外部的原因是20世纪中国的现实并未给戏剧舞台留下太大的向人性纵深拓展的空间,而内部的根源则是郭沫若戏剧的“席勒化”倾向,人物永远为主题的表现而行动着,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是,郭沫若的戏剧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这既是中国艺术传统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艺术个性所做出的独特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