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认为作前指导必须充分激发学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诞生。”可见,情感是写作这颗种子的内核,一旦萌发,便能“抽枝舒叶,开出茂密的花,结丰实的果。,(叶圣陶语)古人也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情动,辞才发;情不动,辞不发——假如一定要发,只能无病呻吟、胡编乱造了。如何在作前指导时激发学生的感情呢?下面归纳几种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所以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从社会中广泛获取材料。叶圣陶先生还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又表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夏尊早就意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叶圣陶一直把“为人生,为生活,为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核心和宗旨。夏尊也在《文章作法》的绪论中说:“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的,所以只是一种工具。”叶圣陶先生则对写作作了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他在《语文教学十二韵》里提出了“立诚最为贵”的观点,主张把读书…  相似文献   

4.
“写作”,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是从有文字起,我国就有了写作,4000多年留下了浩繁的文字典籍。公元3世纪出现了讨论写作法规的《典论·论文》(曹丕),五世纪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集《文选》(肖统编选),出现了第一部全面地研究文学创作和研究文章写作的《文心雕龙》(刘勰),以后历代文人又写了许多“诗话”、“词话”、“艺概”、“剧论”、“评点”等,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总结了写作的法则和经验。说它新兴,是因为写作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解放前虽有人研究写作,著有《作文法讲义》(陈望道)、《文章作法》(夏丐尊)、《文章讲话》(叶圣陶)等,但仅是专家著作,还未形成学科。当时的高等学校,也不开设这门课,当时的“大一国文”,抓阅读,抓鉴赏,也兼顾作文,但不专门讲授写作知识。解放后,开始还有“大  相似文献   

5.
周荣海 《教育》2013,(12):58-59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是的,生活如泉水丰足而不干涸,文章才能像溪水般潺潺而流,生活就是文章的源泉。因而,学生的习作要鲜活、饱满且有生活气息,写作内容必须是真实感情体悟。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永远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构成什么文字","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叶老的话,深刻地阐述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作为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训练的过程应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一致。“我们心中有了这么一段意思,一种情感,要保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自己日后覆按,这时候才动手写文章。”“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那么,怎样让  相似文献   

8.
1.积累写作素材。素材是尚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文也是这样,要有雄厚、优美的材料。有了它,才“不致枉费写作的劳力”。《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积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训练的过程应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一致。“我们心中有了这么一段意思,一种情感,要保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自己日后覆按,这时候才动手写文章。”“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那么,怎样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课前谈话是有效途径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章的结构,叶圣陶习惯用“组织”这个术语。在《作文论》《文心》《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等专著里,都设专门章节阐述了这个问题。 我们内蓄情思,往往于一刹那间感其全体;而文字必须一字一句连续而下,仿佛一条线索,直到终篇才会显示出全体。又,蓄于中的情思往往有累复、凌乱等等情形;而形诸文字,必须不多不少、有条有理才行。……所以篇、段、节、句都要逐一留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所以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从社会中广泛获取材料。叶圣陶先生还说过: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这话告诉我们:学生只有从自己文章的得失中去认识写作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可是有些同学没有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他们只知道写,而不愿意改,有的同学想改,但不知应如何改。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宋代欧阳修非常重视修改文章,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认示人”。他写的《醉翁亭记》第一句初说“滁州四面有山……”数十字,最后改为“环滁皆山也”五字,言简意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巨著《红楼梦》。马克思的《资本…  相似文献   

13.
刘雪清 《江西教育》2010,(10):40-40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同时抓好生活这个“源”。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唯一源泉,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挖掘出生活中蕴藏的作文训l练因素,帮助学生积累鲜活生动的习作素材,轻松快乐地作文。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许多的写作实践都证明: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决定于作者是否具有真实感情而不是写作技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感情而存在。巴金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叶圣陶也点明:“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写作的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叶圣陶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不论是《语文课程标准》,还是叶老先生,他们都在强调一个导向:生活才是写作源泉!而记叙文写作更讲究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作为中学生,只有真真实实地到生活去感受、去感悟、去想象,才有可能再现记叙文写作的生活真实。  相似文献   

16.
琚金民 《学语文》2004,(1):38-39
1922年,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学“授于教室之内”、“限于书本之内”的弊端,明确提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泉源。”又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也就是说,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如何让学生投入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将这美好的生活变成美好的文字。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写作能力,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丰富生活,帮助学生开拓习作“源头”,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怎样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习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体会。一、从内容入手,诱发写作兴趣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变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生前反对自己的作品“炒冷饭”,认为自己的作品文字平庸,甚至很幼稚。不能一再结集出版。早在1951年2月1日,叶圣陶先生在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叶圣陶选集》的“自序”中写道:“这一回编辑《新文学选集》,朋友们说其中有我一本,我感到惭愧。选集已经编过几回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早就对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于漪老师在谈写作时也说:"任何文章都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