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父亲专横、粗暴,卡夫卡一生都处在与父亲的矛盾对立中,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父亲情结"。研究卡夫卡的作品,从儿子与父亲的冲突中,我们很容易窥见到卡夫卡对父亲既依恋、敬佩又恐惧、屈从甚至控诉、反叛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2.
<判决>把卡夫卡郁积在心灵深处的"父亲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虚拟的"朋友"的存在有独特的功能:结构性、参照性和工具性;客观上则揭示主人公"父亲情结"的基本特征--惧父.<判决>这部"儿子心理学"体现了卡夫卡一生"父亲情结"内在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卡夫卡同父亲之间曲折复杂的关系在其文学创作中的反映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着重分析卡夫卡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卡夫卡从反抗鄙视畏惧父亲到希望得到父亲理解的过程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可以说,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而他的所有作品,表现的几乎都是“从我的父亲身边逃脱出来的企图”,而《判决》更是一次长久受压抑的心灵的释放,一次酣畅淋漓的喷发,研究卡夫卡《判决》,从其主人翁格奥尔格和他父亲的冲突中,我们很容易便能窥见到卡夫卡对父亲的恐惧与崇拜的复杂情感,以及不惜以死为注,力求从父亲的阴影中逃遁的压抑心理,这对理解卡夫卡的全部作品将有所提示。  相似文献   

5.
1919年鲁迅与卡夫卡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父子关系问题。1919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同年11月,远在欧洲奥匈帝国的卡夫卡写了那封著名的长信《致父亲》。如果将鲁迅与卡夫卡的观点和论述进行比较分析,便像是一场蕴含着中西文化不同特质的隔空对话。鲁迅的文章不啻是一篇批判封建伦常的檄文;卡夫卡所写的不过是一篇希望父子和解的家书。鲁迅更关注如何做父亲,卡夫卡则更关注怎样做儿子。鲁迅的文章立论明晰,尽管含义丰富、意蕴无穷;卡夫卡的家书表意含混,观点游移,作者的意图难以捕捉和把握。鲁迅与卡夫卡都是值得我们“久久凝视”的作家,是属于同一时代且“可做同解”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在德语系作家里,卡夫卡无疑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他一生都深陷无边的恐惧里,影响了他的生活、爱情和婚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从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地洞》着手分析桎梏他生命的恐惧心理,分别从犹太身份、父亲、布拉格这三个构建了他"精神家园"的方面来论证造成他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段亚英 《时代教育》2010,(3):277-277
卡夫卡是一个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特别是与他的父亲,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所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他通过写作来求得与父亲的沟通。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父亲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本文就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及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入手,来分析形成他的这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反西方历来的文学传统,大都具有懦弱、顺从、女性特质被男性社会异化等特征,这一文学典型与卡夫卡本人的经历有莫大关联。从存在论心理学角度来看,卡夫卡生命中第一位女性(即母亲)在卡夫卡童年与成年时期,未能给予其完整的母爱,也未能在专制粗暴的父亲面前充当独立的力量保护他。母亲所投射的痛苦经历使得懦弱、顺从的女性形象成为卡夫卡印象中女性形象的典型,并成为其创作的原型。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三个方面解读"骑桶"这一虚构的情节的意义. 一、"骑桶"是恐惧心理的流露 "恐惧"萦绕卡夫卡的一生.对他那位粗暴强悍的父亲,对那位不时讥讽他的叔叔,对那个"如寒冷的空间"的家庭,尤其对那个异己的世界,卡夫卡都充满"恐惧".他在《致密伦娜》的信件中说:"我的本质是恐惧."因而"恐惧"也缠绕着他的写作,充斥着他在小说中虚构的那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其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正是卡夫卡本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两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如对自己的工作都是既排斥又无从选择,都有着冷漠的家庭关系和一个专横霸道的父亲,卡夫卡的“患病情结”在格里高尔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对两者之间现实与象征关系的论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卡夫卡的创作心理及动机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分析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家庭关系、主人公的自我价值和父亲的形象,揭示小说所包含的内蕴:亲情沦丧。自我价值丧失,父权的强大。它是卡夫卡虚幻的现代神话,表达了他对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真实处境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1883-1924)是犹太人。他的家原先住在捷克的一个农村里,父亲在布拉格与人合伙开了一家百货店,后来和当地一位富裕的啤酒工人的女儿结婚。卡夫卡在捷克文里意为“寒鸦”,这只小鸟也就成了他家商号和家族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对卡夫卡有着深远的影响。身处逆境是卡夫卡和庄子在文学及哲学观点上不谋而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两人都习惯以"异化"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来倡导"反异化"的思想。但卡夫卡并没有全盘接受庄子的观点,而清醒的意识到了庄子提倡的"道"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是卡夫卡区别于庄子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费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的小说<判决><变形记><美国>都涉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在卡夫卡笔下,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儿子与父亲之间永远是一种敌对关系.<变形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村上春树是蜚名海外的日本作家之一。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说服力的超现实幻境让他的作品闻名遐迩。然而,他最出名的小说还是《海边的卡夫卡》,该作品围绕两个人物展开:为了逃避可怕的父亲强加的恋母情结而离家出走的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以及可以和猫交流的老年“呆子”中田聪。两个人各自展开了自己的旅途,他们从无交集,但他们的命运最终却纠缠在一起。在《海边的卡夫卡》中,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7.
对父亲形象的塑造,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仅仅是当代小说,如果仔细想想,中外文学史上奉献了多少意蕴丰厚的父亲形象!卡夫卡和布鲁诺·舒尔茨,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塑造得父亲形象,至今还让读者津津乐道。对待父亲这一形象,我一开始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后来看到有评论家提到我们这一代作家的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是缺失的,我才注意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创作中父子冲突的历史文化价值冀桐父子冲突是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在20世纪文学中,这一主题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生发和运用,人们所熟知的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就是一位用大量作品表现父子冲突的作家。这位作家曾把毕生的写作经历和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认为...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西方文学史上古老传统怪诞艺术的现代演绎。卡夫卡的"变形"艺术是个人潜意识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的双重书写。横向考察卡夫卡的"变形"艺术效应,可以归纳出现当代"变形"意象的基本特征,即萌发于时代基因和文化依托上的"变形"的外在成因及深化于语言哲学和表意方式的"变形"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20.
李翀 《文教资料》2007,(34):174-175
本文试着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解读村上春树的新作《海边的卡夫卡》。背负命运诅咒的少年远走他乡,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本文试着从三个角度:《海边的卡夫卡》与作家卡夫卡、"俄狄浦斯情结"及村上的"世界边缘"主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着手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