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多芬曾说过:音乐不分国界。我很认同,甚至认为音乐不仅仅不分国界,还应该是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智力,不分能力的。任何人都应该享有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表达。  相似文献   

2.
《学周刊C版》2017,(14):235-236
音乐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年龄大小。所以幼儿园老师要充分利用音乐游戏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培养其对美的感受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音乐自然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我认为从中西音乐交流中去感悟他们的不及之不同,不同之不同,对于看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国音乐教育发展都是个不错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那么,职校生对音乐学习是什么态度?笔者就本校职高生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不分男女,不分专业,不分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对参与调查的学生均考虑了年级、男女、专业等方面的均衡,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一  相似文献   

5.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书与文章似乎汗牛充栋,大家都会谈到欣赏中何为"听懂",也即有效教学的问题.为此,对欣赏的方法和途径也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比如有些论者特别强调聆听音乐本身,认为就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样,听的遍数多了自然也就对音乐有了很好地理解;也有一些人比较重视音乐本体的分析,认为只要感受音乐本体要素、理解音乐的结构,就能很好地把握住音乐;还有的非常关注音乐的相关背景,认为这是准确理解音乐的前提;更多的则是把这几个方面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更深入地欣赏音乐.笔者认为,对音乐欣赏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是必须的,全面理解和把握音乐是"听懂"的保证.眼下对何为听懂音乐的讨论,某些观点已经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甚至认为只要去体验和想象就行了,听懂与否不是个问题.这事关音乐欣赏教育的根本,值得深入探讨.这里,笔者主要想结合一个音乐案例,谈谈这个大家都非常关注又众说纷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年少时,他无限迷恋音乐,梦想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个红遍全国的歌星.为实现梦想,他不分白天黑夜,苦苦练歌,然后去参加各种形式的歌手大赛.初中毕业,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成为第一批在歌厅驻唱的歌手.和他一起在各个酒吧间跑场子的周迅、满文军、满江、零点乐队、胡东、沙宝亮一个个红起来,而他仍然在原地踏步、不红不紫.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所在.那么,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去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而关注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也是音乐爱好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学生学好音乐,就必须让学生爱上音乐,这样才可以学起来轻松、愉快.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它以现代信息传播为主要特征,以创造革新决定先后成败,谁能优先获得信息并合理利用信息,谁就赢得进步的主动权。本文认为,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去拥抱科技、学用科技,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激发音乐形式,去丰富音乐教学内涵,去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音乐明天,同时用科技音乐努力打造一代代具有科技素质和现代气息的学生群体。这是每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主观与客观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主张美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说笑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只有人认为美时美才存在.代却觉得朱光潜先生的说法比较中肯,他认为美当然是客观存在着的,但却需要人去感受它,因而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比如音乐美感须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但也要靠"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对牛弹琴,当然是无所谓美的.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不分国界,以优美的旋律征服每一个人的心。同样的,将唱歌这种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各种教学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智力开发都具有主要的作用,其中音乐教学活动是比较生动活泼的、富有趣味性、感染力很强的,又是幼儿极易接受的,是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手段之一.音乐教学是要在短期内使幼儿具有最基本的音乐才能去感受和欣赏优美的音乐.而我们认为培养幼儿的基本的音乐才能包括曲调感、节奏感、音乐听觉感,最基本的是节奏感.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的最好的方法是"律动".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活动中运用图谱,不仅能让幼儿用耳朵去聆听,更能让幼儿用视觉去参与,用手势去表示,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从而实现对音乐美的多感官感知,促使幼儿能多角度地获得对歌曲或乐曲美得丰富经验.图与谱的有机结合将音乐化为视觉形象,让幼儿从中理解和形象地把握音乐的性质、结构等,提高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每课一歌     
从世界的这一端到那一端,不管走到哪里,音乐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缕自然的灵气,音乐不分国界, 不分语言,音乐贯穿人类的心灵。让我们唱起来吧!我快乐,我唱歌,我学英语好轻松。  相似文献   

15.
要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的畅游,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去赏析音乐作品,只有具备了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我们才能有效感知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在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爱上音乐,学会运用音乐.作为音乐教师,只有让学生用心去体会音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耳朵听音乐阶段,音乐教学才能真正取得成功.现代音乐教学的真谛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赏析音乐作品,培养学生重视音乐作品的内在感受,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多下功夫的大事,要求我们音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基本技巧和伦理知识的教导方面,更要重视音乐赏析这一块.  相似文献   

16.
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体验音乐艺术的内涵。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能力,游戏是缓解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反映。"游戏符合小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几乎听不到"请同学们看书"这样的话。音乐老师用各种手段,各种颜色鲜艳的图片、影像去介绍描述音乐:很少引导学生去看看教材上的文字内容,也许许多老师认为"让学生看书"是老套守旧的做法。可我认为,"以教材为本"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音乐知识、体验音乐的重要途径。教材的目录、标题乃至文字介绍是许多老师忽视的内  相似文献   

18.
正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才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那么,在音乐活动中是如何去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呢?我认为,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是重要的。我国早期教育家冯德全  相似文献   

19.
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体验音乐艺术的内涵。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能力,游戏是缓解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反映。"游戏符合小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音“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低段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诸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这是值得我们探讨,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下面是我认为比较侧重的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