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2.
2000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年会上观摩了张以庆先生创作的《英和白》,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时隔一年多,《英和白》在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多项大奖,说明张以庆先生的创作理念和他的《英与白》在纪录片同行中得到了相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高卫华 《新闻界》2006,(4):54-55
我们用系统的眼光回顾张以庆的电视纪录片,不难发现,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到《幼儿园》,张以庆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人的问题——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现状,人的心理世界,人的成长轨迹等等——通过个体的、独特的人,透视人的共性、人性的根本与社会的本质。而与讲述残疾人舟舟的故事和记录驯养员与熊猫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系统的眼光回顾张以庆的电视纪录片,不难发现,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到《幼儿园》,张以庆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人的问题——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现状,人的心理世界,人的成长轨迹等等——通过个体的、独特的人,透视人的共性、人性的根本与社会的本质。而与讲述残疾人舟舟的故事和记录驯养员与熊猫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是,《幼儿园》选择人们最为熟悉的学龄前儿童为记录对象,通过对幼儿生活状态的跟踪拍摄,渗入张以庆对个体生命历程、生命本质意义以及人的社会化模式的深层思考。《幼儿园》中体现出的强烈的自我与存在的社会问题和忧患…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两方面的内容。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指的就是以纪实手法完整地报道社会生活的电视作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其发展的一致。 自《望长城》播出后,电视纪录片已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闪光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极大关注。不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还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即从历史的中国走向现实的中国,从自然的中国走向社会的中国,从封闭的中国走向开放的中国。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会出现这种价值取向呢?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对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不容置疑:真实性是所有电视纪录片的生命.近年来,有一种“纯纪实”纪录片的观点影响着一批纪录片的创作.为了真实性,有人一味强调纪录片照相的本性,以为纪录片只能忠实地摄取动态的现实生活.并把此类作品奉之为新潮之作.我以为,这只是  相似文献   

7.
张书嫣 《视听》2016,(11):63-64
电视纪录片主要是通过记录来表现的一种艺术作品,这也赋予了作品一定的真实性。而解说词作为纪录片中的重要元素,则是对纪录片充分表达的一种有声语言,更是对纪录片的一种全面、艺术的加工与展现。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西湖》为例,以解说词为主线,着重分析了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现阶段的电视纪实作品中,电视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突出的一种记录形式,在拍摄时会通过纪实的视角和手法来对某一特定的事物进行探索和记录,相较于众多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电视纪录片更为真实,这也是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点。随着观众对于美学认识的提高,纪录片也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因此,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需要更加亲民,不论从创作形式还是剪辑手法都需要更加平民化,本文将有针对性的探讨如何实现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创作。  相似文献   

9.
金春 《视听纵横》2005,(2):77-77
尽管电视纪录片是电视媒体中“最具有化色彩的电视纪实作品”,但其日渐低落的收视率,是每个电视纪录片创作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可看性,以适应竞争激烈的收视市场呢?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配音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纪录片配音是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配音员的要求是绝不仅限于单纯的发音规范的。本文从电视纪录片配音的作用、创作原则,结合自身实践对电视纪录片的配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玲 《东南传播》2016,(12):122-123
关于专题片和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就是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从属纪录片,也有的说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两码事,更有的说专题片是国外纪录片在中国的变种等等,我用近三十年从事电视专题片编导工作的认识与朋友们交流,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多样化,专题片与纪录片制作真没有很严格界限,如果要说有区别的话,只能是在于文学性与纪实性二者倚重的比例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美学观念不同,专题片是先立题偏重情感主宣传教化,纪录片是后立题注重纪实偏人文价值,所以我想就美学观念,谈谈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与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方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活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不懈追求。《生活空间》《见证》(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纪实的理念、平民的视角、纪录的手法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然而,对纪实理念的反思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少电视纪录片创作看来,纪实等于用摄像机镜头记录生活片段,他们极力崇尚避免主观介入。于是,我们可以在许多电视纪录片特别是民间DV作品中看到,纪实被简单地…  相似文献   

13.
李魏 《记者摇篮》2005,(4):33-3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几十年代初时纪录片的叫法儿是“电视专题片”.我们所接触到的作品已经形成基本的创作模式.用简单的公式可以表述为:画面 解说 音乐.当时的纪录片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一直是电视工作者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张以庆,当过十年工人,没有上过大学。然而,他从业电视十五年,却几乎囊括了国内外全部的纪录片大奖,其中包括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大奖、编导单项大奖、日内瓦南北电视节特别提名奖、四川国际电视节四项国际大奖等等。去年,他又成为第五届范长江新闻  相似文献   

15.
陈卓琼 《视听》2016,(11):61-62
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儿童群体为题材的纪录片的优秀制作,该作品以其特殊的观察视角、双线叙述结构和艺术性的拍摄技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成人化的儿童世界。纪录片将孩子们富有个性色彩又带有群体化基因的行为串联起来,展现了纪录片揭示、评价和认识生活的作用,赋予现代传媒强烈的社会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6.
侯蕾 《声屏世界》2007,(5):31-32
在纪录片领域里,张以庆是一个“异类”。从1987年起开始拍摄纪录片,他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很出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总能给人们带来完全不同的震撼和思考。无论是被欧洲人视为人道主义的范本而享誉全球的《舟舟的世界》,还是引来巨大争议的讲述一只被驯化的大熊猫和它的饲养员的故事的《英与白》,甚至,当人们回过头去寻找他初期的作品时,  相似文献   

17.
生命题材纪录片创作发兴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契合当前广大电视观众对生命的思考、适应人们对医疗类电视题材消费的发展趋势、产生较高的社会价值,符合受众对包括医疗话题等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关注的心理需求等重要的创作意义和现实价值。《生命通道》节目创作的成功之道在于其定位准确,类型丰富;坚守真实是这一纪录片的核心;通过细节展现节目魅力;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在更好地发掘节目在表达生命哲学时的优势、特点和戏剧张力,更好地激发节目创作人员的创作潜能和职业信仰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兼及电视纪录片在四川的兴起李习文人们一会儿把电视专题片叫电视纪录片,一会儿又把近年来流行的纪实型电视片叫电视纪录片。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关系,有等同说、从属说、畸变说、独立说种种观点,学术界也争论未体。电视纪录片的概念有点混...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声音的创作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是一种最能展现视听艺术的电视体裁。然而,长期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视"和"听"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更有甚者,有的作品干脆把这两种形式剥离开来对待,给人造成"假"和"做作"的感觉。"长期以来,同期声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一  相似文献   

20.
金震茅 《视听》2016,(1):25-27
电视纪录片批评主要是指通过对纪录片作品的解读,对电视纪录片主题及价值和画面艺术作出评价。本文对新时期电视纪录片批评的意义与表达方式进行了理性的思辨和阐释,目的在于引导受众科学地分析电视纪录片作品和相关的电视纪录片活动,以期取得良好的纪录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