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而电视新闻则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体现电视新闻的特色,就要做到按照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定义去报道新闻。遵循新闻规律去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2.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这说明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它直接对听众的听觉产生作用。从表面来看,广播和视觉的联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的各种感官往往是相通的,通过声音也确实能让人联想到发出声音的场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耳熟能详的声音,至今让亿万人感动。听到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的动人的声音,人们会联想到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面和中国人民自豪的神情。事实证明,一些优秀的广播  相似文献   

3.
新闻快餐:广播新闻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伊 《新闻界》2003,(6):41-41
从事广播新闻工作多年,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广播新闻要出彩,就必须发挥声音的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特色≠优势,我们说广播是声音媒介,是区别文字和画面而言的。但是声音并不是广播所独有的,电视也有声音,电视的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比广播更形象、更生动。因此,说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并不准确,或者说没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呢?在十三年的广播新闻编采实践中,笔者以为,“告知性”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新闻快餐”——强调的是它的收听便利性、伴随性、相对容量大的特点,用专业术语…  相似文献   

4.
"深圳飙车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时代的突发公共事件,从事件发生、网络发酵到公众强烈质疑,都具有引爆式特征《晶报》连发8篇社论表达对本城事务的高度关注,在设置议程时,与公众议程、官方发布的权威声音良性互动,既没有强迫读者、公众"怎样去想",也没有淹没于网络舆论,更没被深圳交警发布的官方声音所左右,而是从多个维度对事件条分缕析,告诉受众《晶报》"在想些什么",提供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传媒产业进入“资讯相对过剩”的今天,要摆脱新闻同质化的尴尬,继续领跑主流,主导舆论,党报一方面必须放大自身优势,着力经营好主流新闻,以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视角、权威的声音去影响广大受众,以新闻的高度和深度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党报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增强新闻性、服务性和贴近性上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6.
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善于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去呈现和解读事件,并进行理性地思考。人们不仅会看这些媒体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更会去看这些媒体是如何评论和解读这些新闻事件的,由此构成一个权威媒体在传播活动中的完整价值链,从而引导舆论。广播电视媒体应当顺应和强化这一要求,加强媒体评论的常态化建设,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达到观点致胜。从新媒体的崛起看媒体评论建设的新趋势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王婧  张歌燕 《新闻世界》2010,(6):101-101
浦熙修(1910~1970),民国时期著名女记者,先后供职于《新民报》、香港《文汇报》,采写了不少当时轰动全国的进步报道。她认为,一个记者的职责是"监督社会走向进步方面去",并身体力行,一直站在民主斗争的前列。她不畏艰难困苦,为人民传递真实的声音,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蒋莉 《传媒观察》2005,(10):53-54
新闻评论不仅是党报的眼睛、灵魂和旗帜,也是党报的一大优势,它能以最快的速度把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传达给广大干部群众,是报纸一种指导性最强、最有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宣传形式。广大群众都把它看作是党的声音,自觉地用评论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各级领导更是把党报的评论当作党的方针、政策、意图去领会,  相似文献   

9.
最近以来,围绕伤熊和黑哨两大热点事件,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纷纷以重磅炸弹般的力度予以报道和讨论,媒体间此起彼伏的多种声音,透露出新闻监督与舆论“审判”的关系在其中拧来拧去,梳理不清,责任感较强的媒体还就这一问题发表言论阐明立场。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电视短新闻的文字稿的写作,目前有着不同的说法,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对画面和声音功能的不同理解上。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电视画面和声音是紧密联系的,不是相互游离的。它们的相互联系可以说自一条电视短新闻的构思之初就开始了。新闻写作是以采访为基础的,电视也不例外。当我们在考虑电视新闻写作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已经经历了前期采访、现场采访拍摄、初步编辑等过程,此时构成电视短新闻的典型画面已经成型,我们主要考虑如何写出与这些画面相匹配的语言文字稿。有人很形象也把电视新闻的写作比喻是“带着镣铐跳舞”。这个“镣…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是记者在拍摄新闻时录制的现场声音,它记录了新闻事件、影像的同时所记录下来的声音,包括记者出镜解说、新闻人物的语言以及现场声响效果等,真实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现场氛围等,进而吸引、感染观众,对提高电视新闻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张墨阳 《今传媒》2004,(4):42-43
突然有了冲动,想要记录下那次未能完成的采访,那些文字记录的片段,那些声音和图片的资料,在我身边,已有三年。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文字稿是与画面一起发挥作用的,因此电视新闻要注意声画关系、现场音响、同期声音,使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电视新闻文字稿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具体到口播新闻、图像新闻、现场报道三种形式上各有不同的要求和特色。  相似文献   

14.
"这个新闻有没有落地?国内的要不要拿到前面去做?"每到油价调整、国家出台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某地出现"毒食品"等"举世瞩目"的民生新闻,要闻编辑中心总会响起这样的声音.什么叫落地新闻?笔者对落地新闻的理解是,不是发生在本地的新闻,通过新闻事件内部与外部的某种关联性,寻找本地视角进行采访操作,加入本地元素,便构成了落地新闻.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而人的听觉是占有外部世界的天然方式之一。马克思曾注意到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理智是通过耳朵而来的”思想。在社会交流以人际交流为主的时代,理性思想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交谈和演说,因而声音的传播湿得十分重要。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途径中,虽然广播受到了电视和网络传播的挑战,但这就像当年广播挑战印刷媒体一样,最终是各居其位,并非你死我活。  相似文献   

16.
巩雪 《大观周刊》2012,(28):314-314,234
中国国际化的进程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不仅要听到国际的声音,也要对世界发出自已的声音。而国际新闻评论作为这一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提高软实力、“文化强国”的战略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此入手,明晰了国际新闻评论的要义.梳理了中国电视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并根据发展现状中的优劣势,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8.
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权威性. 时政新闻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报纸的新闻产品中,时政新闻由内容的重要性和公众的关联性决定了其不仅占据着重要版面,更代表着权威的声音,承担了报纸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应该牢记广播新闻稿是"为听而写""为听而编"。根据多年从事广播电台记者的工作经历,笔者体会到广播新闻的编写除了必须符合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生动等一般要求外,还应该在导语的提炼、内容的故事化和信息量的丰富三方面提高稿件标准,从而使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精彩导语"抓住"听众耳朵  相似文献   

20.
李桂荣 《记者摇篮》2009,(12):83-83
广播节目中的音响,主要是指记者、主持人的声音、新闻现场的实况声音、人物的讲话录音还有音乐等。随着人们审美观念越来越向着求真、求实的方向转化,对广播的音响也寄予了更多的关注。现在音响在新闻类、专题类节目中可以说是广泛运用。那么在理论广播节目中使用音响,也是理论广播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