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生品社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生品社课的魅力所在.本文从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构建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过程中,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无限活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生品社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生品社课的魅力所在.本文从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构建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过程中,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无限活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开设的品社和品生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将提升学生品德素质的品社和品生课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这一方法对提升学生素质涵养、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社课教学是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主要手段,小学品社课教学更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视为智商的培养,那么品社课则是情商的熏陶。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小学品社课教学十分重要。品社课若想达到锻炼学生情操的目的,就必须要创新,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力求新颖,这样才能使小学品社课不至于成为学生的“作业课”“自习课”,下面对小学品社课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生活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小学品社课老师应该认识到品社课的特点,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艳 《考试周刊》2015,(6):172-173
<正>《品德与社会》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学科本身就具备社会性,强调教育回归生活。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才能使品社教育具有实效。一切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必将走进生活,这是现代教育的共识。那么,如何将品社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从事品社教学的教育者都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一、生活即课程任何学科的教材都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融入社会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的,只有  相似文献   

7.
观点再聚焦:新一轮课改中设置的品生、品社、思品三门课程正在有效地改变着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面貌,也在影响和推动着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品生、品社、思品是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其综合性的特点使德育课程更开放、更开阔,更具活力。品生、品社、思品三门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不但不应有丝毫的动摇,还应继续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社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载体,品社课的教学需要执教者积极地探索创新,否则将会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常识课或以说教为主的思品课的传统层面上,难以充分发挥品社课特具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功能,实现其教学目标。因此,品社课教学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活用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活动、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精心创造,着意求新,努力使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品社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过去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现成的理论多于学生本体的感悟,空洞的说教多于实践的体验,方式方法比较呆板。现在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全新的观念,整体视野的开放,使现在的品社课程更注重儿童的生活,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真正实践品社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从而使小学生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不再被动。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的有机整合,使品社课堂充满活力,集直观、具体、生动、形象于一体,既易被小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有效增强品社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力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品社课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且要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本文论述了小学品社课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生活即教育。小学品生(品社)课"回归生活",实现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面向学生熟悉的生活领域,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诱发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品德教育,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2.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是品社学科的价值追求之一,内化规范是品社学科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涵。本文立足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着眼于陪伴学生成长、立足品社学科特点、契合学生心理发展,以品社学科案例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如何内化规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遵循的实践路径。提出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要艺术化渗透、生本化重组;通过社会角色体验、社会"两难问题"探讨,以促进学生内化规范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社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构建有效课堂能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本文从几个方面出发,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阐述了小学品社课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4.
要想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那么就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与教材里,要联系学生生活实例,来丰富教学资源;要结合时代脉搏,更新道德标准;要直面社会问题,丰富学生的道德策略。这样,才能让小学品社教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课程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作为一名品社学科的教师应如何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窘境,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呢?执教过程中,我深深体悟到,教师应在解读教材、搜集资料,落实生活体验的理念,追求教育无痕的艺术方面下工夫,从而推动品社课堂教学向焕发孩子生命意义的课堂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设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是国家实现富强的根本基础。道德的培养,要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开始,也要从他发育的初始阶段开始,因此,小学生的品社课就显得极其重要,而道德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开展品社课的教育,就必须将品社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起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小学品社课生活化也是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象征着教育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品生》、《品社》学科是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好学生最基础、最本源、最真实的生活元素,搭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追求品德课堂的真实深度。  相似文献   

18.
以2002年4月国家颁布义务教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为界限,小学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教学经历了学科教学和课程实施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思品学科教学是把人类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所得出的道德经验加以提炼形成的道德观点、道德概念以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因而思品  相似文献   

19.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师生普遍对品社学科重视不够。教材中"社会生活"部分的内容与农村孩子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生活空间闭塞,课外知识匮乏,搜集资料的途径不畅等,是造成品社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做好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多渠道多形式丰富教学资源;多媒体进课堂,使教学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高尚品德的一门综合学科,小学品社课程越发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如何关注该课程教育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呢?本文就此针对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