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波 《历史学习》2002,(4):13-14
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势力席卷18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免最终失败,但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主威素重,权集中央,地方几无独立之权,这是  相似文献   

2.
湘军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军阀武装,是为镇压农民革命而兴起的。它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晚清的政局:一方面,它残酷地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挽救了濒临灭顶之灾的清王朝,同时也造成了汉族地主政治势力崛起的契机。另一方面,又对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分解作用,从此满、汉统治者之间的势力对比起了显著变化,地方督抚往往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站封建统治的立场,对太平天国大起义的原因作了不懈探讨。在京官任上,他觉察到清王朝面临十分严重的统治危机,预感大乱将至。起义爆发前后,几次上奏疏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指陈引发起 潜在弊政,提醒统治要有所更张。出山参与镇压革命以后,对统治阶级造成农民大起义的“乱因”,从吏治腐败、官逼民反、变乱是非、人心塌陷、道德危机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反省和追究,并以此为根据采取诸多凶狠对策,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接着在军事上采取的重大战略行动之一是北伐,目的是攻取北京,推翻清王朝,以夺取全国性的胜利。可惜北伐失败,使清政府得以组织国内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势力,进行反扑,终于把太平天国革命镇压下去。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就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的王朝太平天国为目的的农民战争。它虽然以客家人为主体,但这次起义绝不仅仅以移民为目的。“客家武装移民”论片面强调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客家社会的渊源,忽略太平天国起义反清政治革命的宏伟志向,也忽略了拜上帝信仰在起义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末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朝中央权力被迫下移,作为地方分权主义两大寄存体的各省督抚和地方士绅势力开始崛起。从太平天国到清朝灭亡,地方分权主义由弱到强。到了民国时期,地方分权主义并没有随着清朝的灭亡而销声匿迹,反而一时间成为一种政治思潮,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主义者的治国理念大相径庭,双方斗争不断,最终导致二次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边陲,是我国蒙古族主要聚居区.十九世纪中叶,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直接影响下,蒙古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也发动了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蒙古封建统治的斗争.一鸦片战争以后,内蒙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清王朝和蒙古封建王公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压榨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蒙、汉佃户,由于无力缴纳租项(每顷纳租银五两五钱、小租东钱三吊),共拖欠租银达四十七万两之多."数万蒙古衣食无资",处于"嗷嗷待毙"的悲惨境地.由此发生了蒙、汉农民的抗租斗争.  相似文献   

8.
督抚制度起源于明朝初年。清沿明制,督抚制度趋于成熟。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以后,传统的督抚寄权体制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不得不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督抚作为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引人注目,成为权重一方的地方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号召和影响下,1853年至1865年在福建的永春发生了林俊领导的红钱会反清农民起义。他们曾进攻或占领过永春、德化、大田、永安、沙县、尤溪、仙游、惠安、晋江、南安、建瓯、顺昌、光泽等州县,围攻了延平(今南平)、兴化(今莆田)、泉州三府城,坚持斗争13年之久,其规模之大是福建近代史上所仅有的。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势力,削弱了清朝军事力量,震撼了清王朝在福建的统治。林俊领导起义军的英雄业绩在福建历史乃至中  相似文献   

10.
湘军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大怪物,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残酷地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挽救了濒临没顶之灾的清王朝,并使其一度显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对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分解作用,从此满、权统治者之间,势力对比起了显著变化,地方督抚往往招兵自重,尾大不掉。它一方面竭力维护用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并大力宜扬、维护封建统治的槽神支柱——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儒学;另一方面,不少湘军将领又成为“洋务运动”的积极鼓吹者和实力推行者,并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逐渐削弱。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着清王朝的推翻,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也彻底解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彻底改变。但当时的袁世凯中央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依然试图恢复传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重新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最终导致了五代式民国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评太平天国的职官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太平天国职官制度的设计在没有现成蓝本的情况下,独创了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的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其政权体制从草创而逐步健全,其职官体系由起初的军事建制而逐步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设立了宫室官员和朝廷官员、官和武官,职位和品阶得到健全。太平天国职官制度的发展也完全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太平天国前后期始终保持着清晰的官阶体系,后期职官体系的膨胀是权力斗争的产物,虽冗繁而不乱。作为农民小生产,能创建出如此工程浩大的上层建筑,这才真正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对其创举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女官的来源和途径主要靠地缘、血缘裙带和恩赏等方式升迁。女官的工作职责、内容和作用还只是作为太平天国政坛上的"勤杂工"而参政为官。大部分女官除了在女馆、女营管理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外,几乎没有人居于决策领导者地位,根本不能参与机要或共谋军政大事。女官在太平天国的整个职官体系中,作用微不足道,地位无足轻重,权力名存实亡。不能将太平天国妇女参政为官现象,作为太平天国男女政治平等和妇女解放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时期的周庄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庄镇以陶煦家族为核心,组织团练与太平天国对抗,又由费秀元出面,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实行骑墙的“两边办”,两面三刀,纵横捭阖,但其根本立场始终是站在清朝政府一边的。周庄有关人员对太平天国进行颠覆活动,充当清军的乡导,为清军办理后勤,给太平天国造成重大损失。可以说,陶煦之类地方势力的存在,是太平天国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在北方战场的政策是“官兵不留,百姓不伤”,只杀文武兵勇不害百姓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的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是太平天国北方战场上大量平民百姓遭遇厄运的情况并不能回避。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运动充分利用了宗教信仰来组织,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但宗教信仰在运动中所起的消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经与传统化不相融,得不到中国民众的支持,不能联合更多的反清团体,反而成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宗教迷信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天国政权不能笼统地定为“农民政权”或“封建政权”。1853年定都南京前,太平天国颁布了反映农民阶级愿望的纲领性文件,并把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作为惟一的斗争目标,此时它属于农民政权。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将对清的矛头转向内部,为巩固与争夺最高领导权而相互残杀,个人与宗族利益至上,它转变为洪秀全家族的封建政权。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妇女参军作战和从事军事防御工作,展现了太平女军的风采,为太平天国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女军建制全,规模大,数量多,为世罕见。从女军的来源,参军的原因看,太平天国主张妇女参军作战,还只是战争条件下的一种客观需要;是为了解决广大妇女、儿童随军的需要;是太平天国“别男行女行”政策的必然结果;是解决太平军兵力少,不够用的需要;是广西客家妇女尚武习俗在天国中的一种自然延续和反映;广大妇女还只是作为“宗教战士”参军作战,根本谈不上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9.
150年前,在天京(南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一场内讧。内讧真相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搞突然袭击,惨杀了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二万余众,导致太平天国人心离散,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卒至失败。现就发生内讧的深层次历史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150年前,在天京(南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一场内讧。内讧真相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搞突然袭击,惨杀了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二万余众,导致太平天国人心离散,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卒至失败。现就发生内讧的深层次历史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