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原有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赋予原有题材新的意义,是普希金叙事体长诗的重要特色之一。而在具体的重构思维上,普希金又在几类体裁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本文拟从其作品对传统文学题材和经典形象的重构现象出发,探讨普希金在其童话诗、小悲剧和叙事诗中分别表现出来的重构匠心和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朵拉·布鲁德》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除了具有深刻的主题意蕴和思想内涵,其叙事手法也颇具特色。不同的文学题材在这部作品中交织融合,体现了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中的常见元素,这种多元题材特征的并存不仅凸显了创作手法多样性和新颖性,也为读者带来别样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3.
曹植作为建安诗人的杰出代表,引领着建安文学的时代风尚。他创作的佳人诗多寄托身世之感,体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和生命意识。探析其佳人题材诗歌创作的风格,并辨析这种风格的时代特征,对于理解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可以起到管窥蠡测之效能,也能从具体的作品中更深入、准确地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风貌及其个案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莎士比亚不仅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喜剧,还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四大悲剧最为著名。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还通过人物命运的叙写向我们揭示了人性,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分析来总结出人性的相关特征,并由此探讨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惟一以团圆结局的作品。但是这种团圆却又并不属于喜剧范畴,反而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它想讲述的并不只是俗世男女的婚恋,而是战争与爱情交织中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在创作艺术上,《倾城之恋》采取了参差对照的手法,结构则显示了非封闭性回环特征,在高潮中沉入反高潮的渊底。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7,(1):60-64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所创作的童话作品独具特色,与一般内容欢快、以喜剧结尾的童话作品相比,其悲剧色彩显而易见。在短篇文学作品《拴牛的山茶树》中其悲剧意识尤为突出。本文将结合新美南吉的个人经历以及《拴牛的山茶树》的故事情节,从善无善终的悲剧色彩、人情之冷漠、以及结尾的死亡意识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该作品的悲剧意识。并对作者通过此篇童话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刻画所要表达的个人感情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雕像主题贯穿于普希金一生的创作中,其晚期作品表现得更加丰满和突出。以普希金的戏剧《石客》、叙事诗《铜骑士》和童话《金鸡的故事》为例,分析其中的雕像形象及其在诗人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敏 《考试周刊》2010,(49):23-24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撤尼尔·霍桑的创作大多以道德题材为主,往往借助寓意深刻的象征与反衬手法,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独具匠心的人物命名,特殊的场景设置,以及明暗对照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解释人性恶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达到他所提倡的"道德自新"。《红字》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艺术天才达到空前高度和深度的作品。本文从《红字》中珠儿的形象意义角度来探索其象征及反衬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了湘西苗歌的创作手法:探讨了湘西苗歌创作的即时性;以修辞手法为切入点,讲述了湘西苗歌善用夸张性的比拟手法、广泛运用"比兴"的手法以及"唐经"式苗歌巧用顶真手法的创作特点;阐述了湘西苗歌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丧失,通过人的灵魂的扭曲,使小说的悲剧意义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同时,以喜剧的手法来表现悲剧的内容构成了小说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普希金的童话诗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是普希金童话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幽默用语的原型和素材。就故事内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来说,普希金所有的童话诗,都保留了俄罗斯民间文学的特色。普希金打破了贵族文学的传统,把民间童话和语言的叙述技巧引入到诗歌创作中。从此,散文形式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在普希金的笔下向诗体形式转变,更有利于朗诵和传唱。  相似文献   

12.
感情的真挚、结构的精巧、韵律的优美是普希金<致凯恩>一诗最大的艺术魅力.分析此诗的艺术特征,对于理解诗的主题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他人的书信》的主人公与俄罗斯传统文学上的小人物、卡夫卡小说的主人公存在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作家与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变化。《他人的书信》中主人公是一个在后现代写作背景下的作家笔下的形象,作者对他有着疏离感,而疏离感正是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莱蒙托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之后的一位重要作家。莱蒙托夫在俄罗斯文学史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谈及莱蒙托夫的创作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他对普希金的模仿问题,但是他的创作特色也同样十分突出,因而在俄罗斯文学中形成了一种莱蒙托夫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后来19世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创作中,在白银时代作家勃洛克、勃留索夫、古米廖夫等诗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延续。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狭义上的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干1978年12月,此时昭通师范专科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校.成为昭通地区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当时云南地州建立较早的一所高校。这个时间是学校过去所说“三十年”校史的根据,一定程度上也有其合理性。但这个校史却忽略了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渊源。国内高校校史的通行提法,一般都习惯往前追溯其发展的源头。以这一眼光来看,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办学校址和昭通的师范教育都同样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她们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历史渊源。因而合理地、实事求是地追溯学校的源头,既符合校史的通行写法,又能体现学校本身历史的厚重。  相似文献   

16.
《左传》初名《春秋》,又名《左氏春秋》,是先秦诸多春秋学著作中的一种。《左氏春秋》的撰作不为《春秋》义理,不归属于孔门,其史事在战国至西汉各类子书中屡被征引。终两汉之世,学者屡引《左传》史事以谏,都未及《左传》的义理。从《左传》的最初撰作与初期流传来看,《左传》是编年体春秋类著作,它不是作为经书,而是作为史书被人所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三苏父子提出的"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写作思想,目的是革除北宋初年"贵华贱实"的绮丽文风。它的提出,最为重要的是道出了"不能不为之"时写出来的文章价值:它是作者心灵积郁的抒发,往往闪现出某种思想的光辉。而作者要想写出"不能不为之"的作品,就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文章还以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创作实践为例,论证了"不能不为之为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应用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其重要性被一再强凋,但应用文写作教学却似乎很难改变它的尴尬处境,教学效果难尽人意。为此,教者需要从新的教育理念出发,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研究及其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迁移对习得者语言能力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当母语与目标语的规则相近时,迁移通常是正面的;反之,则容易导致负面的迁移.而负迁移往往导致学生输出性语言错误的产生.以学生的写作文本为语料,收集学生的写作错误并进行分析,探讨母语对学生英语写作的负迁移及其认知原因,以期对二语写作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