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年代的久远,传世文本的错简以及传抄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楚辞.九歌》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近年来,两湖的楚简相继出土,为《楚辞.九歌》有关《云中君》所祀之神、《东君》的错简问题、《国殇》是否为《九歌》组成部分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可知《云中君》所祀之神祇为雷神,《东君》在《九歌》中的次第存在错简情形,《国殇》是《九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新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有学者指出其中的一段文字和传世的<管子·霸形>有不少相近之处,文章进一步指出<管子·戒>中的不少记载也与竹书存在对读可能.通过三篇文献的对读,不但有助于加深对出土竹书本身含义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对出土竹书和<管子>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楚辞·九歌>共十一首,所有传本均如此,无一例外. 既然是十一首,为什么取名"九歌",是"九"字错了,还是诗歌的篇数错了?郑振铎说:"<九歌>有十一篇,或以<礼魂>为'送神之曲',为前十篇所适用.  相似文献   

4.
自从宋代的欧阳修提出<易传>中除了<彖>、<象>之外均非孔子作之后,<易传>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已.有的仍主张孔子作,有的主张孔子弟子作,有的主张道家学者作,有的主张非一人之作,不一而足.之所以产生不同意见,除了资料不足之外,对现存史料的理解、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重要原因.而出土文献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提供了新的证据.多方面情况表明,<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  相似文献   

5.
苏秦生平事迹,主要载于<战国策>和<史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又为研究苏秦生平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综合各种史料及古今学者所论,尝试得出苏秦约为前366-前319年间人,年寿在三十七八至四十七八岁之间.其行事略早于张仪.  相似文献   

6.
1973年出土的定县汉墓竹简,包括<论语>、<儒家者言>、<文子>等多种古籍,经过近三十余年的整理和研究,已经在简本文献的性质、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定县汉简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追步楚骚,主要表现在词秀调雅,意境寂静幽美等方面.而尤以受<九歌>的影响较为深刻.试以<九歌>为中心,王维诗歌所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九歌>词句的汲取及叠字的纯熟运用,文体的沿用,意象的移植,意境的升华以及典故的借用与推陈出新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8.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举行,大会提交论文150余篇,主要从"<诗经>学史研究"、"<诗经>文化研究"、"<诗经>文艺学研究"、"<诗经>名物训诂与注疏研究"、"<诗经>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诗经>学"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是近年来<诗经>研究新成果的全面展示,并预示了未来<诗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地区流传的祭神乐歌加工改写而成的,<国殇>是屈<九歌>的第十篇作品,是一曲带有英雄赞歌性质的祭神乐歌,亦是屈原精神和气节的极好写照.  相似文献   

11.
历代吟咏湘妃的诗作一直延续不断,然大多为唐以后所作.文章将唐以前除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首而外的湘妃诗遴选为一篇,共计十首,加以简注.  相似文献   

12.
<九歌>不是楚辞的源头,而是屈原楚辞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九歌的源头不是<诗经>,而是早于楚地流行的民间<九歌>的远古民歌,确切的讲,是那些民歌中的"第二式".  相似文献   

13.
殷商卜辞中云神只是天帝属下的小神,<九歌·云中君>专章祭祀云神,而且云中君又是<九歌>中唯一被称为"帝"的大神,值得深思.<楚辞>中,云中君的名字为丰隆,又叫屏翳,实际丰隆是雷神的名字,屏翳则是雨师的名字,云中君缺失了名字.其实,云中君是西方大神少昊,为落霞之神.南楚尤重以歌舞祭祀云神,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习俗背景,导致了<云中君>"人神恋爱"特色,发展成南楚特有的"云雨"情结.  相似文献   

14.
<左传>杜预注中将"荆尸"释为楚陈兵之法.据地下出土文献考释,"荆尸"应是楚历月名.<左传>中"楚武王荆尸"句当释为:楚武王五十一年正月.  相似文献   

15.
屈原<九歌>的总体结构和每篇诗作大致遵循了"迎神--祭神--送神"这一模式.并且呈现一定的变式,主要分为"神未至、神至、神走"这几种情况,形象化的人神聚散离合,使得<九歌>呈现出清晰的时空结构,最终指向的是不同的情感形态.在各篇章的部分段落,屈原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构架诗作,尤其是想象和对空间的诗意描写,情感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金刚经》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采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金刚经>信仰在唐代的演变和发展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寤生”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围 《文教资料》2009,(18):52-54
"寤生"旧说于情、理不合.尽管众多学者重新解读,但大多囿于旧说,忽视"寤"通"牾"的说法.他们指出"寤"通"牾"缺乏书证,假借不能成立.笔者发现在出土文献汉初马王堆帛书<十问>中就有"寤"通"牾"的假借例.  相似文献   

18.
武威汉代医简是继五十二病方后又一批重要的中医出土文献,出土后很多学者对他进行了对于针灸禁忌的文献没有注释完全,文章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该简的牍90甲、乙和简21-25所记针灸禁忌文献进行了注释,对理解谊文献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全面整理研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解古文的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出土文献特别是战国文字资料对段玉裁的这些说解加以考定,指出了段氏的几点阙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