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22,(1):87-92
"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是《围城》唯一让方鸿渐有知音知己之感的女性形象,她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诞生于方鸿渐对"鲍小姐+苏文纨"亲身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之上。她同时又是一个真实的女孩子,同样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凡是曾给她和方鸿渐关系发展带来好运或正面意义的东西,后来皆又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化背景-传统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杜撰了一个"克莱登大学",以讥讽三十年代方鸿渐式的读书人的崇洋、虚伪和不学无术,如今"克莱登大学"已调侃成假学历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深深地为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叹息,真有点恨其不争之感。方鸿渐最大的特点是虚伪。他把学习的事抛开,为了完成父母的愿望勉强花钱弄了张“×××大学文凭”。家人一见此乃高等学府文凭,乐得合不拢嘴。我真可怜方鸿渐的父母亲,他们凑钱给儿子读书,希望他成才,却怎么也不会想到看似老实的儿子也骗了他们。唉!“多少年来的辛勤要付之东流。”尤其是方鸿渐以前的丈母娘把这事刊登到报纸上,想让他出出风头,让人佩服。看来这下得遭殃了,没想到方鸿渐知道后,只是呆呆地站着,有点不好意思,居然,没有流露出羞愧之情,让人见了…  相似文献   

5.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9,(5):91-96
周家叫方鸿渐相亲是为了攀上张家,为自身利益打算,而方鸿渐拒绝这门亲事只是不中意张小姐这个女孩子。对《围城》叙述作一时一地之字面解读导致学界不能真正理解相亲的真相与方鸿渐的真性情(标劲),也就无从领略《围城》独特而高超的叙述匠心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塑造"全无用处"的方鸿渐,并不是立意要塑造一个性格上的失败者并加以批评,而是表达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方鸿渐因其"无用"成为文学史上光辉夺目的艺术形象,正如同庄子《逍遥游》中的大樗、大瓠,成就了"大用"。  相似文献   

8.
《围城》中方鸿渐求学、觅职、恋爱,失业到婚变的失败经历说明方鸿渐已进入“神仙难,凡人更难”的人生因境。而从其家世、学历及人生际遇诸方面考察悲剧性格和命运的成因,我们更可以发现方鸿渐形象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士阶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方鸿渐的悲剧,表明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浮躁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已被逼入了危险的处境。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的《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及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着意写出了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者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11.
方以智和王夫之的辩证思想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方认为事物是“相反相因”的,而王则认为事物是“相反相仇”,同时又是“相倚相济”的;二是方用“代明错行”来描述事物在时空中的转化,而王则从常变的关系上来强调事物的转化;三是方用∴图论述了“一”与“二”、“二”与“三”和“一”与“三”之间的关系,而王则重视“两”、“一”这对范畴之间的关系,但对“一”和“三”的关系则鲜有论述。  相似文献   

12.
在易学著述中,方以智耗费了大量篇幅论证“天人合一”的合理性,试图证明这样一种观点:人不能胜天,天也不能胜人,二者必须和谐共存.方以智认为“天人合一”的“一”是“贞一”,而不是“混一”.“贞一”统摄于“心”.  相似文献   

13.
收录于《青原志略》卷三的对话体短文《仁树楼别录》,对于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为重要。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的附录部分,曾对该文施以现代标点,可惜尚有不少错误。另外,通过考辨可以发现,《仁树楼别录》的两位对话者方密之与左藏一的关系当在师友之间。  相似文献   

14.
论以方方的知识人生题材的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方方描写的“祖父”、“父亲”、“我们”的形象与命运的解读,分析了方方创作的知识家族特色:“无处遁逃”的历史宿命和代际弱化的精神现象。进而从20世纪中国作家对知识人生题材的创作背景下,分析方方的创作特征:悲剧命运的透视与温婉情怀的哀怜。  相似文献   

15.
《工程材料》是我院材料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工程材料性能、金属材料的结晶与晶体结构、钢的热处理、工程用钢和铸铁的牌号、种类及性能等知识,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学习难度较大。通过一系列教学模式探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距离,改善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后半叶清统治下的明遗民方以智、王夫之对于《庄子》内七篇的诠释,在时代遭际与庄学史思想背景的影响下,从各自的思想立场来理解《庄子》,体现了当时讲究会通、崇尚实学的学术趋向,都具有《庄子》诠释史上大量著作所具有的以儒解道,会通儒道的特征。从他们在诠释二家庄学的要旨中的差异又可以看出儒道会通的可能与分际。二家的解《庄》也表明,一个文化传统内部不同的小传统之间以至不同的大文化传统之间如果可以达到相互的理解与视域的融合也必须要有方法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方拱乾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其生平事迹仍有若干不甚清晰之处。李长祥《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和《桐城桂林方氏家谱》等相关资料,可以纠正学术界关于方拱乾生平履历中的一些错误,为其人其诗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文根据电工学课程的全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从课程的定位、教材的选定、有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全英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设立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实现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在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壮医药线点灸学》课程的特点,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发展简史"、"操作方法"、"疾病诊疗"和"临床带教"四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初步探究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改革医学人文教育、重塑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