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一向以为,搞出版的人某种程度上都倾向于理想主义。我的一些搞出版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朋友,虽然现在多数都过着所谓有尊严的生活,衣食无忧,车房俱备,但却几乎没有大富大贵的。本人就是一个例证,同样学法律出身的同学,有的成了大律师,有的成了名教授,有的成了企业家,也有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父亲帮我打好背包准备好携带物品后,郑重地将一本《新闻写作教程》和河南日报社出版的《硕果集》送给我。打开扉页,上面还写着“好男儿志在军营”七个字。紧张而又艰苦的新兵连生活结束后,我下到了老连队炮班当了一名炮手。而和我一块下到连队的新战友有的去学驾驶、汽修,有的调到了机关。说不出的失落感让我从此变得沉默起来,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  相似文献   

3.
《出版广角》给我的快乐,是一种学习的快乐,"现在时"的快乐。有的人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比如柳斌杰、王建辉,我偷偷地学习并快乐着;有的人我认识,又通过《出版广角》走进了他思想的深处,比如贺圣遂、刘东风、缪宏才。打开书本就是师友与我促膝谈心……  相似文献   

4.
在编辑书稿时,我发现一些教材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材的章节之间相互游离,内容支离破碎,四分五裂。这样的教材,好像是一张千层饼,被强拉硬扯地捏在一起,而教材应有的内在整体感则被严重地破坏了。有感于此,我就想谈谈编好教材的五个要求。自然,这五个要求只是我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不是编好教材的充足条件。一是知识的层次应该很均衡。一本教材的各个章节应该伸入到哪个知识层次,应该有个通盘考虑和合理安排。现在的一些教材,各个章节的知识层次很不均衡,有的深入到两个知识层次,有的伸入到三个知识层次,…  相似文献   

5.
有年轻编辑告诉我,近日他们社里正在争论,出版社工作究竟应以谁为中心。有的认为仍应"以编辑为中心",但也有的认为,从现实运作方式来看,应"以营销为中心"。如何看待这个争论,我也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董中锋 《出版科学》2016,24(1):115-117
出版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自然有从属于它的亚文化。出版文化的亚文化很多,有的在出版的上游,有的在出版的下游,有的与出版互为因果,有的与出版相互依存。它们均与出版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可转化为出版文化,由亚文化变成主文化;有的不断分化,成为刺激出版文化发展的另一种力量。正是这些多样的亚文化,推动了出版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正是亚文化的存在,出版文化才具有无限的张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林光 《出版史料》2008,(2):33-34
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有的丰富多采,有的平淡无奇。这种经历,有的尽管重复多次,但时过境迁,便了无踪影;有的虽然只有一次,而且为时极短,却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8.
燕舞 《出版经济》2005,(12):37-39
我不太能严谨地从出版产业的角度严格量化地分析这一年来的中国书业,但在所谓书业报道的一线摸爬滚打,自信关于这个行业的有些感受虽然朴素但却是鲜活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个新人可能有的"少见多怪".  相似文献   

9.
前些天,《编辑之友》期刊要我编一个以“编辑学”命名的书籍的书目,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书名上开门见山打出“编辑学”旗号的图书的书目汇编。我翻箱倒柜,着实忙了一通,屈指一数,从1949年到1999年3月,共出版了67种,内含港台地区5种。尽管我是使劲地收集了,但是我敢说,这仍是一个不完全统计,因为限于信息,有的书即使出版了,但没有信息,无法知道,这是完全可能的。我只能说,这60多种是绝大部分,用一句保险一点的话:是基本上包括了。  相似文献   

10.
正我读过一些出版社社长写的书和文章,这些著述,各有见解。有的结合出版社体制改革,分析了本社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合乎时宜的举措;有的强调了抓质量,抓管理,促进出版的健康发展,壮大出版产业。总的看,?  相似文献   

11.
大型出版集团凭借其资金、技术、内容资源优势纷纷开始涉足数字出版业务,有的还制定了长期的数字出版规划,将其作为未来投资发展的主要领域。传统高校出版社必须清醒的分析自身优势,分析细分市场需求,做差异化数字出版,走专业品牌之路。打造具有品牌价值的中小型高校专业类数字出版单位。  相似文献   

12.
参与出版事业,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无疑是一项极富刺激同时也极富挑战的活动;它诸多功能层次的显见表现与潜在可能,也无疑对其参与者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在运筹、操作和开发之上的现代考验。我在担任21世纪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工作期间,对此深有感触,在日以继夜的全身心投入中,使我得以进入它的全部运作领域,同时,也促使我开始思考和改变它目前有限的功能状态,以使它更立体地参与进现代信息社会的服务之中。故此,我提出了自己的大出版观,并实施了某些计划。关于这些思考、实践以及新的设想,谨以此文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相继在上海筹建了一些出版机构,并首创"出版社"名称。其中,有的敢于创新,有的精于策划,有的善于开拓,在艰苦条件下形成各自鲜明的编辑特色或成功的管理方式。这对今天的出版人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一路狂奔     
2014年,是我的而立之年。我是一个喜欢不断反省的人,按往常惯例,我会写一些生日感言,犹如18岁、20岁、25岁等关键的年龄段。譬如,我在26岁生日感言里写道:"我的青春尚未溜走。青春有的是激情,但一旦被现实所抑制,要么爆发出去,要么沉寂下来。我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感觉我要爆发,同时又感觉自己需要安定。以前,我从未想到要安定,只是一味地向前冲,朝着  相似文献   

15.
邹韬奋说:“关于编辑工作,虽然有其特殊的技术,基础仍在写作能力和学识的充分修养。”把写作能力作为编辑工作的基础予以特别强调,足以说明编辑加工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有的老编辑把编辑加工称之为最能体现编辑才能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6.
正一、新的使命正当我准备按计划在1986年实施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方案时,一个突然的决定改变了一切。这年2月3日(星期一)上午10点45分,馆务会刚开了一半,林尔蔚从出版局回来告诉我,宋木文局长约我11点去出版局。到出版局后,接见我的竟是局里的三位主要领导:宋木文、刘杲和卢玉忆。原来经出版局党组研究,要我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担任经理兼党委书记。我感觉太突然,未能立即领命。回到"商务"同尔蔚商谈的结果是,看来,只有从命。这一整天  相似文献   

17.
前言我在日本编辑学校担任“出版流通知识”与“出版企业论”两个讲座的授课工作,关于讲座的内容,将于本报告后部分予以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一、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应当受到关注青少年科普读物一直是出版界的重要品种,尤其是近十年来,优秀的青少年科普读物更不乏见,有的品种一版再版,畅销不衰。不过,我们不要忽视了科普读物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技术商、网络运营商在数字出版上攻城略地、势头正劲,传统出版单位却是理论多于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出版单位盲目上马自己不能掌控的数字出版项目;有的出版单位无所适从,被动观望,更有出版单位,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娱自乐"地享受着传统出版所带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相似文献   

20.
这次会议的主旨是研究近百年编辑出版史,也是研究中国出版业的近现代化问题.我认为这是有远见卓识的决策. 1999年南京编辑出版史研讨会前,我写了三万多字的<试论清末至民国前期的安徽出版业的历史地位>,后连载在<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3-7期上.本想结合这次会议再写写百年安徽出版史,但未能完成,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承担了一项安徽省政府的文化工程,--<徽州文化大全>中的<徽州刻书>分册,抽不出工夫;另一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我去年发表的文章里大部分已讲过了.因此,我这次上报的论文题目是<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里面也讲到了一些有关的出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