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西伯称号考     
《尚书·西伯戡黎》载西伯文王戡黎之事,因清华简《耆夜》的发现,再次引起争论。但深入考析文献记载、商周册命礼和相关史实,证明只有文王得有西伯称号,而武王为殷西伯的说法并不可靠,传统的文王戡黎说仍可信据。  相似文献   

2.
《尚书》是五经中极为复杂的一经,其存在问题极多,尤其是《尚书》源流更是《尚书》学史上纠缠不清的难题,有些问题似乎已成为"死结",作者所论列的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便是其中"死结"之一。该文在对梅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指出二十五篇古文的思想观点与今文《尚书》相比,呈现出惊人的前后一致性,在这种一致性中,丝毫看不出历史演进的轨迹。而且,古文二十五篇所呈现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孟子的历史观极为吻合。作者通过孟子与孔子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并仔细考察了有关孟子的文献记载,以及古文《尚书》流传的历史,指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之手的润色与加工。  相似文献   

3.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有关伏生《尚书大传》的四篇校读札记,所校以清人陈寿祺辑本为底本,结合其辑佚来源文献,并比对皮锡瑞、王闽运等重要往来,以定其是非。四则札记第一则论证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周传·洛诰》中"伋然渊其志"之"伋然"当为"饭然"之误,第二则订正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唐传》郑玄注之错文,涉及汉儒对"六宗"之解释。第三则是对《尚书大传·殷传》郑玄注之补充,同时对陈寿祺、皮锡瑞之解释亦有所辨正,第四则乃据《尚书大传》所载"洪祀"之礼订正杜佑《通典》注文对"鸿祀"解释之误。  相似文献   

5.
通检《礼记正义》,孔颖达“郑玄未见《古文尚书》”之言凡有七处.此论有违事实,据文献可知,郑君少习《古文尚书》,且后来有《古文尚书注》传世.孔《疏》之误,缘于不识东晋枚赜伪孔《古文尚书》之伪所致.故郑《注》云“在《尚书》,今亡”者,或指原先秦时完整之《尚书》,孔《疏》云“具《尚书》篇,见在”者,实指伪孔《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6.
读2002年《文献》第三期祝尚书先生《南北朝唐五代佚文辑考》(简称《辑考》),发现所辑佚文中至少有两篇并不是"佚文"。《辑考》所辑的第一篇"佚文"——晋张说的《游九龙潭宴别序》,并非晋人张说的文章,而是唐朝宋之问的作品。它的完整题目  相似文献   

7.
《书教》篇指出史学的宗旨是"以史明道",《春秋》与《尚书》本一家之学,《周官》法亡,《尚书》的撰述方式失去了基础,所以后世祖述《春秋》.从《尚书》到《春秋》再到《左传》《史记》《汉书》,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流变.史识、史才、史学须统合于史意,才能恢复史学"以史明道"的精神.章学诚的史家述作之道,强调史意与别识心裁,而史意又是关键.心术为著书之本,须以六经为根柢来凝练史意,以史德温养史识.  相似文献   

8.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史书,这部书较系统地记述了虞、夏、商、周四代君臣的事迹,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重要资料。据记载,最初《尚书》的篇数很多,经过先秦学者的整理,选定为一百篇。自秦楚书后,《尚书》亡佚。迨至汉定天下,汉文帝访求古书,闻原秦博士济南伏生能治《尚书》,欲招来朝。但伏生此时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乃派遣太常使掌  相似文献   

9.
清华笥《封许之命》篇记载了周初成王封吕丁于许的册命,其格式体裁与今传《尚书》中的《文侯之命》等传世"命"书基本相同,应当视为专门的一体。西周时期一些长篇的册命金文也有册命"书"的性质,而且从《封许之命》篇的用字较多地保留了金文写法来看,这篇竹书很可能就是从青铜器铭文转写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汉代今文《尚书》,汉人皆云二十九篇,第十为《大誓》,该篇武帝前屡被引及,而刘向、歆称武帝末年所得。盖今文《大誓》本出伏生,《史记》即因袭《书传》,其文或首尾不完、或书阙简脱,后民间有得,武帝末集博士读说之,因成定本,传以教人,宣帝时三家《尚书》皆有此篇。《论衡》说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始得《大誓》,未必可信。马融、赵岐、郑玄、王肃、韦昭、杜预所见《大誓》皆今文《大誓》,而非晚书《大誓》,且俱云其文浅露,与《左传》、《礼记》、《孟子》、《墨子》诸书传记所引"古《大誓》"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12.
《兰台世界》2013,(4):106
<正>1月4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  相似文献   

13.
丁声树曾讨论过"弗"和"不"的区别,他认为"弗"字似乎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宾语的否定词,略与"不之"二字相当;"不"字则只是一个单纯的否定词。但《尚书》中"弗"很多,多有例外。丁声树援引石经以及其他古书引《尚书》的语句,辨明其中多有由"不"误为"弗"的。照此看来,古书中有些"弗",原来应是"不"。这种看法是可信的吗?  相似文献   

14.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15.
赵昭 《兰台世界》2007,(14):51-52
《金縢》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最早的记述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文献.本文通过《金縢》叙述了周代的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6.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的《尚书》著述进行梳理,厘清了对伪孔传《古文尚书》的争论,批评宋代王柏与贺成大、元代胡一中、清代毛奇龄等人借口"脱简"和"异文"肆意篡改古经,指出宋代薛季宣的《书古文训》、明代丰坊的《古书世学》是赝古伪作,称赞广稽博考、精核典赡的《书》学著述,贬斥固守偏执、无甚发明、空疏臆说、科举讲章等偏离经义的著述,体现出正本辨伪、尊古崇学的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18.
赵昭 《兰台世界》2007,(7X):1-52
《金》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最早的记述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文献。本文通过《金》叙述了周代的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9.
南宋台州刻本《扬子法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9,31(6):F0002-F0002
《扬子法言》是汉代扬雄拟《论语》体裁,以问答形式撰写的,以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为主旨的著作。凡13篇:学行篇第一,吾子篇第二,修身篇第三,问道篇第四,问神篇第五,问明篇第六,寡见篇第七,五百篇第八,先知篇第九,重黎篇第十,渊骞篇第十一,君子篇第十二,孝至篇第十三。篇各有序,通录在卷后。宋景祜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  相似文献   

20.
卜艳 《兰台世界》2016,(1):158-160
魏源《书古微》对《尚书》真伪进行考辨,不仅承续阎若璩之说,辨东晋伪《古文尚书》,而且敢于质疑,进一步辨东汉马、郑《古文尚书》作伪,开创了《尚书》辨伪的新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