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璐 《文教资料》2020,(8):85-87
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过程中,董仲舒可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结合,形成了一个崭新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理政的方略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赫赫有名的主张,如"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为儒家思想成为汉代官方思想做了铺垫。除此之外,在《举贤良对策》中,董仲舒提出的"德教"思想贯穿了全篇。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孔孟之道意义上的人性论思想,从一个集大成的宽广视野拓展了对人性论的综合理解。董仲舒既重视人性的内在超越性,也强调不能忽视自然属性意义上的人性之自然维度。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善的成分,也有恶的可能,所以董仲舒特别重视社会教化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作用。作为董仲舒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注重社会道德教化并提出了“教化成性”的主张,同时,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一种批判的传承,强调“性待教而为善”,善性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成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将其转化成善性的实然状态,这对今天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并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广川(今河北省(?)强县)人,少年时钻研公羊春秋,学习刻苦努力,据说曾“三年不窥园”。汉景帝时为博士,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举行贤良文学士的策问,董仲舒的对策很受汉武帝重视,被任命为武帝兄江都易王的“相”。晚年在家著书。董仲舒的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仲舒文》(见严可均辑:《全汉文》)。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贤良对》《灾异对》《春秋繁露》所言表面上是儒家的思想,细按之,其本质上皆为法家之思想。董仲舒思想的本质是儒法合一,外儒内法,在“义”和“权变”的借口之下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汉代文体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还在于策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在于向统治者传达治国理念,而"大一统"的治国思想既是董仲舒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学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董仲舒"大一统"治国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功用进行分析阐释,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董仲舒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6.
治国之本在于“任德教”──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借鉴俞启定在数千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众多演出者中,董仲舒(约公元前179一前104年)无疑是一位相当重要的角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他在给汉武帝的《对贤良策》中提出的,从而确立了此后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作为...  相似文献   

7.
王刚 《现代语文》2013,(11):25-27
绪论 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有效方式。中国历来重视教育,在古代就非常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在其《对贤良策》中,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相似文献   

8.
教化哲学是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秉承《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路径,董仲舒教化理论可分为天道教化、人性教化和王道教化三个不同的思想向度.天是董仲舒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主宰和最高权威,是社会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终极价值根源.在人性教化方面,董仲舒主要提出了"教化成性"说,它充分论证了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王道教化是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现实归宿,它集中体现了董仲舒的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9.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推崇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董仲舒称之为“五常之道”(董仲舒《贤良对策》),即是说,它是人类社会五种恒常不变的道德规范。“五常”之中的“信”,指的就是诚信。朱熹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朱熹《中庸章句》)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论语·为政》)可见诚信对于一个社会、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人性论一直被古今贤哲争论不休,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董仲舒的人性论,但往往会受主流观点的影响顾此失彼。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董仲舒对"性"字正名时主张其具有广泛无差别的特性,与性分三品之间的矛盾。由于理论建设的不足,导致在推行政教的过程中存在紧张关系。因此,要想准确把握董仲舒的人性论必须从两个角度入手,其一可以从教化入手,人被赋予善恶两种特质是教化得以施行的依据;其二从现实的政治理想入手,儒家思想中任德而不任刑的主张需要在宇宙框架中找到依据。文章以"性"字辨析为出发点,试图厘清董仲舒人性论在现实政教中的理论不足。  相似文献   

11.
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董伸舒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董仲舒继承了孔孟学说,并对本学派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对教育的诸多认识。 作为众多儒生的老师,董仲舒切身体会到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故提出“置明师”,并论述“为师之道”。 《对贤良策》应汉武帝招贤良问答而产生,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之一。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兴太学和选贤才三大文教改革政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为封建社会奠定了正统思想的儒宗人物来说,董仲舒的出现并非偶然。汉武帝举贤良文学时,他在三次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与施政方针,深得武帝赏识。他的著作《春秋繁露》,又对其政治思想作了某些深化的阐述。这成为我们研究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西汉政权至武帝时,已建立六十余年,经战乱、稳定达到了巩固,各种矛盾也随社会变化而有所变化。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武帝提出的怎样才能实现和维持“百姓和乐,政事宣昭”  相似文献   

14.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①只有如此,才能使封建社会安定巩固;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董仲舒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政教统一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一直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他的政教统一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权的合一不可同类而语。董仲舒主张大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的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在对策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其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请看《汉书》关于他为博士时的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汉代儒学大师的董仲舒,他对教化的详细论述不仅影响了汉代社会,而且还影响到现代社会。董仲舒的"性善论"是教化的基础,"圣人之教"是教化的关键,"反其所始"是教化的重点,"天人合一"是教化的生成。这些理论对中国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实现都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汉代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巩固封建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它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中.现代社会,我们应对儒家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辩证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掘其积极因素,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用.  相似文献   

18.
“前四史”中的儒家乐教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属性与教化价值。《史记》与《汉书》极力为乐教作出正当性说明,劝诫君主应当杜绝纵欲享乐,要将音乐作为教化形式推行天下。《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了东汉初年与曹魏时期复兴礼乐教化之实践。《史记》还继承了董仲舒等汉代儒者论乐之特色,将音乐扩大到天地境界,并运用比附思想,将其与五行、五德等进行类比性认识,成为《白虎通》等文献乐教思想的来源,是两汉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乐教思想之产物。同时,《史记》给予“发愤而作”、不能展现“中和”情感面貌的文艺作品高度认同,开始强调主体自身情感的独特价值,认为社会必须给予此种个体性充分的认识与肯定。于是,一种有别于西周“能群”观念的、强调个体独特性的音乐哲学观念开始在两汉兴起,最终导致了魏晋时期乐舞与教化脱钩,走向个体化与艺术化。  相似文献   

19.
学界长期忽视了董仲舒仁说思想在政治治理领域的研究。董仲舒首先为其仁说在政治治理领域的展开设立天道论依据,以“天”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表达出的喜悦之情与仁爱之心论证仁政存在的合法性。其次,董仲舒仁说思想的应用体现在现实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第一,在政治施行方面,遵循德主刑辅的原则;第二,在王道教化目的方面,希望人民遵循礼义的原则;第三,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求统治者不与民争利。最终,董仲舒的仁说思想不仅继承发展了先秦仁学理论,也影响了后世《白虎通》中仁说理论的建立,使得《白虎通》在天道与人道两方面均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仁说。  相似文献   

20.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这样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他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说:“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以儒家教化治民兴邦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