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骨”是六朝书论的核心范畴,多指对书法笔力的要求。六朝书论中“骨”论的美学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书法艺术美的根本在于力美。六朝书论中“骨”论的兴盛,缘于汉末魏晋人物品评的风习,也缘于六朝文艺批评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人物品评作为汉末魏初一种特有的时代风尚,在魏晋六朝时期经历了从政治性到哲学性和审美性的转折变化。而后者从作家的创作个性、文学情感的张扬、人物与自然美等方面,对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人物品评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品评作为汉末魏初一种特有的时代风尚,在魏晋六朝时期经历了从政治性到哲学性和审美性的转折变化。而后者对魏晋六朝文学创作及批评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对此,前人虽零散提及,偶有论述,但就二者的渊源关系并未做深入的研究。当代学者李泽厚、刘钢纪及徐复观等曾在各自著述中就人物品评的发展渊源,对魏晋六朝美学范畴的催发等有一定涉猎和分析,但并未全面深入探讨人物品评是如何在自身发展中从诸多美学范畴、作家个性与风格探讨、感悟点评及分品列第等批评方式等方面影响了当时的文学批评的。为此,对此作出应有的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用贯通古今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把一度被人为切断的文学史重新打通,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文章选取废名小说《桥》与六朝诗文渊源的视角切入,探析《桥》与六朝时期诗文创作的交融,追寻其与儒释道思想合流的渊源,剖释“桃花源”主题的蕴含,并结合以上三个方面对《桥》的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典型是中国古代人物品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尚典型”与“称典型”从两方面构建了“典型”人物与传统历史及现实未来的关系。唐以后人物品评中典型批评的盛行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遵礼守法及道德规范的高度重视,“典型”人物身上往往呈现出古风古韵。“典型”人物亦颇具老成之品性,以中正、七十“不逾矩”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物典型批评还往往与“清风”连用,“典型”人物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骨髓里都透出清明的风貌,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传统诗文中还有不少将饮酒与“典型”联系起来的语句,形成了一个脱俗率性的“饮者典型”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6.
汉魏南北朝墓志中以“冲”为语素所构成的复合词共19个,与传世文献中“冲”的构词和使用情况一致。它是汉魏六朝品评人物的一个活跃语素,其构词能力在魏晋时期最强。  相似文献   

7.
汉魏六朝墓志中品评人物的"聪明"词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义素义场理论,对汉魏六朝基志中品评人物“聪明”词族的36个词进行了分析考察,对于同义词内部的意义差异与联系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汉末魏晋六朝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记载了这个时期士大夫阶层言语行为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就很好地反映了这种自由、解放、智慧、热情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来。从生态美学的视野审视《世说新语》,我们可以发现魏晋人对原生态自然和人之自然状态极为推崇,品评人物时喜欢用自然事物作喻,喜欢把人物放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品评,同时,魏晋人也从自然事物中获得了许多人生启示,而这些都很好地阐释了汉末魏晋六朝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9.
刘肃的《大唐新语》,是唐代著名的一部轶事小说集。它仿《世说新语》分为三十门。然而前者是在六朝品评之风影响下产生的,目的在于品评人物。而后者则在于“鉴诫”。它全面而生动的反映了唐武德至大历末的社会现实,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小说艺术之美,是唐代轶事小说之佼佼者。本文就其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0.
阮籍诗文常被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典型广为研究。前人对阮籍作品的研究涉及"竹林七贤"诗文的整体研究、阮籍身世思想的研究等,有许多经典代表作品。本文结合阮籍人生经历就其创作及思想分析阐述了其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并论述了阮籍作品与竹林七贤其他人物的联系,对进一步学习研究阮籍生平和诗文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相似文献   

12.
诗散文是诗和散文嫁接出来的一个文学新品种。诗散文既要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但它同时又必须具有诗意的内核。诗散文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和浅层次的简单记写,它要求作家必须把生活以诗意的精神形式呈现给读者。它长于写意,不仅要强调生活事件的真,而且它还要强调内心生活的真,追求一种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和谐。诗散文是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诗"和"散文"是散文诗和诗散文的两个极,"散文诗"向"诗"靠近,"诗散文"向"散文"靠近。它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来看,还是从章节韵律上来看,它都具有诗的特质,即便在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方块汉字都应该闪耀着诗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陆游养气说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又借鉴了道家养气观念,在承继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创获,由对道德品行的要求扩展到文学批评尤其是诗学批评领域,由文“以气为主”拓展为诗“以气为主”,由治心养气的诗学主张延伸出“悲健”的美学风格,突破了传统养气论的诗文界限,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明文学批评的主要形态是诗论、文论、曲论,具有哲理性、时代性、现实性、实证性、批判性等诸多理论特征,表现出对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和革新。四明文学批评的主要精神与批评家的审美理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对四明文学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报告文学在“人学”方面,更着重向人情、人性与人生的深层掘进;在哲理诗情与散文化方面,表现出“史诗”特色、悲剧意识和崇高与壮美;在语言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的散文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特质论”,探讨散文的内实;二是“创作论”,这是其文论的重点,论述散文的写作;三是“品评论”,阐明散文的批评。刘氏“文论”为中国散文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借镜。尤其是其中主“情”尚“意”、讲“法”论“辞”、追求“雄而逸”之美等凸出汉语散文特征的论述,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7.
虞集的青年和晚年均在江西崇仁度过,其文学思想、学术主张乃至人格的锻炼,都深受江右文化的濡染。他接续了欧阳修、曾巩等人开创的散文传统,诗歌则主张"宗唐得古",不满江西末流崇怪尚奇的倾向,力倡平易雅正的诗文风气。虞集的学术思想主张"会和朱陆",融汇诸家学说,此亦深受元初江右理学特别是乃师吴澄的影响。此外,他还与江西籍的玄教中人交往甚密,对道教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培育了冲淡舂融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同光体”闽派重要诗人陈宝琛在他的《沧趣楼诗集》中留下不少关切民生,关心民瘼的诗篇。他的诗作,在内容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优秀诗歌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人民苦难,揭露批判邪恶势力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诗人在由清末向民初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遗老心态支配下的多元复杂的情感渊薮。诗作在艺术性方面取径宋诗,熔铸古今,以散为骈,平易中见奇崛,是一位在“同光体”闽派诗坛众多诗人中独标高格的扛鼎诗人。  相似文献   

19.
简默和赵方新的散文构思有很大差异,赵方新散文娓娓道来,简默的构思一波三折,总是夹杂着痛感,骚动不安,具有意识流意味。赵方新笔下的乡野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乐观喜庆之情,简默的散文在回首童年的同时却总是夹杂着对现代文明的控诉和对城市化进程中乡野颓败的无奈。二人的语言特色也差异很大。赵方新的语言多俚语、俗语,而简默的散文充斥着精工打造的诗化语言。赵方新的语言温婉亲切,简默的语言笔触犀利,恰成互补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典政教之论在唐宋时期文论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二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上述两个维面,其阐说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政教功用论和政教审美原则论两大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唐宋文论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