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德岩 《中国德育》2013,(16):35-39
各位朋友,今天下午我们的话题是《老子》。在中国古代的经典体系中,有两本书是争论最大的,这个争论不是一个意见的争论,而是你死我活的争论,并且争论延续千年仍未停止,一本是《尚书》,另一本就是《老子》。《老子》争到什么程度了呢?连老子这个人存在不存在,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等等都在争,争论多得简直让人无法从中理出一个线索来。今天下午我就是来跟大家交流读书心得的。  相似文献   

2.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一位精神的勇者,他把生命灌注到人的形而上的追求中,以无言之美来言说不尽的"道"。正如有学者所言说的,和孔子相比,老子的思想是自上而下的。他把所有的精神形式都极化到人类可以达到的极点,而对于人的要求便是接近这个精神的向度。《道德经》五千言中,老子寄托了对人的思考,面对其生活的时代,老子提出了"复归于婴儿"的生命追求。对于《老子》一书,我们可以忘却历史上争讼不已  相似文献   

4.
《老子》丰富的思想中许多在较大程度上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相契合。在管理视野中,老子的道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合理性原则、“图难于其易”的长远性原则、“道可道,非常道”的灵活性原则、“善利万物”的效益性原则。老子在小国寡民社会中提出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方针,分别契合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借鉴《老子》独特的管理思维模式和深沉的人文关怀精神,必将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论语》《易传》《老子》从宇宙的根本规律出发去认识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认为人、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是同一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应当积极体认和把握宇宙的根本规律,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达到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境地.对此,《论语》表述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易传》表述为“与天地合其德”,《老子》表述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出孔子和老子对人的高度自觉,代表了中国哲学在春秋末期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郭亮 《文教资料》2014,(35):47-48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不断发展,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一大思想流派。老子的著作《老子》否定音乐的作用,他认为音声有别,否定声之美,否定五音的教化功能,提倡符合"道"的音之美。  相似文献   

8.
严复从救国救民、挽救危机的目的出发,撰《老子评点》,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与民主、自由的精神相符的,而君主专制则是与“无为而治”相对立的,且认为《老子》在逻辑和公例等方面具有近代科学的因素。据此,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就具有反对专制,提倡自由、科学、民主的传统。因此,他主张在中国进行民主政治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菱荡》,可以发现废名的创作与生态美学的诸多核心原则深相契合。他构筑的“菱荡”世界,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使“菱荡”超越了平常地域的概念,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道德经》以其符合宇宙规律,显示出其独有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对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新的美学理论创造吸纳、包含中国美学的有益成分提供了可能,显示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3.
刘树旭 《师道》2008,(5):23-24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许多孩子又捧起了久违的经典作品。背唐诗宋词的,背《论语》《老子》的,背《诗经》的,都多了起来。我个人认为,对中国人来说,最缺少的并不是文学与文科的素养,而是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贬谪文学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现象与文化现象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文学。贬谪文人基于贬谪的背景,将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生命世界,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将个人的精神生命融入文学作品,折射出特殊的生命境况下,一个人的政治品质和人格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很多贬谪文学,其中最具特点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几篇文章。这些先贤大儒努力以"乐"诠释人生,直面政治生活的挫折,在各自的贬谪路上走出了不一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老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究其教育思想之异同,从理论基础及主要学法、教法比较,《老子》以宏观指导,若"纲";《孟子》具体,似"目"。  相似文献   

16.
庄子思想在魏晋士人那里重新获得重视,将其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晋士人们。他们有的将庄子精神作为思想的依归,融入生命,用毕生来实践庄子精神。大多数则是讲庄子精神的某一方面加以发挥改造,为他们的立身处世找到理论支撑。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实践与改造着庄子精神。试从纪录魏晋士人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来探索正始、西晋、东晋三个时期的名士对庄子精神的实践和改造。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篇贯注着一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他那种对人生根本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作者在失去双腿后所受的精神折磨,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尽述的。然而,病残之后,地坛却成为史铁生大难之后的再生地、避难所和精神上的弟兄。同时,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从死开始。且从中揭示出生命、人类和宇宙的真谛,同时,演绎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哲理。  相似文献   

19.
生命宇宙化倾向是新文学最值得注意的命题之一。创造社小说以突出自我意识为表征,以扩展生命时空为策略,以强化主体精神为目标,将个体生命置放在宇宙这个宽阔的时空中,去展现其存在、追求以及价值。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契合,生命体验与社会体察的交融,生死界线与生命境界的言说,拓展了创造社小说生命宇宙化的思考空间。生命宇宙化在创造社作家那里,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性境界,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