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刘海峰教授和李兵博士撰写的《中国科举史》是一部具有丰厚文化内涵、较高学术品位、简明易懂的概论性学术专题史读物。该书将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科举历史的真相,必将在中国“科举学”领域留下一笔可贵的学术财富。  相似文献   

5.
科举是帝制中国实现精英和社会结构再生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保障制度,也是丰富和充实现代文明的学术典藏。历经千年岁月,跨越东西文化,科举研究以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充满持久魅力、弥漫深厚底蕴、散发永恒气息。回顾科举研究,由于社会、政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科举研究历经曲折但保持前进。多学科深化研究、注重微观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则成为科举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7.
分析中国科举文化概念时,不能单纯以文化论文化,而应更多地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土壤——科举社会,这个科举社会包含着科举人群、科举制度及科举风俗等。科举文化内容可被粗略划分为物质内容与人文意识内容两个部分。科举文化随着科举制及封建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又表现出与其他封建社会文化相区别的独特特征,如至公性、竞争性、实用性等。  相似文献   

8.
从科举文化学的视角而言,"考试"在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从科举考试诞生的1300多年看,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随着考试文化的积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华乃至世界考试文化圈。其中最有文化张力的是"科举"和"高考"(准"现代科举"),它们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在其运行过程中,筛选、传承并创新着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9.
由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撰写的《中国科举文化》一书已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部48万字的专著中,作者从大概念的范围对中国科举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围绕科举百年祭,对  相似文献   

10.
重视泉州古代科举研究,其主要价值在于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澄清有关泉州科举的种种混乱之说;揭示科举对古代泉州社会的深刻影响;从中得出一些关于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曾执掌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传教士丁韪良对中国的科举和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的科举系统已经成为行政机构的独立分支,有完善的学位授予制度和显著的激励性、竞争性、高收益性、高风险性和民主性等特征;但也暴露出明显的缺点。如果能稍用西术于科场,科举定能极大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丁韪良的科举观不仅影响了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科举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与社会制度,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及人文思想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的存在是由于其制度本身,科举的废除则是时代的产物,而为科举平反指的是纠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科举制理解上的偏颇与扭曲以及对待科举制的一些不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黄书光 《教育研究》2012,(2):153+156
十余年来,科举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科举学"已成为新崛起的一门专学,备受瞩目。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长期从事科举研究,已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大量论文,其学术观点新见迭出、自成一派,被学界誉为"刘科举"。近日,有幸读到其新著《中国科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14.
唐文治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工科先驱和国学大师,同时也是典型的跨时代科举人物.基于科举活动史的视野,纵观唐文治求学、为官和兴教的经历,科举是贯穿其间的关键词,他早年志于科举而勤读应考,中年得益于科举由学入仕,晚年图变科举无望而顺势兴办教育.通过分析唐文治所奏《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中所提的科举改革建议及其辅导门生应科举试的观念发现,唐文治对科举存废所持的是一种代表与时俱进的温和改良派的取向,与晚清立废科举和渐废科举的派系主张具有明显区别.受科举教育的深刻影响,为"保存国粹",唐文治弃政南归兴办教育,尤其是创办无锡国专的巨大成就,为后世树立了一座教坛丰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兴科举1300年,废科举已逾百年,然而,兴科举的利弊得失,废科举的功过是非,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似乎又成热点。掌握和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或许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基于这种认识,提出“历史地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即从科举考试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和改革废除的全局的历史演变加以考量和评价,才能获得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科举专经,是指科举考试中所出现的科举群体对特定经书的依赖现象。该现象发端于唐,积淀于两宋,至元明而蔚为大观。学界对此虽已有不少关注,但就科举专经的历史演变,其所内含的科举意义等方面尚未见专论。相较于地区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科举人才的成功与专经取向的关联更为直接。科举地理所呈现的人才分布与地区差异,是长期以来科举专经制度与地方科举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废科举对教育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兼得。从利的方面看,废科举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带来了女学的兴起。从弊的方面看,废料举使得教育的普及失去了制度的推动与保障,并造成新式教育的贵族化倾向。废科举于其时的教育虽带来弊大于利的影响,但历史的脚步无人能阻,且废科举在开辟现代教育之路这一点上的积极意义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8.
简述莆仙科举文化的盛况,归纳莆仙科举文化的特色。认为莆仙科举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至少有六个方面。了解莆仙科举文化,对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举术语作为科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长期的考试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来的。科举术语丰富多样,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了传统考试文化、吉祥文化、儒学文化的鲜明特色。了解科举名词术语及其含义的演变,可以加深对科举文化传承与变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科举文体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汉人的写赋的热情、唐人的交往和心理描写、宋人的“以文入诗”中,都可以看到科举文体文化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