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过分注重预设,完全把生成抛在一边,把课堂看作足展示自己完美教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冯 《考试周刊》2014,(29):179-179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教师经常遇到生成性的问题而得不到有效与科学的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设计的有效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过分注重预设,完全把生成抛在一边,把课堂看做是展示自己完美教案过程的平台,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发展。教师必须根据学情,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全面而精心地进行预设,以实现中学音乐欣赏课的生成性教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自2001年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至今,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全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也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塑造。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理念重视生成,但由于一些教师对生成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顾此失彼的错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础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着实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分析和把握预设与生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真正内涵和要求,使音乐欣赏课真正起到锤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使基础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学生“通向生活的护照”。  相似文献   

4.
预设就是课堂教学的河床,而生成才是真正的河流。预设并非只局限于教师一个人的苦思冥想,生成也不是学生们的肆意发挥,把预设理想化或把生成实践化都是偏激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张海燕 《现代教育》2011,(Z2):95-95
新课堂呼唤的是动态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记得叶澜老师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间余地。"因此一个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陈建琴 《成才之路》2011,(16):62-63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提倡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要突破教师教学预设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这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动态生成”。本文尝试从预设学生、预设教材、课堂气氛、课后反思等角度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教师为生成课堂设置的预设必须是充分的、生成的,只有这样的预设,才对高效课堂有用。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简单、机械式地解读了"生成",可是把"预设"却完全地抛弃了。但凡教师操作不当,让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可能学生活跃了,课堂也热闹了,但这只是你看到的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实际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四步:预设课堂流程——弹性灵活;预设有效情境——引领孩子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预设学生反应——使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预设教学策略——让课堂拥有生成,以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一种处理预设和生成的艺术,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随时准备随机应变地进行"二度心理设计",可以说改变预设就是创造,就是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权力,可能没有不顾学生,演绎自己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师重视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是必然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精彩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真正互相融合呢?一、精心预设,为学生智慧生成启航  相似文献   

10.
王伟 《新课程研究》2009,(12):146-148
本文以生成性思维重新审视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借鉴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等知识,密切关注丰富鲜活的音乐欣赏教学课例,剖析、探究在生成性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预设才能导向生成,使中学音乐欣赏课既能够圆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享受和把握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和深刻内涵。又能使学生产生不同于作曲家和音乐教师的奇思妙想,对音乐作品有着标新立异的体验、想象和创造,实现动态化、开放式的生成性教学,以期对一线音乐教师的生成性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课前预设,动态生成教师备课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结构,考虑课堂动态生成性目标,进行充分预设。布鲁姆曾经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文本之后,应该充分预设:学生已有哪些知识与生活体验,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等等。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驾轻就熟",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  相似文献   

12.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中的.在教学中要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再把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适当选择与引导,使课堂教学科学、有序,生成学习创新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13.
宋天峰 《文教资料》2013,(26):26-26,28
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生成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质疑和生成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步.因此,创建高效课堂必须进行科学预设,促进课堂精彩生成.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统一,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建一个积极质疑精彩生成的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多维教学目标,创建语文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4.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笔者认为,在预设与生成这一组内容中,任何一项都不能把它绝对化。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下面试从一些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进行反思,提出课程生成理念下备课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中的。在教学中要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再把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适当选择与引导,使课堂教学科学、有序,生成学习创新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16.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见解。高中音乐欣赏教育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欣赏的主体,活动是一个理想的媒介。在分析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理想教学设想的基础上,阐述了活动是主体生成的理想媒介的思想,探讨了以活动建构高中生音乐欣赏主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僵化的课前预设,而要抓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预设时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时促进课堂的生成,把预设和生成相结合,把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的学生才是思维灵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它的基本要求,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和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德育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努力促使预设与生成达到真正的统一,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问题预设和学生对问题的自我生成不应该成为矛盾。教师要讲究策略,提出预设问题时,要善于改变预设,丰富预设,收获有效生成;学生通过预设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对话与沟通,生成知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成为真正意义上课堂教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精彩。但也有不少教师觉得预设和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跷跷板: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预设就没用了,对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教师思维,约束课堂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精彩生成,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及怎样去突破学生认知的难点,这无异于“守株待兔”!其实,“预设”和“生成”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课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