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诗歌“意象”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进行了阐释,对意象组合的几种方式,即递进式意象组合,并列式意象组合、辐射式与辐辏式意象进行了具体地论述,并指出了诗歌意象创造所具有的审美特质:个性中孕育普遍性,单纯中蕴含丰富性,透彻中蕴藏含蓄。  相似文献   

2.
“意象”一直以来是大多数诗歌的细胞,对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弄清意象的概念、作用及其表现形式,是创作诗歌、欣赏诗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诗歌意象具有“凝固”、“符号化”、“永恒”和“张力”作用,意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从意象的类型、意象的组合方式与意象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解读。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歌意境构成与艺术风格表现的核心与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李贺诗歌中诸如由“昌谷意象”、“落魄者意象”、“劳动者意象”构成的描述性意象,由“剑意象”、“竹意象”、“马意象”构成的比喻性意象,由“神鬼”、“游仙”构成的象征性意象三类不同意象及其与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赋、比、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的鲜明特点,以及此正是形成李贺诗歌独特诗风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解开李贺诗歌之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诗歌的意境正是从意象与意象之间特殊的组合关系中生成的。古今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在创作中常常将精心选择提炼的多个意象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组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密集而又精致的意象群,便于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表现主观情思和客观事象,从而增强诗歌的内涵,丰富诗歌的整体审美效应。读者则可以通过诗作中意象组合而呈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鲜活的画面去揣摩和领悟诗人的用心、意图和情感。  相似文献   

5.
李贺诗歌文辞色彩斑斓,意象变化多端,其独特的意象表达广受赞誉,也引来许多批评之声。本文从李贺诗歌的意象构成、意象组合以及意象元素入手探讨李贺诗歌的意象结构特征。意象是李贺诗歌的主要表达手段,它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带有诗人独特的主观感受;李贺诗歌的意象组合并非随意铺陈,而是通过暗合的形式组合成完整的意群,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心理感受。此外,独特意象元素的使用也使李贺诗歌的意象更加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6.
比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意象组合的两种形式即“错综”和“叠加”中,比兴分别起着映衬、对比和引发的作用;在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物我情融等意、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中,比兴更是意境生成的主要因素。从比兴介入意象构成和意境创造的视角来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成为解析古典诗歌迷人魅力内因的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7.
诗歌意象的组合是诗歌话语的组织。从语言学角度对意象跳跃的成因、定义、存在基础及功能进行分析,诗歌意象出现跳跃是由于话语中缺失某些信息因素之间的确定与被确定关系,而使语义间连贯与衔接的正常状态被破坏而造成,它以话语的语用含义作为它在诗歌中存在的基础,能够起到丰富话语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统计意象的组合,较之统计单个意象更有利于揭示诗歌艺术的内在机制.通过统计考察齐梁诗歌中“风”、“月”意象前后的组合以及“风”、“月”二字参与构成的复合意象,我们发现了齐梁诗歌中的“风”、“月”多用于悲伤情境等线索.意象统计做得越多,它能发挥的功用就越大.利用精加工语料库统计意象,有范围大、精准便捷、功能多样等优点,我们认为这种技术手段能够为中国诗歌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歌审美创造中,诗人将自然的色彩形式赋予诗歌意象,使其构成色彩意象,就能更有力地表达情绪、情感,隐含或折射主体抒情意蕴。各种色彩形式与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色彩意象在诗歌中隐含或折射的意蕴也不尽相同,各呈异采。本主要计论诗人构筑的蓝色意象,以及黄色意象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抒情范式特征,以期达到从色彩意象抒情的角度认识诗歌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0.
庞德的意象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范畴,在中国传统美学和论里,它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的化底蕴。而来自西方的现代派学中亦有一个意象主义诗歌派别,也提倡“意象”。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思考二的关系,以便在审视自己和了解世界的同时,对意象获得更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以文为诗”的新变与北宋经学、词与书画等领域的新变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独具特色的“元祐新经义”;施于文则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士大夫之词;施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成“士人书画”一体。  相似文献   

12.
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既包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又涉及到深层的文化意蕴,所以文化意象翻译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首诗的整体翻译效果,然而不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各有不同。本文以《春怨》为例,从文化意象处理的角度对比赏析了六种英译文,并简要分析了不同的策略选择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古代诗词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诗词中的形象倾注诗人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领会诗词中的形象对鉴赏诗歌有着重要作用。将诗词的形象分类鉴赏,把意象、人物形象分类、归纳,对诗歌的鉴赏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章盈  张汨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03-105,109
杜甫《登高》英译本通过适当的用词、长短音的运用和句式的排列尽量贴近原诗悲壮的意境,通过头韵尾韵的运用和句子长短的控制,以aabbccdd贯穿整诗,在形式和语篇幅度等方面都顺应了原文的简洁而不失韵味,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读诗环境以及社会、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达到了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张新朋 《家教指南》2016,(5):120-124
联边诗为杂体诗中的一体,即"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联缀成篇"。敦煌文献中,也有联边诗留存,唯这些诗作多混杂于写卷背面所抄的各类文书之中,一般学者多未留意。今笔者将敦煌文献中的《送远还通达》由各类文献中辑出,并就这些诗作对于联边诗歌的研究、对于敦煌文献的整理等的意义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6.
"言文一致"的理想目标自晚清时期被提出来,稍后成为现代诗歌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追寻的方向,如胡适的白话诗歌理论与实践乃至90年代的"口语化"写作,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摩擦乃至对抗也贯穿始终。只有兼容口语与书面语的优长,才是当下以及未来诗歌健康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7.
爱情诗是李贺、李商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经》与《真诰》是他们十分熟悉的两部道经。《太平经》的复文神符的组合方式影响了李贺、李商隐爱情诗语汇的重词复言。道符字体由隶书向篆体的转化是造成二李诗歌语言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诰》的爱情题材及语汇意象是二李爱情诗创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古奇瑰丽的语言特色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庾信《别周尚书弘正》、《赠周处士》、《送周尚书弘正二首》、《重别周尚书二首》等诗历来系年于周保定二年(562年),今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和诗中周弘正的官职称谓以及物候描写,发现时间明显不符。考察庾信、王褒和周弘正等人此时的活动情况,可证这些诗实写于周建德二年(573年)。  相似文献   

19.
《招凉亭贾岛破风诗》、《鸾鎞记》、《贾浪仙除日祭诗文》和《贾岛祭诗》等元明清杂剧或传奇,是写贾岛事迹的"贾岛戏",它们塑造了包括虔诚痴迷的"诗仆"、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科场不公的受害者等多个侧面的贾岛形象。几部剧作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依赖于其在合理处理材料、角色间对比的运用和当行本色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成就。从贾岛形象的形成,可以看出贾岛自身、剧作者和观众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平民作家”的老舍其实具有独特的精英意识。因其不同的生存语境.这种精英意识在不同阶段的小说中呈现出动态的流变。寄予在“二李”身上实干的精英意识.与老舍独处英伦,渴慕西方文化的境遇有关。小蝎和大鹰精英意识的缺失则隐含了老舍对现实境遇的失望和愤怒;瑞宣和钱默吟经过精神裂变,成长为民族精英,则说明经过民族战争的洗礼,老舍的文化更新意识得到了释放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