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寓言性,在本雅明、杰姆逊等理论家对寓言理论进行多角度论证后,寓言性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十分重要.在电影的创作中,寓言性的表达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文本叙事、人物塑造、主题的寓言性,观众可以凭借寓言性的阐释发掘电影背后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本文以电影的寓言性为重点,选取分析徐峥的三部"囧途"系列的找寻寓言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任丰 《东南传播》2013,(8):88-97
《巴黎最后的探戈》有人说是色情片,其实不然,它是一部商业很成功的经典艺术片,曾获戛纳电影奖,英国影视学院最佳改编奖等,是一部在泛黄色调的影像中描述着炽烈、悲伤而疯狂的情爱故事的影片,电影诗人贝尔托鲁奇在电影这一寓言体中运用视听思维去思考人的孤独、索取、逃避、挣扎、无常的命题,本文通过对影片的开端部分逐一镜头的影像分析,从视觉冲击到心理震憾,在贝式特有视听语言中对原始与文明、生命与死亡、性与情、沉沦与升华的理解和诠释,这部片子早期尽管被误入"禁片"的歧途却至今熠熠生辉,我们姑且不要片面对影片的道德性和性倾向作出评价,只对影像所构筑起人物的孤单、无法逃脱的寂寞、死亡与重生的感觉,从电影的视听思维里让人们在观影过程中自然而漓淋尽致的获得感受和那一分精彩的视听语言带来的快感,而这份快感感受正是来自于贝尔托鲁奇的诗画视听思维。  相似文献   

3.
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交流研讨活动的主题因为建立在中俄建交7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所以展映遴选了2018年最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六部俄罗斯电影。这六部电影从类型到风格、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迥然不同,却恰好在另一个层面呈现出俄罗斯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占领市场的背景下逐渐被边缘化并日渐式微的现实情境。俄罗斯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其电影中所呈现出的隐秘而又复杂的主流价值形态,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本文以此次展映的六部作品为例,管窥俄罗斯电影作品中国家形象的构建,以期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电影:影像传奇叙事的变异与承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电影生成于早期长故事片初创阶段的基础性范式,"影像传奇叙事"在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跌宕流变间变异与承续.从"十七年"的英雄传奇到"主旋律";从<红高梁>标示的"第五代"转型到整体传奇化的新世纪商业大片,影像传奇叙事的美学指征历经隐、显,却始终是新中国电影最具中国性力度的银幕显现.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逐渐从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的单一国内文化消费品转变成电影产业链式、商业化的商品,成为中国市场化经济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这一转变中电影营销的模式以及方法悄然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那么从前电影人只要潜心创作拍一部"叫座"的好口碑电影就可以交上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今天,电影人们必须有让观众在琳琅满目、有众多不同风格类型的中国电影市场里眼前一亮的本领。因此营销——这个经济学词汇,在当下整个电影的运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部质量优的好电影"叫座"。然而在这个电影的营销过程中对中国电影人的考验不  相似文献   

6.
王洁 《视听》2021,(1):97-98
《饮食男女》作为李安执导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从解体到重构的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李安在《饮食男女》中运用的镜头手法的差异,探究电影镜头语言对表现人物情感、关系变化以及揭示电影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5月,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上映,该作品讲述了一对夫妻之间历经磨难却依然真挚朴实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这部表现父辈爱情的电影,会让人想起张艺谋的另一部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两部作品虽时隔十数年,却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两部影片的主题、背景和故事建构上存在相同点1.历史背景的相同。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均发生在那个划分"左右"的年代,同样的父亲的角色被划分为"右派",从而造成了夫妻分离,爱情历经磨难。  相似文献   

8.
影视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或者简单照相,而是通过现实时空与非现实时空之间的转换,改变现实时光让它变为导演自己想要的时光——"雕刻时光";在电影线性时间的专制下进行非线性的时空叙事,通过蒙太奇手法,将叙事表征从影视作品的画内时空延伸到画外时空,从写实到写意,从"展示"到"暗示".笔者将以多部影像作品为例,探微影像作品的时空元素构建特点.  相似文献   

9.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10.
<东>作为贾樟柯近年的"艺术家系列"电影之一,用绘画和影像语言交织构筑了一幅现代风险社会中的东方影像.本文追溯"盲人寓言"的艺术母题,分析影片中的"身体"文本意涵以及绘画与电影的异质同构关系,试图揭示艺术家面对当下个体生存状态之悲悯与立场.  相似文献   

11.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纵观电影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全球的电影市场来看,叙事电影在全球各国的电影消费市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明显属于戏剧舞台的"舞台化"元素,银幕却极少涉及。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电影界兴起了一场激烈的"非戏剧化"之争,使电影逐渐地摆脱了"舞台化"这种戏剧元素。然而,近几年在电影创作中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渐渐地多了起来。中国电影从"非戏剧化"、"去舞台化"到如今愿意主动借鉴"舞台化"元素,这是一个中国电影勇于突破自我的发展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从镍币影院、电影宫殿到多厅影院,美国电影院发展历程折射出影像消费空间对影视艺术的深刻影响。镍币影院的出现,将一种专属于电影院的"空间感"带给了身处其中的观众,成为体验影像世界必不可少的中介;在电影宫殿的奢华空间中,电影艺术逐渐摆脱"低俗"的形象,向戏剧、歌剧等高雅艺术形式看齐;与超市融为一体的多厅影院,则与消费时代电影观众多元化的趋势相适应,电影成为选择性更强的消费品。美国电影院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影像消费空间结构不断转换的历史,更是一部"观看"和"观看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20日,第47届金马奖如期在台北举行颁奖典礼.50岁的影视演员吕丽萍凭借在电影<玩酷青春>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大奖.尽管之后争议不断,电影<玩酷青春>中纯粹的艺术美和真实的生活性却开始被更多影评人和受众所称道.本文拟以此部电影为样本,探讨生活题材小成本电影的美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郭沫杉 《今传媒》2016,(2):121-122
通过对2015年同时上映却结局迥异的两部文艺片《三城记》和《烈日灼心》在故事情节、明星阵容、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两部影片在电影市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同时从中进一步从五个方面论述国产文艺片的生存之路,期待通过政府、制片方和受众的多方努力解决当下中国多数文艺片口碑与票房之间的失衡现状,实现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开会?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到世界末日那一天,上帝把人分成了两类,好人让他们去了天堂,坏人呢,都送去了会议室.还有人说:"如果哥伦布有个委员会的话,那他现在还在岸上没能出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谁喜欢开会胜过看电影的?估计没有.为什么?通常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到2小时,会议也是.可是,会议是交互式的,但是电影不是.我们不能冲着屏幕叫:"别进那个房子啊,你这个白痴!"更重要的是,电影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因为故事的结果而做什么事.但是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华莱坞电影的发展历程中,3D电影创作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2014年岁末,贺岁档两部大片接踵而至,姜文的《一步之遥》遭遇票房失落,而徐克的《智取威虎山3D》却换来较好又叫座的回馈。为此,本文试图从人物造型的立体"情境"创意设计、跨越时空的立体"情节"创意设计、叙事的立体"情景"创意设计三个视角,探讨徐克的侠客情怀是怎样在3D电影中得以彰显?其成功之处何在?  相似文献   

18.
一部《老男孩》,让无数人感动落泪,让11度青春新媒体电影爆红网络,让优酷出品声名远播。而人们同时也发现雪佛兰汽车在此系列电影中不断闪现,上演了一出"传播梦想"的精彩营销大戏。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美国的电影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电影深受各国的喜爱,殊不知美国电影在向全世界输出的过程中藏匿着其对各个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想法。本文主要从"文化霸权"理论的概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表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危害、应对美国"文化霸权"的策略四个方面分析美国电影中体现的"文化霸权",以期让国人对美国文化渗透引起警惕,对我国电影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